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传》序[1]
(2008-11-22 09:24:34)
标签:
丑妮心理描写烟霞传方言辛何 |
分类: 文学评论 |
一个仅仅在童年时读过二年半书就辍学,然后在困苦的生活中受尽磨难,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而奋斗了近六十年,终生与文学、与文化、与文字几近绝缘的一个家庭妇女,却在年近花甲之际,抱病隐居,写出了遑遑七十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书稿,这种勇气,这种精神,这种毅力,就已经值得赞扬和钦佩了。
这部书稿写好后,作者林晚霞奔走于她所在市的教育、文化等许多部门,耍求帮她修改、整理、出版,但大体上都被人否决了。几经周折,最后她找到了王杏元先生,是王杏元先生慧眼识珠,首肯了这部书稿的存在价值,委托我为她修改,充当此书的“责任编辑”。
有的人搞了一辈子“文学”,却总是徘徊在文学殿堂的大门之外,永远也无法迈进文学殿堂的门槛;林晚霞仅仅识得一些字----而且相当有限;她没有受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中高等教育,别说文学理论、创作原理,就连中学语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她也完全没有接触过,停留在几乎“零”的临界线下。但是,潮汕民间的说唱文学滋润了她,她在这块丰饶的民间文学沃土中饱吸养分,受到浇灌,培植。六十年的屈辱人生与民间口头说唱文学的结合,竟然催生了一个“奇特”的乡土女作家!这一文学现象本身,我认为,就己经值得揭阳、潮汕乃至广东文学界关注了。
作者使用的语言全是潮汕方言俚语,模仿的表现形式则是章回体说唱形式。当然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方言已经过整理“规范”或“翻译”过了,不成熟的章回体也已经被取消而改造了。
这部书描述的是主人公丑妮(潘烟霞)六十年的人生三部曲。
第一部写丑妮出生至出嫁前的生活遭遇。自小疾病缠身的丑妮,在饥饿中忍受着种种屈辱,在承受着肉体、物质、精神的三重重压之下,向往、憧憬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写丑妮出嫁后至外出打工前的生活状况。出嫁后的丑妮,不甘受制,不甘沉沦,为了生活,为了未来,奋起抗争;虽争得分家后的“自由”,却又陷于另一种困境之中,被落后的乡风陋俗扼杀与孤立,处于看不见的重重围困之中。
第三部写丑妮外出打工创业的生活遭际。不肯向命运屈服的丑妮,千方百计寻路突围,拼出家乡;历尽坎坷,陪伴顽儿,艰苦创业,终于功成身退,隐居著述。
这部书取材于作者苦难、屈辱、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记叙了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之初,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潮汕农村人民生活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描绘了社会这座大剧院所上演的各种各样的闹剧、悲喜剧;作者只是如实地把生活记录下来,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母女婆媳,飞短流长;悲欢离合,怨怒哀乐……刻画了一系列芸芸众生的“真人”形象。
这部书在艺术表现上有如下几个值得肯定的特点:
一主要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比如丑妮,她面对生活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忍性,为陪伴儿子创业所体现出来的韧性,以及无私无悔的母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比如,萍花的好客以及教女的严厉“枭凶”;辛母的能干、强悍以及唯我独尊的性格;辛何工作的忘我以及眼光的局限;成果的傲气与一往无前的冲劲;心果的老成与稳重;潘老实的老实;萍卿的贤淑与凛然正气……这些都是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
二情节、细节真实细致, 生活气息浓郁。
文学是以情感人,作品通过描写生活,展示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部书中有大量的充满生活情趣、生活气息的情节、细节描写,如第一部中,因故放学迟归的丑妮,被其母萍花狠打后,负痛忍饿,一路行一路垂泪,赶快送点心到田里给其父的情节描写:
丑妮见母亲,如在半路遇着一幅乌云,知道天要下大雨了!惶恐、心惊肉跳地对她说:老师要我作业做完才可回来。这解释无用,无打,难消萍花心头之恨;她连咒骂都不愿了,竹子犹如暴风骤雨落在女儿身上,把丑妮打得在地下翻滚、叫苦、喊痛、叫“哎哟”……她一点都不体谅。丑妮被狠打一顿后,只好爬起来,一路行一路抹泪,提着点心到田里给父亲吃! (第二章《口舌生祸患》)
又比如冬夜里无处容身的丑妮,蹲、躲在祠堂冂楼角的打稻桶里听蛙鸣虫叫的细节描写:
时值十月寒冬,家家闭门御寒,人家都藏在屋内,只有她单身一人,顾影自怜漂泊在这寒夜的祠堂前!……她没有寂寞凄凉之感,她思想麻木,什么都不会想,只怕白天多有不测之祸,夜晚没有任何干扰,倒无忧心。
听池塘里虫鸣蛙叫之声,“当”----一声什么东西落水之声传来。寒风吹拂感到侵入肌肤,寒冷难挡,想找个较避风之所,举目看到二个打稻桶叠在一起。丑妮计上心来,把上面的稻桶移开,推出一条大缝,便把身子钻进桶底避风,这真叫天无绝人之路!……
丑妮坐在里面温暖多了,神不知鬼不觉;又不让这世界上任何人发现,这也是谁都享受不到之所,只有这个丑女才能体会到打稻桶底之幸福!(第五章《日熬夜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