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根的挣扎和灵魂的救赎[3]

(2009-03-31 12:16:23)
标签:

潮汕文化

方言

作家群

地域

阿佬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三、地域文化色彩对小说的影响

关于地域文化,汕头大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刘海鸥曾说,所谓的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是地方人民的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粗犷的中原人士在不经意间来到了充满诗意的江南,发出的不仅仅是一声声惊叹,接着便开始享受与挖掘这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是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生命形态,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文学。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探源和梳理,作家们为我们展现的就不仅是一种文化表层的再现,而是透过特定的文化渊源,选择创作的风格,通过不同类型的乡村人物和社会群体的研究,为我们阐述一种生命的形态,人性的思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竟是如此的不同。在“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框架中,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均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小说的生命主题进行了历史性观照,发掘出了乡土文学的地域文化资源。”

江南典型的文人汪曾祺用朴实、干净的语言将江南的文化为我们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调是江南呢喃的细语;沈从文诚实的心灵,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奇异的湘西世界;池莉深入生活,笔下的武汉到处充斥着实际文化;萧红用生命痛苦的记忆,让我们看到一个别样的向先进文明呼唤的呼兰河。地域不同,形成的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以上作家所呈现的城市文化早已成为熟悉,而陈镇朝却在他生长的地方——潮汕地区,慢慢回忆与阐述一种无法回避的疼痛,似乎在给我们某种预告。

其次,方言是这部小说特点之一。很多优秀作家由于眷恋或者是因为熟悉,在自己的作品里难免有意或无意的使用方言。所以,潮汕话在这部作品中,时不时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作家要选择方言,这还因为,“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华)。”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方言与中国小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方言词语的有选择的使用对增强作品的地方色彩、塑造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丰富作品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熟悉的作家老舍和王朔为我们展示了一卷卷京都风俗画,与他们熟练地掌握北京方音有密切的关系。刘震云《手机》中的人物对话较多地运用了四川方言、河南方言,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除了主要用北京话作为主要写作语言之外,还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下江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成份。这些创作实践表明,这些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我们来看陈镇朝小说里面这些句子:

“你真够刺母?”

“你好马我们俩一对一,到下面决个生死如何?”

“嘴甜甜,背后藏把老勾镰。”

懂得潮汕方言的我们读起来是如此熟悉与真切,不懂得潮汕方言的读者或许会受到这种奇异文化的吸引,就像我们读汪曾祺的小说一样,虽然不懂,可是在他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却对一种异乡文化饶有趣味。同样,陈镇朝的小说也有这样一种魅力。

再者,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精神内涵, 糟粕和精华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我敢说,一种地域文化如果只有精华而没有糟粕,那么它是匮乏的,缺乏旺盛生命力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一帆风顺的事情总是容易让人淡忘的,而只有矛盾,只有痛楚才让生活更加深刻。人所共知, 潮汕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勿庸讳言, 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一样,潮汕文化中有朴实,可爱和人杰地灵的一面,也有它过时的、守旧的、保守的和惰性的一面。陈镇朝笔下的玉港镇,让每一个熟悉潮汕文化的读者嗅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不知道潮汕文化的异乡人从文字中,从文字中的文化,逐步认识这个地处中国南端的水乡。

“游花灯,游锣鼓是潮汕老人童年时或青壮年时所经历过的最盛大的节日,这件事又一次唤起了他们的童心,唤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游锣鼓、游花灯这些民俗活动在某些地方由于各种社会或时代的原因已中断很久了。“现在因为游锣鼓、游花灯使这些被人遗忘的老人们又被人记忆起来、重视起来了。”锣鼓声声,勾起的不仅是潮汕人心中的一丝丝记忆,更是引起异地人的好奇与在这一种好奇驱使下的进一步探索。这个时候“人们骤然发现,原来老人们还是有一些用处的,原来他们的存在还是有一些价值的?”这些价值体现在他们对文化的珍惜与再现。

在叙述一个时代变迁的同时,还到处弥漫着浓厚地域文化。让了解潮汕文化的人重温历史,让不了解的人了解这样一个地方的有趣的历史和民间传说。

“桑浦山乃粤东名山,横跨潮州、揭阳、汕头三市,方圆百里。风门径是进入桑浦山的必经门户,是桑浦山四道古径之首。径顶是一片平坡,左右连接二山如门闩,这里因终年山风不息,故称风门径。这是古代潮州府属下的海阳、揭阳、潮阳三县通往潮州府城、省城的古官道,地势极其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庙前那株古榕的由来,“虱母仙”的传说,“出花园”的成人礼俗,潮汕特色的粽子等等成为潮汕文化的资源。我们得从这些历史沿革、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重新审视古老的潮汕文化。我们在为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和震撼时,只有通过探索和思考,才能让潮汕族群在艰苦落后的生存环境中得以不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