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12月09日

(2011-12-09 14:12:26)
标签:

杂谈

      太极/阴阳学说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密钥

自古以来,人类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探索宇宙奥秘。在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上,东西方的差异巨大,也就是说,哲学的思维方式左右人类对宇宙的本质认识。

 

东方哲学智慧——“太极/阴阳”学说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密钥

 

在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期,伏羲氏以“一画开天”,用符号‘――’‘——’

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和阳‘——’

先贤们(至少包括三代人: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现代语言来说,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太极亦阴亦阳,阴阳都是太极变化而成的,阴阳离不开太极,太极也离不开阴阳。

二十世纪,人们用“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而一阴一阳则产生了宇宙万象。宇宙万物均以阴阳“涵盖之”,换句话说,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

《易经》——中华学者认为,它是群经之始。而《易经》就是从开天辟地说起的,也就是今天科学上讲的宇宙大爆炸说起的。

 

现代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产生于147亿年前的太空中的奇点大爆炸

我们现代所处的宇宙是怎么来的?科学的回答是来自太空深处某一奇点的大爆炸。

我们用“混沌”一词来形容当时太空的状态,处于极高纯能量状态的“点”,瞬间发生了大爆炸,产生的是高温和物质性粒子,并且向四面八方抛射出去。也就是先贤们说的“一画开天”。那种处于“极高纯能量的点”,就是先贤们所说的“太极”。初期的宇宙到处是无序的粒子和能量,形成一阴(物质性粒子)和一阳(能量)。其后,宇宙的演化进程则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继而生六十四卦的道理一样,进行下去。用现代话讲,宇宙来自“太极”的演化。

 

“波粒二象性”的统一模型——“太极波”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

十九世纪,关于光的本性有两种学说,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微粒说”认为光是有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能够沿着直线传播,它能够解释当时所有的光的现象。光的“波动说”则认为,光是一束束的“波”,就像将一个石头投入静止水中一样,激起的波浪向四处传播一样。托马斯·杨著名的狭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此后,光的波动性占了上风。

能量的量子化——普朗克的革命性发现

二十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发现了光的辐射不是连续的,而是呈现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状态,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这种一份份的“能滴”有着最小单位,普朗克将其称为“量子化”。在这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放射能——譬如光是波。那是因为托马斯·杨1803年的实验(双缝实验)显示光产生干涉,而只有波才产生干涉。

爱因斯坦与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受到普朗克发现量子的激励,便运用光电效应阐明了他的理论。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光的量子本质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不但能量的吸收和释放过程是量子化的,就是能量本身也是以某种大小包装出现。光是由粒子——或者说光子构成,并进一步解释说,高频光的光子能量比低频光的光子多。爱因斯坦的这一发现是一项重大成就。然而,唯一的问题是,102年前,托马斯·杨(1803年)曾经证明光是由波构成的,包括爱因斯坦在内没人证明他错。

这样一来,物理学家便面临两组互相排斥的实验,似乎彼此证明对方错误。就是说,爱因斯坦用光电效应“证明”光像粒子一样,托马斯·杨用干涉现象“证明”光像波一样。然而,波不可能是粒子,粒子也不可能是波。爱因斯坦当然知道自己的光子论与托马斯·杨的波动说矛盾,而且自己也没有办法证明波动说错误。他认为,似乎有“阴影波”在引导光子。而“阴影波”只是数学的存有,实际上并没有这种东西。在量子力学中,这就是非常闻名的“波粒二象性”之说,非常有名。

德布罗意物质波

1924年年轻的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提出,不但波是粒子,而且粒子也是波。德布罗意认为,凡是物质皆有与之“对应”的波。这个观念不只是哲学的思维,而且也是数学的思维。德布罗意运用简单的普朗克方程式和爱因斯坦方程式,构成了他自己的方程式:

 普朗克方程式:E=hv  爱因斯坦方程式:E=mc 德布罗意方程式:λ=h/mv

这个方程式决定“对应”物质波的波长。

德布罗意提出这个假说不到两年,戴维森——格默就以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和戴维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德布罗意同爱因斯坦一样,他自己也没办法详细说明自己的理论。他先预言物质——譬如电子——有波的一象,而后戴维森——格默才证实他的预言,他的方程式甚至还能预言这些物质波的波长。可是这些波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德布罗意只是说,这些波是与物质“对应”的波,可是何谓”对应“没有讲

玻尔互补假说

“互补”是量子论奠基人之一——玻尔提出来的,用以说明“波粒二象性”。“互补论”论证说,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相排斥的,或者说,是光的互补相。两者虽然互相排斥,可是要了解光却缺一不可。为什么同样一个光,却兼具波动行为和粒子行为两种互相排斥的属性呢?物理学家认为,这两种属性就是我们与光互动的属性。看我们要做哪种实验,我们便使光显现哪种属性。如果我们想使光显现波动性,我们就做产生干涉的双缝实验;我们想使光显现粒子性,我们就做产生光电效应的实验;我们想使光同时显示波属性和粒子属性,我们可以做康普顿的实验(康普顿散射实验)。

看来,玻尔的互补假说,暂时平息了亚原子粒子(光、电子等)的波粒二象性之争。

“太极波”假说的提出源于“太极/阴阳”学说

太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太极与阴阳又有什么关系?

概括的说,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太极亦阴亦阳,阴阳都是太极变化而成的,阴阳离不开太极,太极也离不开阴阳。太极其大无边,其小无内。

就拿单个的电子来说,它是静止质量最轻的粒子。如何理解电子同时具有波动属性和粒子属性呢?“太极/阴阳”学说认为,电子就是一个极小极小的太极,它应有阴阳不同的属性,阴阳呈现互动(互根互生)是其本性。“阴”相当于一个相,而“阳”相当于另一个相。它们以-S-型呈现。就像阴阳图所画的那样。而S也是我们所说的数学波(驻波)。太极对应于粒子属性,太极的阴阳互动就是波动属性。这里完全摈除了人为驾驭亚原子的属性。(如互补假设)

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宇宙有什么最后的材料,那就是能量。而亚原子就是能量,所以亚原子粒子的互动就是能量的互动。现代量子场论认为,宇宙中真实的存在只有“场”,而“场”不是物质,只有“场”才是宇宙的实体。量子场论的难点之一是,它把一个极小的已经不能再分的“量子”与“场”——则是事物的全盘区域,摆在一起,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疑难。可是在“太极”学说看来,却非常自然不过的事,太极可大,可小。其大无边——表现为场;其小无内——表现为量子。它们都是“太极”的真实表现。

简言之,粒子属性就是太极的潜在的实体结构的不同运动状态,而波就是太极的阴阳属性(或者说是正相与负相的互动)互动的结果。

                                                         (作者  郑春学   2011—1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1月18日
后一篇:2012年03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