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怎样从溪沟游向大海
(2022-06-13 15:33:17)鱼儿怎样从溪沟游向大海
段奇清
有人在小潭小溪中安于现状,有人却向往浩瀚的海洋。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如此图景,宛然飘忽空灵、美仑美奂的仙境!可遗憾的是,它只是在人迹罕至的僻静之处。
一遍遍诵读这篇美文,我一直以为,柳宗元笔下的这些鱼儿应该是鲦鱼,或者是鲫鱼。在有着“鱼米之乡”之称的我之家乡,这样的鱼儿也特别多。在清澈的水中,它们往往给人一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美。
美则美矣,可它们并非鱼类中的上品。与之一类的,家乡还有鳑鲏鱼,这种鱼与鲦鱼一样,也是一种很小的鱼,全长约30~100mm。鲦鱼、鳑鲏鱼,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小多刺。
这里所说的刺,不是指作为脊椎的那条大鱼刺,而是分布在鱼儿两侧的、独立的细小鱼刺。这种小鱼刺被鱼类学家称作“肌间骨”,它是由结缔组织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骨化形成的膜性硬骨,是成骨细胞成为成骨组织的方式之一。
肌间骨一个重要作用是支撑肌肉,就像人类的骨骼一样。另一个作用是用于传导肌肉力量。这些肌间骨是鱼儿们控制身体的“工具”,辅助它们进行各种细微的行动,从而操纵自己的身体在水中灵巧、自如地游动或跃出水面。我们常说的“鲤鱼跃龙门”,就是鲤鱼借助肌间骨来完成的。
据鱼类学家研究,并不是所有的鱼儿都有肌间骨,即使有肌间骨的鱼,不同的鱼,肌间骨的数量也不同。为什么会这样?鱼类学家说,是由于鱼与鱼的目标不相同。有的鱼的目标是游得最快,这些鱼从来也不满足自己的游速,每天都在奋发努力。鱼要游得快,就要充分调动与发挥肌肉的作用,而不是肌间骨。久而久之,它们的肌肉变得一天比一天紧实,而肌间骨不断退化,越来越少,以至于无。
鱼类学家研究还得出:没有肌间骨的鱼,由于行动迅捷,大多比较凶猛,多生活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比如海鲈鱼、石斑鱼、金鲳鱼、大马哈鱼等。即便那些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没有肌间骨的淡水鱼,如淡水鲈鱼、鳜鱼等,它们同样肌肉紧实,游得非常快,也凶猛异常。因此,这些鱼是以小鱼小虾等活物为食。
我们知道,鲫鱼、鳑鲏鱼、鲦鱼、鲤鱼等,它们生活在内陆的江河、湖泊、潭水、甚或是溪沟与小涧中,由于性情温顺,主要吃水草等植物。比起一些海鱼来,它们的个儿小得多,肉质疏松,“小刺”特别多。
从这一研究中,让我们知道,要让自己强大起来,首先得“立志”。当我们在生活的水中要“游”得快,争做第一,就会拼搏、奋争。纵使做不了第一,但我们也能壮实起来,从生命的小溪小沟中游向宽广浩瀚的大海。
当我们的志向有多大,就能游向多大的天地。“志当存高远”,让我们奋力地游动起来吧,力争上游,这样我们的“肌肉”更结实,“游”掉身体中那些似乎很美,却限制了我们变得强大的那些“小刺”。
发表于《知识窗》2021年5期
字数:1130
地址:湖北省仙桃市新城壹号5期1栋2202室
电话:13135997369
微信号:13135997369身份证:42242719581207033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仙桃市宏达路营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