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驮经的白龙马 ----许声建侧记
(2010-09-20 17:07:07)
标签:
许声建宋体赤兔马gb2312白龙马杂谈 |
分类: 报告文学 |
一匹驮经的白龙马
----许声建侧记
要像宣传劳动模范, 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 。
我要说说许声建这个人,在未进入主题之前,请允许我先来说一个典故: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由于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也爱好书法,他练了几年之后,就觉得自己已差不多了,与他父亲不相上下了 。
一次,他认真地仿照他父亲的字体写了几行字,送到父亲书房,冀求得到一番夸奖,但王羲之看后,一言不发,只在其中的“大”字之下加了一点
许声建先生为我的教学文集写了一篇序,草稿和打印稿交给我时,他对我说,你可以改。我于是大胆地改了一个句子——一个短句。书稿的终校稿寄来后,我带给许先生审阅,他马上指着我改的那个句子说:这一句是你改的。又指着第二个字说:它的位置应移在第五字的位置才合适。我看来看去,觉得放在第二和笫五意思都一样,从表达上说,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呀?我奇怪,为什么许先生会在意这个副词呢?
哦,对了,这么一个短句,这么一个副词的位置,它的语法,结构,它的行文,不是许先生的风格,而是我的行文惯性。
总而言之,许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一个字,一个标点都逃不过他那雄鹰般锐利的眼光。
中国最老的教师是孔子,现在全世界都在尊孔。揭阳最有名的教师是谁?我想许先生可以算一个。最有名的教师之一的许先生,教育界有没有人认真地去宣传他,我未听说。
有人说许先生是孺子牛,有人说许先生是耕牛,有人说许先生是拉车的老黄牛。从他甘当垫脚石,从他默默无闻地耕耘,从他七十多岁了还不卸套,从他清心寡欲——吃的是草,肩负重责——挤出的是奶这一角度看,不管他是什么牛都恰当,都名副其实。牛的精神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提法,这观念也过于陈旧了。许先生自己也不甘于做牛,他说,我当不了项羽那匹驰骋沙场的乌骓马,成不了关羽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但我愿意老老实实充当唐僧那匹默默无闻而随他驮回经书的白龙马。乌骓马赤兔马驰骋沙场,功在当时;白龙马驮回经书,利在后代;它传播的是人类的文明,教化的是无数的亿万万人。
好一匹驮经的白龙马!负重跋涉,驮回经典,传播文化。马,比牛高出一个档次, 驮经的白龙马,更比乌骓马、赤兔马胜出一筹!虽然它没有乌骓马、赤兔马那样经历刀光剑影,出生入死的传奇生涯,但驮经的流泽,产生的力量乃至影响,其意义却非乌骓马、赤兔马所能仰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上面这些诗句,犹如电脑网络中的黑客,冷不防就闯进我的屏幕上。来得巧,来得妙!这十六个字,送给许先生再恰切不过了,他当之无愧。
退休十几年了,七十多岁高龄的许先生,心态却是壮年人的心态,雄风依旧。他目前身兼数职——不是挂名,而是实干。许多在岗的青年人干的工作远远比不上他——有的没经验,工作效率低;有的心猿意马,敬业精神有限;何况他们还要腾出时间去谈恋爱,去谋求建设安乐窝;还要抽出时间去孝敬老人或抚养下一代。这都很正常,也可以理解,当然也要支持。
许先生呢,二十四小时减去必要的吃和睡,剩下的时间都全部投献于文化教育事业了。我去拜访过许先生数次,不管是周一至周五,还是周六或周日,他都“蹲”在办公室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伏案工作。每月出版一期的《揭阳教育》杂志,只有一老一小两个专职人员——均非正式编制,小的主要是操作电脑。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己经非常之大了,还有《揭阳日报·教育周刊》的有关编务;可许先生还时不时配合宣传教育,开拓一些有创意的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或建设,如编辑揭阳市教育界的“获奖论文集”,主持编写“八荣八耻”的宣传辅助读物等等……
许先生还兼职市老干部大学副校长,市关工委副主任。他每周都要腾出时间去办公,去处理公务,指导工作;还经常性地去这里讲课,那里辅导。
许先生待客、与人交流、坐谈,也总是在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影响人;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他的本行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然,他做的比说的更多,更投入,更让人感动。
我耳闻许先生的感人事迹很多,我几次想去采访他,但他自始至终都坚拒不接受。他对自己的事缄口不提,但他却向我推荐了市里二位优秀青年名教师,而且三番五次来电催促我去落实采访。
许先生不但关注着人才梯队的培养而为扶持青年教师悉心尽力、言传身教;而且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关注着贫困地区中贫困的学生,关心着需要帮助,需要扶持的学子。有一个学生高考距录取线差了几分, 许先生经常地对他进行鼓励说:不要灰心,要奋斗,要坚持读下去。当许先生了解到这个学生家庭贫困,又为他筹集了几百斤粮票送到他家中;他身体患病在汕头住院, 许先生挤出时间来回跑了一百多里前去探望,关爱,抚慰;许先生知道他承受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回来后又千方百计发动学生捐款援助,许先生连续数年一心一意关心着扶持着他,。许先生的行为不仅仅挽救了这个学生的学业,改变了这个家庭以后的生存状况,而最主要的是许先生这种无私的伟大的爱心, 不但使这个学生, 特别是使千千万万人在精神层面上所产生的作用、力量、影响, 那才是巨大的无穷的深远的。这只是千千万万事例中之一,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上世纪建国之初的五十年代,许先生是揭阳梅岗地区(地域包括现在揭东的曲溪、云路、玉窖、埔田四镇)一个有名的才子。他以初中的学历却任教高中,而且完全能胜任他的教学工作,得到人们的肯定认可。许先生的学生多数是他的同龄人,少数年龄比他还大,因此这位小老师一度被人们传为美谈。我童年时就已听过“许声建”这个大名。如果你现在问一些群众:县长、县委书记是谁?他们不知道;但许多目不识丁的妇女,却都知道“许声建”这个名字。许先生的许多学生都真正地彻底地退休了,可许先生却还“壮心不已”,奋斗不息,实在令人赞叹!
许先生既能文也能“武”。文革时, 许先生被不公平地对待,被遣送回乡劳动。他不像一般的文弱书生那样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农村的一切工作没一样难得倒他;他也不比任何一个地道的农民逊色。住在农村里,一切农牧副经营他都不落人后,生产队有超支户,但绝对与他无缘;他是生产队中数得着的存款户。
在教育线上,学校的一切工种许先生都干过。他是教师出身, 什么课都教过,不管是什么科目的课程都样样代过、教过;他先后当过教研组长、正、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文革期间还干过后勤的出纳、会计;分发过报纸、信件;干过食堂工友,掏过厕所……荣辱毁誉, 许先生的一生都经历过!
文革中的炼狱生活, 对于许先生来说,既是一种苦难,又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阅历。他不像那些得意便猖狂的人那样肆无忌惮,也不像那些志得意满的人那样骄横霸气,更不像那些看穿红尘的人那样玩世不恭。现在的许先生既虚怀若谷,又踏实勤谨;淡薄明志,笃定人生, 矢志不移,或许这正和他经历过炼狱的洗礼有密切的关系。许先生待人真诚,朴实无华,高风亮节。
许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投进教育事业之中。我真担心:这匹驮经的白龙马体力吃得消吗?我实在担忧其健康!工作无限,可生命毕竟有限!别等他累出问题来再来打打官腔,而应该在未出问题的时候,抓紧说几句实实在在的良心话。他应该用他的知识与经验,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进行指导性的工作,而不应该去做太多的烦琐的实际工作。目前的许先生应该当当军师,而不应该去当守将。
我与人谈起过许先生的献身精神,我的一位同事问我:许先生的儿女是不是还很穷?当我瞪起不解的眼睛时,他解释说:若不是,他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要去赚钱?我大笑!然后我告诉他,许先生做这些工作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他退休时,以他在教育界的名气,许多私立学校争相来聘他去当校长或顾问,待遇有的月薪五千, 有的月薪八千,但他都辞退了;有一家工厂要请他去编杂志,每月只需去几天,年薪三万,他同样也辞谢了。但他却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去干每月只能领几百元补贴的目前所从事的这些相当繁重的工作!此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许先生说:我的心愿是要用有生之年,回报我从事一生的教育事业。
二零零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初稿,
十一月五日定稿于枫江之阳
[原文发表于《七彩人生》杂志二零零六年第二期, 《揭东文苑》杂志二零零九年第一、二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