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农林产业一瞥

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情感深度游文化原创摄影杂谈植物 |
分类: 驴影浮光 |
十月五日,参加了由一个职业中介组织的参观活动,他们的目的是沟通所谓“新丹麦人”(新移民)与丹麦劳力贫乏的农林产业之间的关系,为双方牵个线儿。我虽不属于“新丹麦人”的范畴,不过也借语言学校的光被邀混入其中。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难得的丹麦深度游,对主办方来说为他们帮了个人场。
一早赶到登车的集合地点,奥城职介所(JOBCENTER),大巴还没到,只哩哩啦啦来了十几位看样子是东欧、中东和北非的,当然也少不了几位亚洲面孔,询问后得知是越南和泰国的。
等车的时间里拍了几张花坛中的小花。
第一站并不远,离市中心三、四公里,是一家著名的奶业工厂。
奥城地方不大,这么点动静竟然还惊动了当地的媒体。看,实况转播车都出动了,这架势。
记者在采访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女同学和本次活动的主办方(白发者)。
随后大家被分为两组随同厂方的讲解员参观工厂。
主要产品:
大包装产品是供给餐馆、饭店的。
小包装的牛奶、酸奶、奶酪和黄油等在丹麦市面上很常见。
该公司一台1870年前后使用的老式牛奶脱脂机。
现代化的无菌车间里满是自动化流水线,几乎见不到工人的身影,看来就业的机会并不很多。
倒是这座储糖罐还算比较上镜,据说里面装的白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理由是比丹麦国产的便宜。
运输车在灌装奶液。
最后的参观内容是在成品库品尝样品,果味的酸奶很养胃。
天花板上悬着的半球形镜子很实用,可以观察到路口周围的情况。
离开奶业工厂,大巴一路开往奥城西北约二十五、六公里的小镇海默尔(HAMMEL),这里据说是一座植物学校,但既没看见教室、也没看见半个学生,怎么看都像一座苗圃。
一垄翠绿的竹子。
小檗。
青苔。
遗憾,并非螺旋藓苔。
这些松树的幼苗来自荷兰,在这里适应几年北欧的气候以后再转手输出到芬兰、瑞典和挪威。
犁地的拖拉机和司机。
为了节省人工,小树苗都种在塑料盆里。黑管子是简易的灌溉设备。
这个黄卡子是做什么用的?
为了保持树枝伸展的角度。
虽然“老校长”唠唠叨叨讲了不少,但看来感兴趣的人不多,或者大家都没怎么听懂。这个地方离城太远,工作三年半后也就是捞到一个当园丁的资格证书,魅力差了点。
坐车前往第三处的途中,主办方还免费发放了午餐,每人一到两个大号的汉堡和一瓶矿泉水。
最后一站参观的是DLG公司——“丹麦农业中端产品公司”,距离市中心六、七公里左右,有26路和15路公交车可达。业务内容近似国内的种子公司,从农民手中收购谷物,然后进行筛选,主产品是种子,副产品是饲料和燃料以及热能。
主人在向我们介绍未筛选前的种子,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必须淘汰的。
厂房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工作环境比上午参观的奶业厂差一些,工作中粉尘比较大,工作内容主要是开铲车搬运货物。
客户订购的各种产品按订单包装。
最后通过自己专属的物流渠道运送到全国各地。
部分产品。
最后,盛情的主人招待我们一行喝咖啡、吃胡桃苹果派。
这趟免费大巴游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吧?起码回来的时候肚子吃得挺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