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科学探秘

(2009-11-24 14:08:58)
标签:

脑科学

杂谈

分类: 脑科学探秘

二评《激活沉睡的脑》

                      脑细胞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原文

脑细胞的特殊性格

脑细胞具有如下的特点:与生俱来的脑细胞大约有120亿个,且永不增值,只存在程序性凋亡。正常人仅启用了不到10%,近90%的脑细胞均处于抑制沉睡状态。脑细胞是通过激素进行信息传递的(Ⅰ部P,18-19)。

悖文

脑科学认为,脑细胞(神经细胞)及其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是构成脑组织的基本单位。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元专一行使感受、传递、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机能,而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元的结构和特性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多而轴突通常只有一条。树突是接受信息端,轴突是输出信息端。神经元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其机能的最大特点是特异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而神经元之间通讯的语言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通过频率的变化来进行编码的。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在了解神经元之间如何进行通讯,即脑细胞是怎样进行工作之前,让我们来先来看看,一群蚂蚁间是怎样进行联系的。

科学家发现,即使对于一个拥有50万只蚂蚁的蚁群,它们也没有一个决策中心,蚁后虽然代表皇权,但它除了下“蛋”,并不充当决策和指挥的角色。那么如此庞大的集体,它们遇到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时,又是如何做的呢?

先看它们是如何解决外出觅食相互配合的问题吧。每天清晨巡逻蚁首先出发,看看外面是否刮风下雨,或者有什么危险。如果一切正常,巡逻蚁就打道回府。当所有的巡逻蚁都回来报平安了,那好,觅食蚁可以外出觅食了。如果觅食蚁发现一堆可口的果籽,那它们很快就把美食搬回家。一旦觅食蚁开始搬回食物,别的蚂蚁就会加入它们的行列。如果觅食蚁寻找食物的时间很长,来回往返的次数少,说明附近的食物少,那么其他的蚂蚁就不会一窝蜂地跑出去浪费时间,而是呆在巢里干别的活;觅食蚁返回的次数多,说明附近的食物丰富,那么参与搬运的蚂蚁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浩浩荡荡的搬运大军就出发了。这期间没有谁发出命令,做决定的是蚁群,而不是某个特殊的蚂蚁。

当觅食蚁找到食物源后,后续大军又是如何快速选择最佳路线,到达指定地点的呢?原来,觅食蚁在觅食的时候会放释放出一种叫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它们会在爬过的路上留下信息素,告诉别的蚂蚁去搬运食物。如果对应同一食物源,有两条觅食路径:一条较长,一条较短,是分别由两条蚂蚁走出来的,那么这两只蚂蚁找到食物后,会各自按原路返回。开始的时候,其他的蚂蚁选择这两条路径的概率是均等的。但信息素具有一定的挥发速度,时间越长,残留在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越小,所以较短的那条路径会吸引更多的蚂蚁。

看来蚂蚁的决策完全是随机应变:彼此信任对方信息的准确性,然后根据环境或伙伴的信息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科学之谜》2009,11 徐知乾/文)。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大约有120亿个(或者140亿个),神经元之间依靠神经纤维连接起来,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每个神经元就像一台台电脑,通过电话线连接组成因特网一样。这里,每个神经元都在工作,没有“处于休闲或抑制状态”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即使人脑在睡眠时,神经元也在活动着。外部的各种信息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上进行处理、整合、储存、发布的。局部的脑损伤会造成部分脑功能缺损,但不会使脑功能全部丧失。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而完成脑的全部工作。脑的全部工作绝对不是只由那10%的精英来完成,而其余的90%则处于休闲或抑制状态。“脑细胞激活论”者错误地认为,大脑在执行某种特定的认知功能时,那些暂时处于“休息状态”的细胞群,是一大群没有发育完全的脑细胞,它们根本就不承担任何工作,而且数量之大(约占神经细胞总量的90%),真是令人费解。如果一个人的大脑皮层中有90%的神经元不工作,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白痴”或者“弱智”,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是个正常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脑科学探秘
后一篇:脑科学探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