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序言

标签:
教育序言语文教学教与学开放意识 |
分类: 序跋 |
王友才[左]与本书作者合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序言
序言
王友才
七年前的一天,广东揭阳的镇朝先生来曲阜,到我处小坐,谈及当前语文教学利弊,观点甚是相投,光阴荏苒,不觉七年过去了,而镇朝先生却著作频出,近日镇朝先生将其大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陈镇朝教学文集》一书,从千里之外寄给我,嘱我为其写一篇序言。我感到很惶恐,在我的印象里,序言应由名人执笔,我一个中学教师怎么担当得起?无奈镇朝先生期望殷殷,不忍推辞,只好写几句浅陋之见以应之。
细阅文稿,感到内容涉猎广泛,文集较全面记录了作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体会,作为一名在基层学校工作的教师,这样的研究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此,不少人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教育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影响较大。前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张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这种观点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否认了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不承认学生应有的地位,看不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前提,因而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应该说,“教师中心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变革意义也是深远的。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但是目前对教与学关系仍欠完善,就“教”这一点而言,许多教师还认识不到位,教师个人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知识匮乏的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教与学,片面地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对的。
镇朝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探究。本书就是他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研究成果的梳理,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教学相长,于精细处见大功夫。”在忙碌的教学之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也是镇朝先生的“精细”之处。也许正因如此,书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疏漏,但我相信,热心教学研究的读者,是能提出宝贵意见并从中得到有益启发的。
是为序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六日于山东曲阜
王友才简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艺术专题组组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计划”第一层次人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