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1.tinypic.com/ml1ct1.jpg
心理咨询师是面镜子
心理咨询只对有求助意愿的人开放。
心理咨询,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来访者的求助动机。这是因为一个有求助意愿的来访者他会把自己放在一个主动的位置,会摆正自我的角色,咨询访谈中的坦诚和无保留会给咨询进程减少很多阻抗,有利于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
“镜子原理”,是我喜欢用来解释心理咨询过程的一个名词。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照出来访者的矛盾、盲点、期待,或是需求、渴望、困惑、挫折、痛苦等,然后帮助来谈者恢复其内心的平衡,只有来访者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主动来求助,那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他才有可能走出内心困境,但是如果一个来访者没有改变自己的愿望,拒绝照镜子或者摔碎了镜子,那么无论咨询师用说服的或者建议的,指导的或者非指导的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
心理咨询师对那些遭遇心理问题的人而言,并不像父母对他们的子女那样有天赋的责任,不能追在人家屁股后面,赶着解决问题,这就好像一个外科医生不会拿着手术刀主动到大街上去寻找病人一样。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在来访者的成长过程中,只能起到陪伴的作用。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还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都强调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心理咨询只适用于那些自己有改变意愿的人,坚持“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在大家看到
“去者不追”这四字的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来者不拒”。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咨询师不会因道德而轻视你,不会因世俗而抨击你,不会用规则去命令你。作为咨询师的我们需要看到的,仅仅是你有没有要改变自己痛苦的动机,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助你的意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