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四月天17•晨曦与告别

标签:
杂谈风景哈莱姆海外荷兰旅游实拍文化休闲原创摄影 |
分类: 驴影浮光 |
翌日醒来发现天气格外晴好,随撇下睡懒觉的,利用早饭前的时间拎着相机一个人出去转转。那时刚用上单反,虽然还不懂得用AV档,构图、视角和光影什么的也是似懂非懂,但瘾头还比较大,把单反当成沉甸甸的大DC摆活。好在那天早上的晨曦实在是太美妙了,傍晚看到一切似乎都被重新涂抹了色彩,可见光线特别是晨昏的光线在摄影中举足轻重。
小旅店一楼的餐厅里已经有早起的旅客在用餐,浓烈的咖啡香飘出门外,与哈莱姆四月清晨中清甜的空气融合在一起,在这座哥特式的圣巴弗大教堂前萦回缭绕。
P1
哈莱姆圣巴弗大教堂(De Grote of St. Bavokerk te Haarlem)是耸立在中央市场广场上的一座新教教堂,与此前介绍过的那座庞大的天主教教堂同名,但不同教。
这座教堂是哈勒姆市一个重要的地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教堂的建筑形式为哥特式风格,十五世纪后经过扩建和装修体量已经明显超过该地区之前的主教堂——哈勒姆圣约翰大教堂。该教堂于1559年正式启用,当时荷兰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新教盛行,因此该教堂自始至终与天主教无缘。教堂开启十九年于1578年正式献给圣巴弗,被命名为“圣巴弗大教堂”。教堂的钟塔高70米,十九世纪曾遭受过两次火灾,塔上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安装了自动灭火装置。
该教堂的体积在过去500年间扩大了两倍,并在十九世纪后期的第二次 “哥特式外观装修”中给教堂屋顶边缘增加了一些女儿墙装饰。而该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历来是游客观赏的重点,因为自十六世纪起哈莱姆是荷兰彩绘玻璃艺术的一个重要中心。今天,由威廉国王在十七世纪赠送给哈勒姆的彩色玻璃仍然挂在教堂的窗口上,遗憾的是两次大火灾使大部分彩色玻璃窗受损,因此幸存的玻璃窗弥显珍贵。难得的是其当时的设计草图也还在,收藏在荷兰国家博物馆。
圣巴弗大教堂中的管风琴完成于1735-1738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管风琴之一,能发出60种声音,很多著名人物都曾在这里演奏过,如门德尔松,亨德尔和十岁的莫扎特。1959-1961年间对风琴进行了维修。
大教堂前有一座西佛勒斯的青铜雕像,纪念这位哈莱姆出身的罗马军团的著名骑士。
P2

P3
哈莱姆大会堂三座建筑之一,与此前介绍过的那座“老肉市”风格迥异。
市政厅的一个大门
大门上方一个带顶棚的阳台
P6
晨曦中的市政厅

P7
广场周边的建筑

P8

P9
走到这里又有了进入建筑博物馆的感觉

P10
房檐上站满了灰鸽子,大概在晨辉中飞翔够了,落下来歇歇脚。

P11

P12

P13
一座老建筑改装的新型商场

P14

P15
建筑上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

P16
不认识荷兰文,不知是一座什么建筑。

P17

P18
普通民居

P19
清晨空荡荡的街巷

P20
一堵红砖墙上看见这个干花做的小花圈,兴许从去年的圣诞节起就一直在这里。

P21
晨光中似乎感觉春天加快了旋转的舞步,由“慢三”转入“快四”。

P22
古老而冷酷的建筑似也不能自已,脚板开始不由自主地按着舞曲的节拍敲打起来。

P23

P24
P25
不知道为什么光影打在老旧的红砖墙上这么迷人,每当看到就会失去抵抗力。
P27
街边的一家印尼餐馆。感觉当地的印尼侨民很多,到处是印尼风味的餐馆和店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荷兰人用铁炮和战舰将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据为海外殖民地,如今随着大量印尼侨民的涌入,荷兰本土反而被印尼殖民化了。

P28

P29

P30

P31
看见圣巴弗大教堂钟楼上的时钟,觉得该回旅店吃早饭了。

P32
周一的早晨街上已经涌出很多上班的人

P33
小广场上的露天餐桌也收拾停当,准备迎接新的客人。

P34
前天晚上就是在这家红黑相间的烧烤餐厅吃的烤肉

P35
离开哈莱姆后坐上南下的列车去参观世界上最大的球根植物花园(本系列前文已作介绍),然后继续向南,体味在荷兰后半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