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1月19日

(2013-01-19 13:15:39)
标签:

科学纵横谈

杂谈

小谈太极/阴阳学说之秘要

 

“太极与阴阳”学说乃远古圣贤的智慧结晶,其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东方哲学中一颗璀璨明珠。

 

远古时期,先贤(伏羲氏)在观察大自然诸多现象时,悟出一个恒古不变的哲理(金科玉律),就是世界一切一切(事物),皆有阴阳,阴阳属性不同,但互相依存,彼消此长,互根互生。阴阳属性不同,又确确时时同时存在,是事物的“本源”。事物之本源也称为“太极”,太极可大可小,它是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总源头,或者称为“平台”。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这个道理。

 

后来,有人根据太极/阴阳学说,画出太极图—图腾。太极图是两个阴阳鱼(黑代表阴,白代表阳),互相环抱做旋转状,表示阴阳互动。

太极/阴阳学说极具智慧,它与近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不过,我们的祖先是在三千多年前发现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独特的中国医学—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中药在中国经久流传,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理论巨著《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至今无人能逾越,说明古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运用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阴阳互根互动是本质。也有人不太喜欢那个“阴阳鱼”,因为,它会误导人,认为阴与阳有一界限分明的界面,强调对立,而忽视合一。

偶尔与友人小聚,谈及太极/阴阳学说。我常拿一杯恒温水来比喻,现代科学揭示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大量的水分子都做布朗运动,分子互相碰撞。其中,动能大的分子撞击到动能小的分子时,会将动能一部分传递给其他分子。水的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如果以大于平均动能的分子比作阳,而将小于平均动能的分子比作阴,它们时刻都处于阳消阴长,或者阴消阳长之中。阴与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由此可见,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阴与阳的暂时“妥协”。

 

中医养生讲究调理,讲究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使之达到健康状态。有学者称,“阴阳平衡百病消”,事实上,这是一种虚拟的理想状态。阴阳平衡不是个“量”的差异,不像一个天平的两边。阴阳互动,处于和谐(态势),就是平衡。阴阳——和谐——平衡。如果人体“虚”了,阴虚就大补其阴,阳虚就大补其阳,其后果就会不尽人意,甚至势得其反。

 

时光在流逝,世间一切都在变。唯“太极有阴阳”恒古不变。20世纪前,人们会认为物质与能量不相干。直到爱因斯坦以他的睿智提出质能互换公式 E=mc2时,人们(少数人)才知道质能是等价的。物质同时存在两种基本形态:质量与能量(阴与阳),它们能够互相转换。再如,哲学上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一切客观实在,而意识则是外界客观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你我互相印证的命题,本身就是逻辑上的混乱。

 

阴阳学说并非只指,同处于共同体中截然对立,性质不同的两个方面:质相反,量不同。还可能表现为,异质、异量。比如,人体中的胰腺,它是个极其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中的胰岛有α细胞和β细胞,其功能和数量都不一样。α细胞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而β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它能够降低血糖。健康人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处于动态平衡,保持血糖平稳。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活动的,有起到兴奋(阳)作用的交感神经系统,还有起到抑制(阴)作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而它们的作用是互相制约,相互协调的。

 

如果说,“太极”是世间“客观存在”的基本形态,那么阴阳就是太极的基本属性。太极可大、可小,阴阳互动。

21世纪初,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形式。中微子神秘莫测,它不带电荷,没有质量,穿透力极强。只能借助于地表深处的特殊仪器,才能捕捉到它的蛛丝马迹。物理学家形象的比喻,中微子在行进中犹如一个不断摆动的钟摆,在摆动同时这个单摆还在进行直线运动。单摆摆动的最高点比作中微子两个不同的“位”。一边行进一边摆动的单摆,就像一边飞行一边在两个“位之间”摆动中的中微子。我们可以形象的说,两个不同的“位”,其实,就是一个是阴,另一个就是阳。中微子在直线行进中,呈现出阴与阳的互换。一个小小的微观粒子也有阴阳不同的属性。

上个世纪末,物理学家猜想,宇宙中还存在“暗物质”、“暗能量”,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它们存在的证据。如果说,物质和能量属性为阳,那么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属性就为阴,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也是“必然”,问题是人们目前的科技水平没有发现它罢了。

“太极粒子波”是我国学者将太极/阴阳学说,引进量子力学中关于“波粒二象性”的新的诠释,极大的避免了过去人为的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近期,由美国科学家利用极其精巧的实验,证实,粒子与波共存于一处的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