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科学探秘

(2011-07-31 09:40:10)
标签:

杂谈

脑科学探秘——兼评《激活沉睡的脑》

  二十一世纪是“脑科学时期”。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二十年过去了,人类大脑之谜逐渐被揭开。然而,形象地说,还是像雾中看花,近看清楚,远看却很模糊。这就是当代脑科学研究的现状。

  只从人类拥有了极其发达的大脑,人类才能成为自然界中的霸主。然而,脑又是那么神秘,人类依靠自己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创造出空前世界的文明。无怪乎,就连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家都纷纷涌向脑科学领域研究。

  可是,脑又是那么简单,从解剖学来看,人类的大脑平均重量为1350克—1400克。其中约80%(质量)是水,其余20%(质量)是脂质、蛋白质、磷脂和糖类以及其它的少量物质。然而,就是这20%的干物质,构成了脑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连络它们的神经纤维。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能够感知外部世界、能够记忆、会思考,并且具有创造性。然而,白痴、平常人、天才的脑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人类的大脑还能够创造出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电脑)来,并且永无休止地思考着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原来这都是脑细胞的作为和功劳。

  现在,人们能够通过大脑模型、实物标本、脑组织切片来获取脑的一般科学知识。人脑被坚固的颅骨包裹着,免于受到外界损伤。脑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是所有神经活动的基本单元,而神经胶质细胞则是神经元的营养供给的支持单位(当然它的功能不仅仅如此)。脑是由神经元互相连接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半球间有多达数十亿条粗大神经纤维连接着,它们称为胼胝体。大脑的最外层是大脑皮层(灰质),皮层中,有层次比较分明的形状不一的神经元分布,大约有140亿个。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伸出一个轴突(发出信号)和千万条树突(接受信号)。整个的人脑就是微型的互联网,而每一个神经元就是一台台个人电脑。

  那么,人的聪明程度与否决定于什么呢?现已查明,决定于大脑皮层的厚度,特别是皮层中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换句话说,聪明人与平常人在解决问题时,他(她)们的区别是使用着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用现代脑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在思考同一问题时,平常人的脑被激活部位少,而聪明人的脑被激活部位多。处于积极思考状态的脑会比处于静息状态的脑需要更多的氧和葡萄糖,这都是神经细胞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当前,流行两本关于“脑科学”的著作,一本是《激活沉睡的脑》(中.孙作东著)、一本是《激活右脑》(日 儿玉光雄著)。为简便起见,我们称为“激活论”。以下”红体字”为原书《激活沉睡的脑》中作者的观点。

  神奇的大脑具有无限的潜能(P12

科学家在20世纪初就有过这方面的推测:一般的人只运用了他的能力的10%。后来有的科学家认为不是10%,而是6%。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估算,不是6%,而是4%

  细胞的特殊性格(P13

脑细胞的特征是,一旦发育完成之后,再也不会增殖。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的那个数目的脑细胞可供利用,大约120亿个。

脑细胞处在一种连续不断地死亡且永不复生增殖的过程,死一个就少一个,直至消亡殆尽。

  脑细胞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14-15):

  一类是已经充分发展了的脑细胞,其成熟程度最高,每个细胞有多达二万余条线路与其他细胞有业务联系,这部分细胞为处于工作状态的精英,人类现有的略有的难度的工作均由它们来完成。

  另一类是未充分发展的脑细胞,其成熟程度相当较低,每个细胞一般只有几十条线路与其他脑细胞联络,承担着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的工作。我们称这部分脑细胞是处于半抑制状态。

  第三类是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的脑细胞,这部分脑细胞既不马上死亡,也不参加工作,处于休闲状态。我们称其为处于完全抑制状态或沉睡状态的脑细胞。

  人脑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最多不到10%是充分发展了的并加以运用的,其余的仍处在未发展或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

  综上所述,脑细胞具有如下特点(P18-19):

 “与生俱来的脑细胞大约有120亿个,且永不增殖,只存在程序性凋亡。正常人仅启用了不到10%,近90%的脑细胞均处于抑制沉睡状态。”

  悖文》:

1,“激活论”作者偷换概念。将“一般人只运用了他的能力的10%”改换成为“人脑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最多不到10%是充分发展了的并加以运用的,其余的仍处在未发展或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前者,不能量化,后者可以量化。能力不等同于脑细胞数量。

2,脑细胞按其成熟程度分类没有科学依据。脑科学处于实验科学与心理学间,不能靠推断和推理来加以发挥。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没有任何依据支持关于脑细胞的三种分类观点。人脑的脑细胞如果不能发挥其作用就会自然凋亡。

3,人的脑细胞只利用不到10%,是一种误解。其余的都处于半休眠或休眠状态更是无稽之谈。现代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证明,人在从事某一种活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活动,人脑被激活的区域是不同的,即使在休息状态下,脑还有部分区域被激活。说明人脑中没有书作者所言的“90%的脑细胞没有被利用”

 

神秘的脑电波与“脑内吗啡”(P19--25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活动,其频率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脑电波来源于丘脑。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

  当人处于冥想或精神愉悦时,脑内均会大量分泌“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

  与β—内啡肽同时出现的一种脑电波是α脑电波,二者之间的关系好比鸡和蛋的关系一样不分先后。当α脑电波在脑内占主导地位时人的脑内就会分泌出快感物质“脑内吗啡”。

  “脑内吗啡”对脑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对因脑损伤导致的后遗症有良好的恢复作用,如脑出血、脑血栓所引发的后遗症(偏瘫、失语)、脑萎缩、植物人、老年痴呆、小儿脑瘫等疑难脑病,通过诱导脑内吗啡的分泌,克达到激活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促使神经系统恢复的目的。

  那么如何让大脑大量分泌脑内吗啡呢?

  《悖文》

1,书作者的思维逻辑特点是:人脑中自然存在α脑电波、脑内吗啡(β-内啡肽),而β-内啡肽能够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所以,用α脑电波的类似频率(8—13Hz)刺激大脑是时,大脑就会分泌比平时更多的内啡肽,就会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

2,脑内不存在处于沉睡的脑细胞,当然和β—内啡肽扯不上什么关系。自然,α-脑电波(8—13Hz)→β-内啡肽→激活(沉睡)脑细胞 。自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成立。

3,“书”,看上去是一本科普作品,而且被媒体誉为“脑科学力作”。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既然基本观点与现代脑科学结论不一样,那就需要用实验来证明。从脑科学研究二十年进展来看,还没有文献报道过类似的观点或说法。

  左脑是现代脑  右脑是祖先脑(P33--37

  今天我们在斯佩里的结论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擅长逻辑推理,主要储存人出生以后获取的信息,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最多的就是左脑,因此又将其称为“现代脑”。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但不具有语言功能。右脑的信息来源渠道:一是人出生后凭直观感受直接摄取的;二是经过左脑反复强化的信息转存的;三是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经过浓缩后遗传下来的。因此我们又将右脑称为“祖先脑”。

  左右脑相比,右脑处于劣势,只有在左脑的兴奋镇静下来之后,右脑才有“表现”的机会。但右脑存储的信息包含了500万年来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其潜能相当于左脑的10万倍。

  《悖文》

  左右脑的分工是相对而言的,左右脑通过胼胝体这种神经纤维相连接,交换信息。即使倡导《激活右脑》一书的作者——儿玉光雄也曾经说“逻辑思考就是有条理的思考方法,它要通过左脑和右脑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激活右脑》P83)。

  如今,右脑革命之风暴席卷全球。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被冠以“右脑开发”的成果。实际上,这是人为的对大脑半球分工理论的有意曲解。在中国,通过右脑开发,在不断地催生出数量众多而与教育相关的“新兴产业”来。

  激活脑细胞——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关键(P178--183

  “脑细胞再生论”对脑病患者无现实意义(P184--186

脑内吗啡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它的分泌与脑电生物节律α脑波同步出现,犹如鸡和蛋的关系一样,二者不分先后。若α脑波得到强化,脑内必然大量分泌脑内吗啡,脑内若有大量脑内吗啡分泌,激活脑细胞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有效地诱发和强化α脑波是促进脑内吗啡大量分泌、激活脑细胞的关键。

  “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这一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原则明确后,我们便可以得出“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其效果与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关系不大”这样一个新的医学论断。

  人脑中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就是这120亿个,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仅启用了不到10%,其余大部分均处于抑制状态,可供激活利用的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远远多于正在工作或死亡掉的脑细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80岁的老人在正常情况下即使脑细胞凋亡到中年人的一半,其余剩下的参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亦足够我们激活之用了。因此在中风的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与病程长短、年龄大小关系不大,即中风2年和20年,40岁和80岁的患者,不但治疗原则是相同的,其康复能力及效果也几近相同。

  《悖文》

  “激活论”的观点看上去,很符合逻辑。这种虚拟的假想虽然诱人,但是假想终归不同于科学里的“假设”。从事脑科学研究的人,没人承认“脑中存在不成熟的脑细胞,而90%的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当然,这种假想不能被时间—实践所证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所有的正规医院,治疗脑血栓后遗症都只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或者部分恢复。而且与病程长短、年龄大小息息相关。如果像书作者所言那样,让中国所有的脑血栓后遗症患者,都去求救于那个神奇的α脑电波发生装置(脑复康治疗仪),岂不省去大笔金钱,而且患者从此称为健康人。这种“泡沫理论”虽然显得五光十色,但是很快就会破灭的。

  利用α波长(8—13HZ)的电脉冲来刺激头部穴位,能够起到安眠作用。利用电极刺激丘脑深部,能够释放较多的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然而没有任何报道说,人体接受α脑电波的刺激,能够唤醒“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

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或者验证性试验:如果作者的假设能够成立,那么就应在“暂时失忆症”患者或“植物人”身上做临床研究。因为,这种病理模型非常适合作者的假想。他们的脑细胞都是成熟的,而且暂时处于抑制状态。如果用神奇的α脑电波从体外刺激相关穴位,“失忆症”患者的脑细胞被激活,从此记忆得以恢复;“植物人”能够被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从此能够苏醒过来。

参考:

《激活沉睡的脑》 孙作东/著

《激活右脑》日 儿玉光雄 博士/著

《脑科学导论》孙东荣 编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