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三)
(2011-06-30 09:10:29)
标签:
杂谈 |
问:
答:
1.
2.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分析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特点及血糖特点,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问:
答:
基础胰岛素:
适应症:
特点:
治疗模式:
OHA联合睡前NPH/长效机理:
OHA联合睡前NPH/长效的优势:
NPH两次注射的机理:
2010版指南关于基础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问:
答:
预混胰岛素机理:可以同时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研究数据显示这种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强化口服药治疗,优于一天一次基础胰岛素治疗。
2010版指南中的使用方法: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4~0.6u/kg体重/日,早、晚餐前注射。
剂量分配:
根据FPG、早餐后和晚餐前后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1~4单位,直至FPG达标。
适用人群:口服降糖药或基础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者,特别是睡前胰岛素用量已接近30单位,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建议改为预混胰岛素两次注射。对多次胰岛素注射依从性差者也适用。
预混人胰岛素治疗模式:
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者:
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增高者:
两次预混人胰岛素的优点是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早餐后2h血糖满意时到上午11时左右,可能发生低血糖。如午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考虑此时加用口服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或二甲双胍。晚餐前NPH用量过大,可导致前半夜低血糖。晚餐前NPH用量不足,可导致FPG控制不满意。
问:在1针或2针胰岛素治疗中如何调整口服降糖药(OHA)?
答:
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优势同预混人胰岛素,如午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考虑此时加用口服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或二甲双胍,也可增加一次午餐前胰岛素注射。
笔者:根据邢教授原文整理,略加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