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病的防治/糖尿病(四)

(2009-02-28 15:45:37)
标签:

保健

养生

二甲双胍

磺脲

格列

杂谈

分类: 健康才是本钱

常见病的防治/糖尿病(四)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思考

   当今,全球性的糖尿病患病率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有关其治疗也成为医学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由“五驾马车”来驾驭,这就是:糖尿病的知识教育,饮食教育,运动教育,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缺一不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患者本人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这样,五驾马车才能和谐并进。

  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糖尿病的治疗不规范,患者存在着自己调整治疗药物问题,这也是治疗长期不能达标的重要原因。在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2007年67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上提出糖尿病治疗指南和2006年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发表的糖尿病治疗指南部分内容及我国专家的解读。

2型糖尿病的治疗流程

  一旦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立即进入正规的药物治疗,同时启动“五驾马车”活动。

第一阶段:

   治疗的第一步:二甲双胍与生活干预同时进行。要在生活干预的基础上尽早启动二甲双胍治疗,可缩短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不佳的时间。2—3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HbAlc)≥7%,则应进入第二阶段治疗。

第二阶段:

   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尽早联用其他药物。要根据HbAlc水平可以选择以下药物: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基础胰岛素。若HbAlc>8,5%,则应选择基础胰岛素治疗,2—3个月后,如果HbAlc≥7%,则应进入第三阶段治疗。

第三阶段:

   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基础胰岛素和强化胰岛素治疗。

△治疗过程中:一,对不达标者要根据个体化原则增加药物;二,二甲双胍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直到达标。

  ADA/EASD流程设计的特点

  2006年ADA/EASD共识充分考虑药物本身特点。

◆降糖效力

◆安全性,副作用,耐受性和依从性

◆病人负担费用

◆降糖外的作用

  ●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二甲双胍作为第一步治疗药物的理由

◇在糖尿病预防试验(DPP)研究中,二甲双胍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达31%。

◇控制血糖方面,二甲双胍与磺脲类相似,高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

◇在血脂方面,二甲双胍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

◇在心血管保护方面,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证实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降低36%的全因死亡率,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和32%的糖尿病相关终点,此外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在安全方面,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常有中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且具有自限性,极少会导致乳酸酸中毒。对除非有肾损坏的证据风险,患者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因为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但肾功能受损可能会造成二甲双胍的蓄积。当血清肌酐(Cr)>1,4mg/dl时禁用。

◇2007年ADA/EASD最新共识推荐二甲双胍(格华止)是独一无二的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一起同时作为诊断后即开始的治疗。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分类及机制

(1)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内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加强外周组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管反应性和内皮细胞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降低大血管病变和临床终点事件。

(2)磺脲类:通过刺激胰岛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其降糖效力与二甲双胍相似。副作用是容易出现低血糖,使用磺脲类治疗后,体重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不良影响。

(3 格列酮类: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结合在磺脲受体的不同位点,较磺脲类半衰期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较低。

(4 噻唑烷二酮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动剂(PPAR)调节剂,增加肌肉,脂肪,肝脏对内源性外源性胰岛素敏感性,保护B细胞。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和液体潴留。

(5)α—糖苷酶抑制剂:降低远端小肠多糖的消化率,主要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附: 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 :盐酸二甲双胍(格华止)

 △磺脲类: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美脲(亚莫利)

 △格列酮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太罗),吡咯列酮(卡司平)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