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探秘
(2009-11-24 14:19:05)
标签:
脑科学杂谈 |
分类: 脑科学探秘 |
三评《激活沉睡的脑》
【原文】
神秘的脑电波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货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段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是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波节律所代替。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当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就出现了。
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Ⅰ部P,19—22)
“脑内吗啡”与“脑内蛇毒”
当人处于冥想状态或精神愉悦是,脑内均会大量分泌“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此时人的心情好极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自身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与β-内啡肽同时出现的一种脑电波是α脑波,二者之间的关系好比鸡和鸡蛋一样不分先后。当脑波占主导地位时,人的脑内就会分泌出快感物质“脑内吗啡”。
“脑内吗啡”对脑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对因脑损伤导致的后遗症有很好的恢复作用,如脑出血、脑血栓所引发的后遗症(偏瘫、失语)、脑萎缩、植物人、老年痴呆、小儿脑瘫等疑难脑病,通过诱导脑内吗吗啡的分泌,可达到激活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促使神经系统恢复的目的。
在脑内还有一类与“脑内吗啡”作用相反的化学物质存在着,也是激素,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的蛇毒,因此人们将其比喻为“脑内蛇毒”。目前已知的“脑内蛇毒”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Ⅰ部P,22~24)。
【悖文】
该书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说,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信息呢?不妨暂时把它称作“科学的假想”。
我们来看,书作者写道: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
又写道:与β-内啡肽同时出现的一种脑电波是α脑波,二者之间的关系好比鸡和鸡蛋一样不分先后。当脑α-波占主导地位时,人的脑内就会分泌出快感物质“脑内吗啡”。
脑内吗啡”对脑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对因脑损伤导致的后遗症有很好的恢复作用,如脑出血、脑血栓所引发的后遗症(偏瘫、失语)、脑萎缩、植物人、老年痴呆、小儿脑瘫等疑难脑病,通过诱导脑内吗吗啡的分泌,可达到激活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促使神经系统恢复的目的。
尊敬的读者,您看到这里,想必十分惊叹该书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思辨能力。
您看,这种“科学的假想”之间是否有着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大脑皮层产生α-脑电波┃→┃同时分泌脑内吗啡┃→┃脑内吗啡能够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对因脑损伤导致的后遗症有很好的恢复作用┃
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说,一个人即使得了脑血栓后遗症、或者脑萎缩、植物人也罢、老年痴呆、小儿脑瘫等疑难脑病,不要紧,“通过诱导脑内吗啡的分泌,可达到激活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促使神经系统恢复”。那么,怎样诱导脑内吗啡的产生呢?别忘了:用8~13Hz电脉冲刺激丘脑,大脑皮层就会产生α-脑电波,同时也就会同步分泌“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呀!就这么简单。
可是有人会问,脑血栓会造成脑细胞的大量死亡,而脑细胞不能再生,这可怎么办?书作者早有言在先:人的脑细胞有120亿个,真正工作的才不到10%,即使全部死亡了也不要紧,还有90%的脑细胞没有动用呢,只要激活那其余的90%脑细胞中的一部分就足够了。
这就是“科学的假想”中内在的逻辑!其结果导出了十分惊人的结论。
写道这里,笔者在思忖着,慢慢地整理着思路,本来α-脑电波也就是脑细胞活动的一种生物电表现,可书作者偏偏要把它和β-内啡肽扯上什么关系(并且比喻为鸡和鸡蛋的关系),而β-内啡肽就存在于脑内,是一种强力的镇痛物质,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不过是神经递质中的两大类化学物质,又怎么能说成是“脑内蛇毒”呢?!
顺着作者的思路,既然脑内的β-内啡肽能够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那么,如何让大脑大量分泌脑内吗啡呢?
请看:四评《激活沉睡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