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五地纪行3•纽伦堡的朝颜

标签:
建筑景点旅游情感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风景风俗海外纽伦堡教堂 |
分类: 驴影浮光 |
为了拍摄科灵湖里最后那几张“计划外”的天鹅闺房照,几乎误了火车。急急火火冲进候车室,候着的当然是老婆急怒的目光。此时,大喇叭开始广播什么,赶紧竖起耳朵听,虽然几乎听天书,但“forsent”(晚点、迟到)一词还是听出来了,常用课堂用语嘛。通过流播时刻表的屏幕得知这趟火车晚点十五分钟,太好了,有一个喘息的时间。早知如此也许还能再拍几张天鹅的卸妆照。
第一次坐欧洲的卧铺车,与国内的京广、京沪等主线相比车厢内设施比较陈旧,但还算整洁,六人一室,也是分两边的上中下铺,与国内硬卧无异。
我们的车厢里的旅客还挺国际化的,除了我们一家三口外,还有一对加拿大情侣,男的是白人,母亲是丹麦人,但不会说丹麦语,这是第二次来丹麦旅游、探亲;他的女友是香港出生的华人,一口纯正的北美英语,身材苗条,很有知识修养的感觉,但不是典型广东人的相貌,总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脸上布满与年龄有些不符的细皱纹,也许笑得太多了吧。另一位是开朗、爱大声说笑的丹麦胖姑娘,现住在科灵,但据说谋到一份暑假后奥胡斯的工作,父母现居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这是去探亲。她开始英语还有些磕绊,随后越说越流利。
列车向南行进,车窗正好朝西。十点多了,太阳还未沉入地平线,在西方的天空闪亮亮地悬挂着,像一个张大眼睛、精力旺盛赶不上床的孩子,将南日德兰半岛略微起伏的绿野和小村镇沉浸在醺醺然的酒红之中。车窗打开了一道缝,窗帘和华人女孩子的长发在夏风中摇曳着。大家用英语有说有笑、不深不浅、似近似远、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着。经停了几个小站后,列车驶入德国境内,车上的司机、列车员和乘警等全部由德国人接班。
列车驶在比刚才平坦多了的德国领土上,这时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
过边境不久后德国警察过来检查护照,他们对丹麦女孩子和加拿大男孩子的护照只是简单扫了一眼,几秒钟吧,但是对三本中国护照和加拿大华裔的加拿大护照却显得十分谨慎。毫不夸张地说检查了至少五分钟以上,几个人在那里边嘀咕边翻看了半天,比在机场过境时检查的时间长多了。这时,车厢里各位的表情不尽相同。华裔姑娘的脸上浮现出比平时更镇定、坦然的微笑,反而感觉有些做作;她的男友似乎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丹麦女孩惊疑地作出各种夸张的表情,看来她也是头一次看见华人在世界上这么特殊的地位和待遇。
想想该怪罪谁呢?国家间政治的隔阂,中国人口的众多,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是蛇头们肆无忌惮、无孔不入的猖獗?
晚十一点半天终于暗了下来,大家统一行动上床睡觉。一对加拿大恋人睡下铺,我们两口子睡中铺,儿子和丹麦姑娘睡上铺。列车走走停停,车厢静音效果差,肚子有些胀气,一夜没怎么睡好。也好,也许我一个人睡好了影响全车厢人的休息。
早五点起床,洗漱毕,站在车厢过道里看朝阳在云间挤弄表情。肚子感觉有些饥饿。路上没多带什么吃的,期盼着到物价更为便宜的德国去“大开杀戒”。
六点半抵达纽伦堡(并非终点站),头件要事当然是赶到车站内的快餐店吃早餐、喝咖啡,然后有两小时左右游览的时间。但毕竟没有特意安排观光内容,没有事先调查,只能漫无目的地在车站附近随意走走。
网络资料:
纽伦堡(德文:Nürnberg)人口约50万,是德国巴伐利亚州(state of
Bavaria)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该州仅次于慕尼黑的第二大城市。纽伦堡地区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中法兰克盆地,包括艾尔朗根市、富特市、纽伦堡市、施瓦巴赫市等8个市和县。该地区是德国的通信、多媒体、交通技术、物流技术以及医药领域中心,也是德国的第七大经济区。纽伦堡还是世界著名企业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里还举行过针对纳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是中世纪多位德意志皇帝诞生和居住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1050年至1571年间,由于城市位于重要的贸易通路上而得多了迅速的发展。纽伦堡还经常被誉为神圣罗马国王(Holy
Roman Emperor)的“非正式都城”(unofficial capital)。1219年成为弗雷德里克二世国王(Emperor
Frederick II)的“皇家免税城市”(Imperial Free
City)。不久后,纽伦堡同奥格斯堡(Augsburg)一起组成了从意大利通往欧洲北部重要的两大贸易中心。
纽伦堡曾经还是德国的玩具制造中心,被称作是欧洲的“玩具之都”(Toy
capital),目前市内仍有别具特色的玩具博物馆,而每年在此地所举办的纽伦堡国际玩具展(Nuremberg
International Toy Fair),也是玩具产业最重要的商展之一。
由于历史上纽伦堡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直辖的统治中心城市之一,所以在纳粹德国时期这里是纳粹党的党代会会址,而纽伦堡在希特勒统领的时代也是风光无限。不过,这种风光带来的却是无情的硝烟和战火,这里在二战期间成为英美联军重点轰炸的对象,颇具中世纪古风的老城区就此夷为平地,虽战后重建,亦不复当年风采。
尽管如此,纽伦堡仍旧是德国一座重要的旅游城市,保存下来的景点也不少,纽伦堡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著名景点主要有:旧市政厅(Altes
Rathaus)、杜勒之家(Durer^s
House)、古城墙(Fortification)、圣母教堂(Frauenkirche)、日耳曼国立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
Museum)、工匠广场(Handwelkerhof)、中央广场(Hauptmarkt)、皇帝堡(Kaiserburg)、圣罗伦斯教堂(St.
Lorenzkirche)、
德国较少有特色小吃,不过在纽伦堡是个例外。这里有一种叫做LEBKUCHEN的名点,据说这是十四世纪中期就有的点心,可算是欧洲最古老的了。它是用坚果粉加上各种香料制成直径约8厘米大小的圆点心,上面裹上巧克力和砂糖,入口时一般,但越嚼越有味道,特别适合冬天的时候,配热咖啡和红茶一起享用。除却LEBKUCHEN外,纽伦堡的香肠也是必提的美食,这里出产的香肠连德国人都公认是德国最好吃的香肠,最有名的香肠店是塞巴尔道斯教堂旁边的Bratwursthausle。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f/Wappen_von_N%C3%BCrnberg.svg/466px-Wappen_von_N%C3%BCrnberg.svg.png
纽伦堡市徽
纽伦堡的火车站虽然可能是二战后复建的,但仍然浑古而凝重,建材的用料也很坚固、考究,令北京西站为代表的一些宏伟建筑感觉像是用乐高(Lego)搭建起来的。
在快餐店墙上的相框里发现了一座奇异古堡的照片,原来这座个古堡就在火车站对面。
城堡是古城墙的一部分,古城墙长达五公里,绕城一週,至今犹存,是德国大城市中唯一尚存的古城垣。原有的一百二十八处塔楼中,尚有六十多处保存修复完好,供人登临游览。
古城墙外是一条环行道,并与现代化的新市区相连,道路宽干净。
在车站不远就有一座庞大而辉煌的剧场式建筑,外墙由近乎赭石色的砂岩砌成。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回来后在网络上按图索骥发现原来是纽伦堡国家剧院(德文Staatstheater,英文Nuremberg State Theatre)。
网络资料:
纽伦堡国家剧院拥有500多名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演职员,可向德国和世界的观众提供歌剧、戏剧和芭蕾舞三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该剧院建于1905年,是德国最美丽的剧场式建筑之一,每年九月在这里举办纽伦堡歌剧节。
在老城城墙与环形路之间有一个下沉式的条形城市绿化带,估计是利用旧护城河道改建的,立体化的绿化、交通将古典与现代交错结合在一起。
左侧拱洞内是环城道路下的地铁站,正好利用下沉式绿化带实现理想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纽伦堡的民居。
貌似纽伦堡的教堂无论大小、高矮双塔的形式占主流。
好在于匆忙之间还算网到一条“大鱼”。
下图这座大教堂的原建筑也于1945年毁于二战战火,眼前的教堂是1952年重建的,塔高81米。整新如旧,工艺水平不错。
网络资料:
圣罗伦斯教堂(St. Lorenzkirche)位于工匠广场和Prgnitz 河之间的南岸城区中心,是纽伦堡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始建于1252年、直到200年后才告完成,因此拥有各时期不同的美感。正面墙呈山形,在两侧墙脊上立着许多小尖塔与教堂正中央的高塔相互衬托,极有气势;而正面墙两侧的方塔,在此教堂却被后移至东端的祭坛两侧,为其相当特殊之处。教堂内部珍藏著许多文艺復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刻,其中悬挂在祭坛上方拱顶下「Engelsgruss」(受胎告知)木雕(由Veit Stoss完成于1517年,是最受瞩目的杰作;此外,正面墙上蔷薇窗的彩色玻璃画亦是此教堂引以为豪的财富。
看来墙面中发黑的砖石是旧建筑遗留下来的,经受过战火的洗礼。
工匠广场边的纳赛尔楼(nassauer haus)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塔楼式贵族住宅。
一个百货店门前小广场中的雕像。
纽伦堡的小巷。
另一座圆顶小教堂。
9:30坐上从纽伦堡到维也纳西站的欧洲城际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