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爱的事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代序)

标签:
代序宣父哲人知青陈君 |
分类: 序跋 |
陈君镇朝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他教学、科研(教研)、进修、写作一起抓,终于从小学教师成长为中学教师,从中专生发展为本科毕业生,从“知青”(他曾以“知青”身份到海南参加过农垦工作)成长为稍有成就的作家。真是卅载辛苦不寻常!令人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聪明人”跟风逐浪,赶海弄潮。而他却甘坐冷板凳,教书、读书、写作,舌耕笔耕,多管齐下,精神确实可嘉。况且,搞文学创作,撰写教学论文,因为不是写枕头拳头,神魔戏说,而是写正正经经的作品,出书就意味着负债。陈君经济本来并不宽裕,偏偏搞的是严肃作品,这就意味着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要作出牺牲。《红楼梦》中有二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借用来说他的追求,也许还算合适。
像陈君这样的老师,在教育界中,虽不是“学府黉宫寻常见”,也绝不是凤毛麟角,但有可能却是较突出的典型。他们的“痴”以及“其中味”,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爱”,师爱,事业之爱,爱到深时就如醉如痴,就以苦为乐,茶甘如饴。
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心的人当不好教师。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韩愈解释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之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哲人们都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应先从爱自己做起,扩而爱父母,爱亲人,再扩而爱他人,爱弱势群体;推人及物,爱动物,爱世界。用孔子的说法,叫“泛爱众”。爱就得承担社会责任,就得遵纪守法,就得帮助他人,就得奉献和牺牲。陈君的行动,缘于有一片诚挚的爱心。
于是,我有所感:
爱,就得从爱自己做起。不爱自己的人怎能爱他人!儒家在个人修养方面坚持“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概称为“修齐治平”,强调一切从自己做起。爱自己,首先要爱生命,没有生命的存在,爱他人及讲奉献等都是空话。其实,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生命,让生命焕发光辉。高尔基认为,生命的存在有两种形式:腐烂和燃烧。作为教师,应让生命燃烧,用你的光和热,去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去驱除他们成长过程中心灵的风寒,把人类总结出来的知识传承给后代,并引导他们去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所以,古人把教书说成是“传薪火”。
人生是短暂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就应该珍惜宝贵时光,虽不能像雷锋那样,把生命的分分秒秒都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但也应像白石老人所说的:不让一天空闲过。只要你干的是有意义的工作,不论大事小事,都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干,让日子过得充实。孟子说:“充实之谓光辉。”这样,你就问心无愧了。但是生命又是长久的,当你把生命同伟大的教育事业、民族的振兴事业联在一起,你的精神就同事业一样永恒。当人民教师,教好下一代,你的智慧,你的青春会在后一代身上延续。这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啊!
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为了对社会、对事业作出更多的奉献,你就得与时俱进,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虽然你暂时牺牲某些局部的利益,但你却得到了心灵的满足,精神的补偿。你就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陈君干的是平凡的事,但平凡往往最不平凡。孔子曾说:“后生可畏。”李白作了注释:“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犹且怕后生。”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卒,遇到陈君这样的老师,心里无比高兴和激动。不由得发出赞美的感叹!
西方有位哲人说:“上帝只给每个人三天时间: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凝固了,明天则迟缓和神秘,只有今天实实在在,那我们就抓紧今天吧!昨天的成就只能说明过去(要赶紧忘记),明天如何,则要看你今天的努力!”
写这些话,是为了与陈君和其他同仁共勉!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作者简介:许声建,男,中学特级教师,揭阳一中原副校长。现任《揭阳教育》责任编辑,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兼职研究员,揭阳市关工委副主任,揭阳市老干部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