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揭阳牧童
揭阳牧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29
  • 关注人气:10,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笔写风流

(2010-09-19 16:05:23)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评论
原文地址:大笔写风流作者:昆山之玉

大笔写风流

——漫谈报告文学作品集《数风流人物》及其作者

 

 

读陈镇朝老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数风流人物》,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跃然纸上。陈老师笔下的人物,或为著名作家,或为本地名流或艺匠,大多鹤立鸡群,可称功成名就,是局部社会中的佼佼者。陈老师是一名能工巧匠,他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住了人物的特点,虽娓娓道来,而刻画却入木三分,信笔写来,遂成大作。

《数风流人物》分上卷《作家素描》和下卷《人物小记》。

在《作家素描》中,陈老师写了几个在文学界有代表性的人物,诸如王杏元、廖琪、黄济群等,这些有一官半职的作家,却为人亲切和蔼,都没有官架子,不像某在单位某些小股长、小科长,官不大脾气却很大。而其中成名作家的高论更值得我辈后学者借鉴和学习,能结识这样的长者和朋友,是陈老师之福气。

兹引用书中描述王杏元的一段:

“写作,要懂得像打鼓的鼓手那样。你有没有注意打鼓的鼓手,鼓手打鼓时“咚(中)咚咚咚咚咚咚”,但你不能永远慢腾腾,永远按这种节奏 “咚(中)”下去,必须“咚(中)”一个阶段以后,要掀起一个高潮,重槌猛敲,锣钹齐鸣,调动起热烈气氛、高昂情绪,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写作的人,就要像打鼓的鼓手那样,要懂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

 

通过王杏元的形象化语言,既阐述清楚写作的决窍与技巧,又写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可谓一语中的。文中对王杏元的描写,紧紧围绕他质朴、真诚、实在这一农民作家的本色特点去写。

陈老师写人的特色就是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独具一格的人性魅力。这种通过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使陈老师在揭阳文坛上独树一帜,风格鲜明。

“一种米养百种人。”人总有自己异于别人的地方,陈老师聪明之处就在于把不同人物的闪光点、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展示给读者,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下卷《人物小记》中,陈老师摒弃平铺直叙、记流水帐的窠臼,而采用浓墨重彩对人物进行渲染,或从最细微的小事和细节切入,或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描绘,使人物立马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像报告文学《中国玉都——阳美人的创业奇迹》,作者一下笔从一个扣人心弦、冒险刺激的故事开始,一下子就把读者的眼球吸引住了,令读者不忍卒读。将阳美村百年的创业史既浓缩于笔下,又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沉淀是不可能写出这么一篇恢弘大作的。

文无定法,陈老师能用平实的语言、高超的技巧,把一个个人物写活,这其中得益于陈老师多年孜孜不倦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潜心的读书和勤奋的写作。

我和陈老师相识,缘于网上,想不到我和他的住处相隔竟不到五里,同住一镇,这让我深感荣幸。之后我有机会见了他几次。他和蔼可亲,待人热情,人也很健谈,如师如兄;和他谈话,受益颇多,使我这个初入文学殿堂的小学生见识了大家的风范。我曾拜读他的几本著作,如《夕阳无语》、《挑灯看剑》、《无法回避的疼》等,这些作品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作为基层的一位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为社会为大众创造丰富的精神粮食,实属不易。令人叹服的是,陈老师创作兴酣时,竟能从早上六点钟写至晚上十二点钟,饿了便以方便面聊以充饥。陈老师其实就是一个令人叹服的风流人物。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一腔热血, 满腹真诚的陈老师,甘为人作嫁衣裳,替人立碑树传,自己却一贫如洗,可他无怨无悔,依故孜孜不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