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夫茶之奉茶[三]

(2009-06-01 14:34:20)
标签:

侨属

地主

黑五类

祖屋

侯迪

西宁村

杂谈

分类: 短篇小说

   

      陈镇朝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张华云《潮汕工夫茶歌》节录

 

“奉”茶不是茶叶的名称,也不是简单的端茶动作。“奉”茶是一种“礼”,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以工夫茶为形式而举行的“大礼”。但是。潮汕语音并不是这么说,所谓“奉”,按照潮汕话八声的拼法应为“戈安五”(即“戈安”往下拼切到第五声),相当于“kǎng”切去。因为我没法找到一个能准确表义倚声的字眼,音译怕人望文歧义——在普通话中也找不到一个同音词,所以我只好舍其音而取其意——就称为“奉”茶吧。

                                                             ——作者题记

 

世事说变就变。侯迪当了三十多年地主,却没田没地。当年土改工作团没收了侯富的田地和房产,只在火巷上留了一间小房给侯迪住。

当侯迪不当地主的时候——政府把他的地主帽儿摘掉了,却又从天上掉下了一座宽阔的宅院——他成了爱国侨属,而且还分了田地(责任田)。在侯迪的印象里,天底下最不能当的就是地主:吃不饱,抬不起头,动不动就被专政,担惊受辱什么人都可以随时叫你低头、跪下。侯迪把这几十年的地主生活概括为六个字:低头挨饿受辱。当公民的感觉真好!特别是当一个一等公民,比如爱国侨属之类!侯迪当地主的时候,每当运动一来,经常被人叱令去陪斗,陪跪;现在呢?当侯迪成了侨属,特别是成了爱国侨属以后,却是县长、市长也来陪他吃,陪他喝,还和他握手,问长问短的。

侯迪从十三岁起,他自己知道的就是勤勤苦苦做活,老老实实做人。他不想当地主,但却当了三十多年。这顶帽子让他戴怕了,也终于摘掉了。摘掉了旧帽子,却又有了新帽子:侨属——乃至爱国侨属。侯迪真担心有一天,这顶帽子又要换成别的什么名目的帽子。别人使他成为地主,同样,别人又让他成了爱国侨属。也不知以后人家又要他变成什么?这些问题太复杂,侯迪没法想清楚,干脆不去想了。还是想点切近的吧,他父亲侯富要回来——准确地说是要回到他的村子里来。他已经回到了市里,现在就住在市里的宾馆里。侯富不但要回村,而且交代侯迪要叫齐过门和未过门的孙媳,说要让她们“奉”茶。侯迪要准备接待他父亲侯富,这件事在他的家庭中,这才是一件大事。

平时那些眼睛向上的村干部们,镇干部们,现在也三天两头地跑到侯家大院来问候侯迪:有困难吗?有什么要求吗?要镇里要村里帮什么忙吗?特别是最近。村干部表现得相当卖力,在侯家大院前后左右转了又转,终于发现了问题:侯家大院前面,大灰埕南面,那株大龙眼树下面,长期堆满垃圾,爬满苍蝇,又脏又臭。村干部雷厉风行,马上派人把那堆垃圾清理干净。更有甚者,在龙眼树周围用砖头砌起了一个有座椅高的大圆圈,贴上了马赛克瓷粒。前后的住户都额手称庆,侯富的影子还没见到,倒给他原来的乡邻办了一件好事。侯富要回来了,成了西宁村一件上至村政,下至村民都在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侯迪有四个儿子:侯时、侯代、侯国、侯家。侯迪的老婆还是赵先生为他介绍的。侯迪和赵意也算青梅竹马了,彼此有了一些感情,有了那么一点意思。但侯迪被划为地主后,他怕拖累赵意,有意疏远;赵先生经过考虑再三,也终不敢促成此事。但赵先生还是记挂关心着侯迪的终身大事;况且侯富临走时又把侯迪托付给了他。侯迪二十岁时,赵先生终于托人帮他物色了另一个地主的女儿。那时候谈婚论嫁“黑五类”的人只能在同类里面找,阶级成分好的是不会嫁给侯迪这种属“黑五类”的地主分子的——当然,“黑五类”中漂亮的女子也有嫁给“红五类”的男子的,但是一般来说很少。因为娶了“黑五类”女子的“红五类”男子,必须以牺牲政治前途为代价,而那时候的政治生命又是高于一切的,政治待遇决定经济命脉,而经济又制约着人的生存权;何况“美”及其观念在那时候又是背时的,处处受批判的。漂亮的脸蛋能长出大米吗?

侯迪以前常抱怨他老婆不会生崽光会生儿子,不懂产女儿。女儿大了嫁出去多省事?生那么多儿子干什么?侯迪必须给他们找媳妇,还要给他们建房子,这可能吗?儿子越多,侯迪头越疼。侯迪的四个儿子似乎是排着队按着顺序来到侯家的,一个比一个少一岁。当侯迪的四个儿子都大了,侯迪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咦!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地主帽儿摘掉了,政府又送来了一座大宅子,儿媳妇就一个接一个地滚进门来。侯时、侯代都结婚了;侯国、侯家也都有了对象,成双成对地进进出出,就差办一下手续而已。

侯迪听他父亲侯富说,侯迪继母病死了——侯富自然又续聚了一个。侯开结婚后却生了三个女儿,而终于没养出一个儿子。所以这次侯富听说侯迪有四个儿子,特别高兴,说要叫齐过门和未过门的孙媳妇一齐来“奉”茶,行“大礼”,侯富要给她们见面礼。

侯富回村的日子终于到了,侯家大院里里外外都洋溢着喜庆气氛,就连村子里的主要村道似乎也显得干净卫生了。

因为是家宴,所以侯迪按侯富的吩咐谢绝了一切村镇干部的参与。筵席就设在侯家大院的大厅里。厨师请的是侯迪的私塾同窗好友,也就是赵先生的女儿赵意的夫婿赵化——赵先生夫妇已经做古了。侯富交代,山珍海味龙虾龟鳖吃多了。这次回乡,主要是要在自家的祖宅上热闹热闹,看看他的孙子孙媳,会会宗亲;二来吃点记忆里的传统家乡菜肴,怀怀旧。什么“洋”的新的东西他见得多了,也吃得多了。不要去赶什么时尚。老先生交代说,目的要“热闹”,菜式要“土特”。

这次回乡,侯富带着他的新继室,还有侯开的小女儿。上午十时多,一行三人坐着市侨联专门派来接送他们的小车回到了西宁村,小车来到了侯家大院的门前停住。侯迪带着一家人以及族中几个宗亲老丈站在灰埕头迎接侯富他们。介绍、握手、问好,逐一寒喧毕,侯富叫众人自便,说他要认真地看一看灰埕,龙眼,祖屋,书斋。侯富只留侯迪陪他们三人走走看看。

侯富站在灰埕边缘,仰望那株苍劲高大的龙眼树,枝叶虽还繁茂,却已隐蔽着不少枯枝。少顷,侯富回身走到灰埕中间,望着祖屋高大的门楼,大门上“龙祥居”三个楷书髹金大字还在,只是光采暗淡,大不如往日了。大门两旁的一些浮雕有不少残缺,图画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侯富又走到书斋门前,“耕读斋”三个墨色八分隶也还在门上,神采似乎依然,但斋内却早已荒凉……祖屋退还回来以后,侯迪把室内破损的地方修修补补;烟熏火燎黑黄斑驳的也不少,侯迪全面进行粉刷;地板也全部重用水泥铺过。天井里新近摆了两盆绿色的铁树,两盆开着大黄花的大丽菊,两盆红艳艳的杜鹃。侯富各处巡视了一番,自然免不了生出许多的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