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2013-06-30 18:30:59)
标签:

风景

旅游

挪威

实拍

卑尔根

分类: 驴影浮光

给自己放了一个小长假,回来重拾旧心情继续写博。

在卑尔根的第一天就领教了“雨都”的厉害,下午早早就被大雨赶回了青年旅舍。由于时间早,又打了一个时间差,独占了三个灶位诺大的厨房兼餐厅。拌个蔬菜色拉、煎几根香肠,背包客十来分钟就为自己搞定了晚餐。然后坐下来放浪地伸开胳膊腿儿,任凭雨点乱节奏地敲打着玻璃窗,任凭芒果味儿的“绝对伏特加”鲁莽地撕扯着嗓子眼儿…… 

饭后,风也停了、雨也霁了,一个人来到后院的小天井里刚点燃一支“赛过活神仙”,抬眼一看,当空一道彩虹。于是忙掐灭了香烟,转身回到床位掏出相机再次来到天井里捏下这张。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

 

捏完扣上镜头盖,听见身后一个人用英语说,出彩虹了,明天会是一个好天气。回脸一瞧,是一位身材瘦小、长满黑黑络腮胡子的刚毅的汉子,约莫三十出头的样子,面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格瓦拉,在这座青年旅舍里也算是大龄的另类了。接下来从卑尔根的天气聊到了旅行和摄影,原来他是一位挪威的业余摄友,当时摄龄两年多,与鸥相仿,设备是佳能450D+挂机头,比鸥手里的350D新两代。两人交谈甚欢,后来又在旅舍的公用活动厅坐下来在他的笔记本电脑上边欣赏他的近作(主要是挪威各地的风景和民居),边交流行摄的体会和心得。正是看了他的片子后才决定今后也在镜头前常时安装一片偏光镜替代UV镜的。

 

第二天一早醒来,天气果然大好,决定去卑尔根最具人气的景点“羽翼山”(Fløyen)开开眼。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

羽翼山的登山起始点离下榻的青年旅舍很近,慢走也只要十来分钟的样子。路过一座老坟场。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3

路人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不知是要赶着去上班还是在躲镜头。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4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5

 

山坡自下而上建满了住宅,下面是老式的,越往上风格越新派。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P6

 

路过一片神秘的老房子,大门不开、二门紧闭,连窗帘也都拉得严严实实。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7

 

貌似已经长时间被弃用,但墙面维护很到位。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8


貌似一座昔日的修道院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9

后来问了那位挪威的摄友,他说是一座医院。有道理,欧洲医院的前身大都是从修道院转化而来的。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0

写博文时在网上一查,果然是一座老修道院改建的医院,而且不是普通医院而是前卑尔根麻风病院,当然已经关闭多年了。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1

麻风病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鸥小时候在云南大理(当时洱海南端的叫下关,北端的才叫大理。)城东外洱海湖畔一座名叫满江村的麻风村生活过几个月,还在村里的农村小学和家里有麻风病人的白族同学同桌听过课呢。所以听到麻风病并不觉得可怕,反倒引起几分怀旧感。说到这里想起当年课间的时候,在学校的院子里花两分或五分钱买一块抹着辣椒糊的灰黑色的凉粉的香味儿……凉粉装在一辆木制的手推平板车上,是用竹片刀来切的;辣椒糊当然是白族农家土制的,也是用一个小竹片抹在凉粉上。两分钱是起卖价,只有三两口解馋的量,五分钱那厚厚的一大块就足以引来周围同学艳羡的目光了。

现在用谷歌地图再看看满江村,差不多已经被大理城吞噬了。原来村里那条小河也不见了,貌似改建成一条大马路了……沧海桑田啊。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2

 

出门很早,大部分店铺都还没有开门纳客。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3

百十来年前的公寓式住宅楼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4

 

看见这条小胡同挺吸睛,就不管不顾地一头钻了进去。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5

 

路边的墙上挂着限速20迈的牌子,没想到如此窄小的小巷里还允许机动车驶入。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6

墙上还有一个老牌子上写着:1554年-1840年这里是一所拉丁语学校,1694年-1702年路德维希•霍尔伯格曾是该校的学生。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7

 

路德维希•霍尔伯格男爵(Ludvig Holberg,Baron of Holberg,1684年–1754)是挪威十八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出生于挪威卑尔根,在丹麦度过了大部分成年生活。他开始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后来自学法律、历史和语言学。霍尔伯格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旅行,法国喜剧和罗马街头剧院的作品对他影响较大。他不但擅长写作,还深谙生财之道,用稿酬投资赚取了大量财富。霍尔伯格终生未婚,无子嗣,他将自己的毕生财富都捐献给了皇家骑术学院——索罗学院(Sorø Academy),因而获封男爵爵位。

当然,霍尔伯格最为丹麦人所称道和怀念的并非上述这些功绩,而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霍尔伯格是提倡用丹麦语写作的第一人。当时丹麦社会官方语言、法律文书和历史记录等都一律使用德语,丹麦语只是一种仅限于日常口头交流的土语、口语。正是在霍尔伯格等人的倡导下,丹麦语才正式成为了一种书面语言。喜剧在当时是最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所以影响力巨大。

后面这点儿知识是从丹麦语课上学来的。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8

笔直的小巷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19

拧巴的小巷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0

钻出小巷又来到大街上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1

各色建筑还是很招眼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2

 

通往山上的小巷依然十分窄小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3

终于找到了羽翼山的登山点,小广场上早已停满了旅游大巴,可见这个景点有多热门。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4


羽翼山是“卑尔根七山”之一,由于距离市区最近,所以到了卑尔根的游客一般都不会把这个景点错过。要上羽翼山一般游客可选择乘坐“羽翼山索道缆车”(Fløibanen)。这条索道建于1999年,每班车由两节车厢组成,各可乘坐约80名乘客,中间还要在几个小站经停,全程行车时间8分钟,垂直距离320米。旅游季节每天10点钟开始运营,每隔15分钟发车,至20:30时结束,年运送旅客一万人次。

 

这里就是乘坐索道缆车的入口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5

 

听那位挪威摄友介绍,在索道附近有一条登山的步行小路,背包客当然要拿出点儿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倒不是因为心疼那85挪威克朗,主要是觉得登山的路上风景更多、不容错过,真心这么想。

但是路边的道口有多条,到底哪条是通往羽翼山山顶的呢?

只能凭感觉靠运气随便拣了一条。其实,估计有好几条或者说条条路都可通往山顶。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6

边呼哧带喘地爬坡,边歇下来捏几张。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7

 

兴许拍照是为喘气做掩护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8


转了一个山弯,刚才停满旅游大巴的小广场已经被踩在脚下。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29


路边的一个纪念牌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30

再往上爬一段路就看见了红色的圣约翰教堂,卑尔根的城区渐渐在眼下展开。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31

很多人家都挂着国旗,告诉你这里是挪威。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32

看见了一块停车场的牌子,挪威人真有办法,能把车开到这样的地方。

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23

P33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