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瑞士27•雨中散话苏黎世

标签:
风景海外旅游原创摄影休闲情感杂谈瑞士苏黎世老城苏黎世大学 |
分类: 驴影浮光 |
自打从少女峰上下山后,好天气就开始崩溃了,在卢塞恩时还时阴时晴,到了苏黎世已经是翻云覆雨了。这不,从莱茵瀑布回到苏黎世中央车站下车一看,小雨淅淅沥沥洒向这座古城,看来好运气总有个尽头。
出了车站,正无头苍蝇似的不知对苏黎世这顿美餐从哪儿下口,忽然发现瑞士国家博物馆就在眼前。可惜当时已经闭馆,无缘参观馆内的精彩,只好在外面远近随便捏了几张算是到此一游,有一个交代。建议后来的朋友如时间允许进馆参观,据网上的文字资料介绍还是很值得一游。
P1
网络资料:
瑞士国家博物馆(德语:Landesmuseum)归属瑞士信贷集团,隶属于联邦文化办公室,是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展示了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它坐落在苏黎世中央火车站旁边。
该博物馆由古斯塔夫•古尔(Gustav Gull)于1898年根据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城堡形式(French Renaissance
city chateaus)设计建造。外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十几座塔式建筑,整个博物馆的院落坐落在希尔河和利马特河(Sihl and
Limmat)的一个小岛上,已成为苏黎世旧城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该馆主要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的有关瑞士的历史和文化的文物。有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精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壁画、家具,16、17
世纪的各种工艺品,13~18世纪的武器、金银饰物,18、19世纪瑞士各地的民俗服装等。主要展品有:出土的古代文物;苏黎世古代
看来瑞士就是一个法国和德国文化交汇的地方,即使在苏黎世这样的纯德语区也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
P2
所谓“法国城市城堡”是个什么概念呢,糊涂着。
P3
网络资料: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是法国在16世纪初从意大利引进的,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传统开发、演变而成。在16世纪初的几年中法国人参与了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军队带回法国不仅仅是的战利品,而且有很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以及新的文化理念。在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的建设浪潮中,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风格建筑开始出现,最早的典范是昂布瓦兹城堡(Château d'Amboise,约1495年)。另一个代表作香波城堡(Château de Chambord,1519年至1536年)则是一座哥特式结构结合意大利风格的建筑作品。其后逐步发展成为由Sebastiano Serlio、Rosso Fiorentino、Francesco Primaticcio、和Niccolo dell' Abbate等建筑师主导的“法国礼仪主义风格”(French Mannerism)。
不懂,不妨看个热闹。
P4
P5
又开始在雨中摇摇晃晃不知去哪儿合适,抬头看见对面山顶几座建筑挺宏伟,一查地图原来是苏黎世大学,就决定爬上去看个究竟。虽然不是和尚,还不能进庙里看看吗。
街头的雕塑(起个名:慵懒的滑落)
P6
沿途居民楼上的雕塑
P7
从这里开始爬山,雨不算太小,只得先把相机收起来了。
P8
三廻五转终于气喘吁吁爬到山顶
P9
站在大学前俯瞰苏黎世老城,远景中苏黎世三大教堂的钟塔很突兀。
P10
苏黎世大学主楼
P11
网络资料:
苏黎世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Zürich,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学,位于瑞士德语区苏黎世。该校成立于1833年,现有425位教授、两万四千余名学生分布于7个学院、一百四十多个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综合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产生了爱因斯坦等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
苏黎世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宗教改革家慈运理于1525年创立的神学院。1833年,苏黎世州将已有的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合为Universitas Turicensis(苏黎世大学拉丁名),并增设哲学院,开创了欧洲由政府而非君主或教会兴办大学的先例。1859年,哲学院分为哲学一院(文史哲)和哲学二院(数理)。1866年,正式招收第一名女生,这个名叫娜杰日达·苏斯洛娃的俄国学生次年成为第一位在德语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1873年,该校启用德文名Hochschule Zürich(直译为“苏黎世高校”)。1901年兼并苏黎世兽医学校,成立了世界第二家兽医学院。1912年正式更名为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以区别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1914年,由著名瑞士建筑师卡尔·莫泽尔设计建造的苏黎世大学主楼落成,学校迁入现址。1933年,成立百周年,在校生人数突破两千人。1973年,在校生超过一万人。1992年法政学院分为法学院和经济学院。1998年苏黎世州通过大学法,该校取得自治地位。
P12
大学附近的小教堂
P13
主楼入口处
P14
网络资料:
苏黎世大学是瑞士教研领域最广的大学,共约一百个专业分布于7个学院和一百四十多个研究所,另有12个博物馆、4间医院和苏黎世大学主图书馆、苏黎世中央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
神学院(Theologische Fakultät)
法学院(Rechts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经济学院(Wirtschaftswissenschaftl
医学院(Medizinische Fakultät)
瑞士兽医学院(Vetsuisse-Fakultät)
文哲学院(Philosophische Fakultät)
数理学院(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苏黎世大学诞生了一大批对瑞士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她的许多毕业生成为瑞士政商学界要人。
诺贝尔奖得主
年份
1901
1902
1913
1914
1921
1933
1936
1937
1939
1949
1987
1996
P15
与庄严肃穆的大学相比,在其附近山腰上发现的一座小花园——运算花园(Rechberg garden)更有情趣。
P16
很有些意大利台地园的味道呢(典型的假行家)。
P17
在这里运算枯燥的数字不会寂寞,有美女陪伴。
P18
P19
花园入口
P20
继续在雨中扫街
P21
走着走着不觉进入了苏黎世老城
P22
这样大弧度的小巷在洛桑已经领教过了
P23
P24
又看见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钟盘。时间不早了,即使是阴雨天天色也还未完全暗下来。
P25
网络资料:
苏黎世圣彼得教堂是瑞士苏黎世老城的四座主要教堂之一,另外三座是苏黎世大教堂,
苏黎世圣母大教堂和Predigerkirche(传教士教堂)。
该教堂毗邻Lindenhof 山,是昔日罗马城堡的旧地,兴建在原朱庇特神庙的遗址上。 8或9世纪的早期教堂为10
乘7米大小,大约1000年前后改建为罗马式教堂,1230年改为后罗马式,1460年重建为哥特式教堂。
在瑞士宗教改革之前,圣彼得教堂是该市唯一的本堂区教堂,其余的都附属于修道院。现存建筑建于1706年,是新教主宰时期的第一座教堂。修复工作完成于1970-1975年。尖塔的钟面直径8.7米,是欧洲最大的教堂钟面。
教堂的塔楼属于苏黎世市,而中殿属于瑞士归正会的圣彼得教区。
绿顶的苏黎世圣母教堂
P26
P27
教堂也关门了,随便捏了两张。
P28
网络资料(P28左图):
苏黎世圣母大教堂(Fraumünster)是苏黎世的一座归正会教堂,创立于853年,原先是国王捐建的本笃会修女院。1045年,国王亨利三世授权修女院开设市集,征收通行费,并铸造货币,使得修女院院长事实上成为城市的管理者,由修女院院长任命市长。然而,修女院的权力在14世纪逐渐变小,开始出现不受修女院支配的独立的市长。1524年11月30日,修道院在慈运理宗教改革过程中解散,1898年修道院建筑被拆除,为建造Stadthaus让出地方。今天这座教堂是瑞士归正会在苏黎世的34个本堂区之一。
网络资料(P28右图):
苏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是瑞士苏黎世的主要教堂之一,位于利马特河河岸附近。今天的教堂始建于1100年前后,约于1220年揭幕。根据传说最早的教堂为查理曼创建。苏黎世大教堂是一座修道院教堂,在中世纪与利马特河对面的苏黎世圣母大教堂形成竞争。查理曼的坐骑跪倒在苏黎世主保圣人Felix
和 Regula墓前。根据传说,它早于圣母大教堂,后者由查理曼的孙子所建。最近的考古证据证明此处是罗马人的墓地。
苏黎世大教堂在宗教改革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1520年慈运理在苏黎世大教堂任职期间开始了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1523年他赢得了一系列由法官主持的辩论,最终导致当地政权批准教会与罗马教宗断绝关系。1524年,偶像破坏者移走了管风琴和宗教雕像。其他变化还包括:放弃四旬斋,改变弥撒,否定独身,在斋戒日吃肉,将圣经选读集改为新约全书,解除教会音乐方面的禁令以及其他重大的改革,使这个教堂成为宗教改革史上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和瑞士德语区宗教改革的诞生地。该教堂设有宗教改革博物馆和苏黎世大学神学院。
换一个角度看看河对岸的圣彼得大教堂
P29
P30
利马特河河上风光,少了一抹夕阳,遗憾了。
P3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