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 人如其名——郑素协印象记
(2010-09-16 13:58:51)
标签:
郑素横山树叶集文如其人大实话杂谈 |
分类: 报告文学 |
文如其人 人如其名
——郑素协印象记
说起郑素协,我首先想到的是下面八个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过,还要注释一下,这个“声”,不是郑素协的声音,是他在社会上的名声。
我真正和郑素协认识的时间很短,大约是在他到市文联当副主席以后,但听说他的名字却是在很久以前,起码也该有七八年之久了。好多文友都在我面前提到郑素协这个人,都赞其待人好,为人热情,没有架子,极好说话。
闻名不如见面。当我认识郑素协以后,一接触,觉得果然是这样,人们说的确实一点不错。他对我这种什么都没有,别人不屑一顾的老百姓都如此,对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那就更不必说了。
最近,郑素协准备出版一本叫《树叶集》的短文集,他自己写了一篇序。这篇序刚写好,他马上交给我。我是这篇序的第一个读者。我一读这篇文章,马上受感动了!感动的具体表现是,我好几次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发出轻松的会心的笑。从来还没有一篇序言,一篇文章能使我这样感到轻松、有趣、实在、贴心。读这样的文章,实在有益身心!
郑素协的文章不是站在大讲台上做报告,而是像与某一个密友面对面坐在一起谈心,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这些敞开心扉的大实话,大白话,既蕴含哲理,又充满诙谐。聆听这样的谈话,当然是愉悦的。我常常为他的真情所感动。
崔道怡先生曾书赠我四个字“真情至美”。《树叶集》的序言,就是一篇蕴含真情的美文。能写出这种美文的作者应属于什么人,我想读者自己是可以找出答案的。
从郑素协的为人处事,我联想到他的名字;从他的文章,我又联想到他的处事为人。我再拾八个字来概括:人如其名,文如其人。
素即本色,协即协调,也就是和谐。素协的为人处事,实在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本色就是协调的和谐的。以一管而窥全豹,看素协的文章,也确实是协调的和谐的。他不高谈阔论,不摆大道理,不搔首弄姿,不做唬人之语,不虚张声势,更不装腔作势。他谈的论的都是大实话,明明白白的话,推心置腹的话,平常人的平常话。我想,这种话应该归于天籁之音吧。
举个例子,素协在《树叶集》的《序》中谈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他这样回答,我写作的目的是四个字:“改变命运”,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次是为了改变他人的命运。多么实在,又如此真诚!多么明白浅显,却又如此耐人寻味!多么坦荡,又如此果敢!多么崇高,又如此脚踏实地!
素协——树叶,素协把自己的文章看成树叶;也把自己看成树叶。所以他把自己的文集取名为《树叶集》。自知之明如是,虚怀若谷如此。社会上谦虚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就很少了,这一点,一般的人很难做到。
素协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呢?他的目的更令我感动。他掏腰包去出版这本书,仅仅是为了回赠文朋诗友。他说,我当了市文联副主席,人家出了书总送给我。我没什么可以回赠人家,觉得很不好意思,内心总觉得歉疚。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回赠人家了。
现在出书的人很多,稍能舞文弄墨者,都出。而且是用好纸,用厚纸,用大号字,而且包装越来越花里胡哨,都有一件时装外衣,令人眼花缭乱。但不少书翻开一看,文字晾薄摆疏,内容空洞无物。在外行人眼中,反正白纸黑字就是书;是书,反正都一样。当然,只有内行人才能看出一些道道,分出档次,掂出份量。素协出这本书,却与上面所说的这种现象反其道而行之,用薄纸,用小字,拧干水分,用足印张,文字饱满,内容充实,经济而有物,扑素而实在。
素协的文如此,素协的书也如此。《树叶集》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日春雨之夜写于横山之阴
[原文发表于《揭东文苑》杂志二零零八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