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卒中后的康复新理念----脑神经网络结构重建与功能

(2008-10-08 08:20:24)
标签:

脑卒中

康复

健康

分类: 健康才是本钱
  经过脑科学多年研究,已发现大脑由1011---1012个神经元组成.,并且这些神经元进一步由突触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由此来完成记忆,联想,,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发现人脑是用分布存储方式来存储信息的,数量极大的信息存储在与不同感官相联系的不同区域里。人脑里的信息是由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混合组成的。脑细胞对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回路,即由同类细胞组成的闭路系统,单个的细胞不能执行某种功能。在脑的各个脑区存在许多的神经回路,脑的许多高级功能则又由多种神经回路组成的模块协同工作来完成。脑的功能模块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记忆功能模块为例,某些结构可以参与不同的功能模块,

同一模块又有许多脑结构组成。可见,高级模块理论已经改写了简单的脑机能定位和两半球分工理论。

   大脑如何实现对运动的控制,即大脑发出命令后,又如何经过各神经元控制肌肉活动的呢?由已往的研究结果锝知,大脑是由许许多多的神经元和与之相联系的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网络,人类每一个动作都是脑内与运动相关的神经元活动的结果,这些神经元活动的总和就是这个运动系统发出的运动指令{命令}。大脑产生的每一条运动指令,在经过处于运动通路上的单个神经元是以何方式表达,近日,我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每个运动指令在单个神经元上都锝到了高度精确的表达。这就是说,大脑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如同整齐划一的部队,每个神经元都接受到大脑的信息,并以精确的方式传递这些指令,从而提高了运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脑卒中能够造成脑功能损伤,脑梗塞最为常见,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病灶的大小及部位决定了其后康复的程度。一旦人脑发生脑梗塞,出现坏死性病死灶,局域性神经回路被损毁,原来的网络结构被破坏,原来的神经网络的部分功能也就随着失去。当病死灶出现在大脑运动指令经过的通路上,运动指令不能到达靶标,就会出现上边提到的偏瘫等症状。

   然而,人脑具有可塑性,也就说 网络功能有很大的代偿性,网络能够自行重建,运动指令可以通过新网络实现传递,但是,一切都在于时间。具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大约在10-15天后,原来的程序会被关闭,运动指令要按新程序传递,人体已经不能实现随意运动了。“脑细胞激活论”者提出,只要能够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代替那些死亡的脑细胞,运动指令照样能够传递,偏瘫等难治之症也就能够被治愈。实质上,“脑细胞激活论”也就是“脑细胞替代论”的改编版,毫无新意。“脑细胞替代论”者曾经提出,在脑病灶周围未死亡的脑细胞能够替代那些已经死亡了的脑细胞,可以代偿部分功能,可新版本却说成是全部功能了。

   人脑神经功能损伤后,如何实现神经网络重建,实现功能重组?从神经网络学说的观点来审视脑病康复理论和医疗实践,可以说以下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一,在抢救的“时间窗内”{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最佳为半小时},迅速打通脑血管,给予神经细胞保护剂,最大限度地挽救处于“半暗带”的脑细胞。如果病灶处于非要害部位,病变灶不大,重新建立的网络结构,其功能与原来的网络功能最为接近,实现新的功能重组。

   二,在新的神经网络上实现功能重组,这就是让网络进行学习,也就是给神经网络装上编有运动指令的程序。正确的康复训练是极为有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应当是自主运动+被动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在编程,当新的程序被记住,运动指令就能通过。

   三,对新的神经网络进行信号刺激是一种促通技术,例如,给予针灸,电针等。它能促进神经信号在网络上的传递。

   四,促神经细胞再生疗法,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脑神经细胞再生严格的说,应当指内源性的干细胞经发育分化成为神经细胞,而不是已有的神经元间实现新的连接。已经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各种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刺激干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成为神经细胞。但是,由于这些因子的分子太大,难于通过大脑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人脑中本来有这些因子的存在,当脑细胞死亡后分泌的大量抑制性因子,阻止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而分化成为胶质细胞。这可能成为药物治疗研究的新切入点。

   五,神经干细胞疗法,这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实验上已经解决成体干细胞逆转为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分化,扩增技术已经成熟,但,进入临床治疗阶段,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