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内外旅行见闻 |
早年和西贝莜面村贾董比较“熟络”,经常混在一起。幸得贾总照顾,我还曾是西贝深圳两个店的小股东。那时西贝还没坐上全国正餐头把交椅,贾总没有现在这么忙,周边围绕的人也不象如今这样“高精尖”。还得提那句老话:“好汉不提当年勇”,时过境迁,许多往事如烟,慢慢消散了。难忘的是那些年跟着贾总到处找好吃的,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早年我和西贝贾总及西贝艺术总监吉尔格楞一起在腾格里沙漠、武川农村老乡家。
大概是2007年,有个朋友介绍说自己老家河北蔚县的灰豆腐干好吃,在全国都有名。热情相邀贾总过来尝尝,忘了当时为什么我和贾总恰好在一起,有天从北京驱车200多公里结伴到了蔚县。这个朋友没过来,委托当地某个局局长出面接待我们,知道此行来意,晚餐上了好几道灰豆腐干的菜,煎炸炒煮蒸都有,味道确实不错,贾总和我吃了不少。听介绍己明白灰豆腐干用黑豆去皮做出,因而色泽灰黑。看我们吃的高兴,兴致浓厚,主人说第二天上午一定带我们去参观豆腐坊,了解一下灰豆腐干的制作过程。第二天上午10点多有辆车带我们出发,跑了好一阵,到了一个村子。下车后说几步远就到了,我性子急走在最前边,后边有人喊挂着门帘的那间平房就是。我掀开厚棉被一样的门帘,推开木雕门,眼前一片黑乎乎,什么也看不清。外边是强烈的阳光,屋内没有开灯,窗户也遮的严实,眼晴一下子适应不了光线骤变。心里好生奇怪,这是豆腐坊,怎么不见豆腐呢?再定晴一看,坑上和桌子上黑黑的一大片,只星星点点露出些灰白色。我看的清楚后大吃一惊!心里特感震惊,我的妈呀!吓死人了!跟着我进来的贾总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掉头就往外边走。我们看到满屋晾着的豆腐上落满了苍蝇,苍蝇多的黑压压一大片,象块黑纱布盖满了豆腐,几乎都看不到豆腐的颜色了。场面过于“壮观”,也让人心里太腻歪了。中午主人盛情招呼我们再次品尝灰豆腐干,换了一家酒楼,说是当地最好的,点了各式灰豆腐干做的菜。贾总说多上些煮的菜,我在旁边笑了,这样整出的豆腐干煮来吃还对付些。这顿饭我和贾总都没吃几口,怎么能吃的下呀!
西贝贾总在呼和浩特保和少,以及陕西壶口黄河瀑布。
去延安路上“偷梨”
那一年跟着西贝贾总到陕北尝民间美食,开着好几辆车,差不多八、九个人,一路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榆林→米脂→绥德→吴堡→延川→延安,每到一地都住一、二天,寻找当地最有特色的好吃的。有天快到绥德了,开车正好路过一个果园,成熟的梨子金灿灿的伸出高高的土墙外。车子突然停了,贾总、西贝的艺术总监吉尔格楞,行政总厨宋健等好几个人跑下车,他们一人撑起另一个人为人梯,刚爬到墙头摘梨,墙里边已经有人喊起来,高声叫骂制止。只一会“战斗”就结束了,他们哈哈大笑跑回车里,手捧着不少“战利品”,立马开车绝尘而去。我们在车上开始大嚼又香又甜的大黄梨,跟着他们大大开心了一番。我马上明白了,这是一群“大男孩”在重温孩堤时代的“恶作剧”,重新回到白的象张纸纯净的那个童真时代,那个时候少年所干的所有的事,不管是好是坏,今天看来全是美好的诗,最美的画……墙里的人绝不会想到,今天嘻嘻哈哈,明目张胆来“偷梨”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何等身家,只是玩了一个小孩子的游戏。后来我知道,他们“偷梨”的同时,还往墙里扔了十几块钱……

上图西贝艺术总监、歌曲《天边》词作者吉尔格楞和太太在呼和浩特保和少。下图我与太太在延安。
回头去集市找国光苹果
有次和西贝贾总一起出行,路过河北一个小镇子,忘了叫什么了。正赶上是个集市,路两边全是各种蔬菜、水果摊子。车停下来凑凑热闹,贾总看到了一种苹果,外表发绿,果形坑洼不饱满,个头也大小不一,还有不少疤痕。这与常见的那些“油光水滑”,表面光鲜亮丽的苹果大有不同,也就是这样才引起了贾总的注意。和卖苹果的老乡聊了几句,说是自家院子种的国光苹果,方园上百里只有这么几棵树了,人家种的全是好看的红富士。匆忙停了一阵车,买了这位老乡五、六斤苹果就走了,路上用湿纸巾擦了擦才顾上啃这种苹果。一吃就特别喜欢,脆生生稍有点酸,不那么甜腻,自然的生熟度刚刚好,有种苹果纯净的原香,就是苹果本味突出。后来我知道国光苹果不用摘,都是自然熟落。感觉好多年没吃到这么好吃的苹果了,完全是小时候吃苹果的那种味道。贾总当机立断,让司机马上调头往回返,想找到那位卖苹果的老乡,把他的苹果全买了,还要把他家的苹果树产的果子全包下来。没走多远,不一会就回到集市,可一群人撒丫子到处找,那位卖苹果的老乡就是无影无踪。不甘心!第2天一早贾总派司机跑了几百公里,又到这个地方来找“卖苹果的老汉”,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事情就是这样,幸福和快乐都是无意中降临,再去“重温旧梦”就不那么容易了。几天后在呼和浩特坝口子的西贝莜面村再见到贾总,一大群人在一起吃饭,服务生端来几个洗好的苹果,一看就是那天折腾一番苹果的“硕果仅存”,贾总用刀将苹果切成小瓣,只给每个人一小瓣,对我笑着说:“这真是宝贝呀!”又过了些日子,一位朋友从北京到深圳,给我电话说贾总给你带了一箱苹果。这箱苹果包装讲究,个头硕大,大小统一,一色均匀红润,一看就是好苹果。向贾总致电感谢,他说这种苹果口感接近国光,挺好吃你尝尝。这位朋友返京,我也让他带一件苹果给贾总,是山姆会员店的新西兰苹果。朋友直咧嘴,嚷嚷你们这是干什么,一箱苹果互相送送送……
西贝贾总带着我们一大群人去陕北寻访美食,这是途中在米脂一家餐厅吃饭。
先进厨房看看再选定餐厅
十几年前,有次和贾总,以及西贝艺术总监吉尔格楞、行政总厨宋健等一行人开着三部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去陕北专门寻访民间美食。这次出去和贾总着实学了一招。一路开行遇到饭点就要停车找食,可乡镇能碰到的全是一溜小饭馆,贾总并不急于选择,而是每个小店都进去转悠一圈,别的不看,直接钻进厨房。我一直跟在后面看“热闹”,他很快就选定了一家。看我在旁边,他指点说,你看这家案上放着那么多烧好的猪肘子,面案上放着一大堆切好的面条,准备这么多肯定是因为这些东西很好卖,这样生意好的小店东西必定会好吃,不然不会这么受欢迎。到小店吃东西不用看菜牌,而是查看厨房里什么东西储备多就点什么,一个店卖的最多的肯定是它最好的东西。后来上来的熟猪肘,搁锅面的味道果然都不错。后来我与朋友几次自驾车贵州行,以及广西行、福建行,一路上都是我负责安排饮食,运用“贾氏理论”,无往而不胜。在广西河池我钻进一家小店的厨房,看到一个很大的不锈钢桶锅在火上煮着,问清了是煮的牛肉汤,是店里晚市火锅配汤用的,马上就决定在这家用餐。这个小店一个饭市都要用那么一大锅牛肉汤,这家的生意一定好。后来果然汤美肉香,大家吃得非常开心和满意。在贵州一个山区小镇路边,一溜小饭馆,我也马上选定了目标,一家卖水煮鱼的店。这家厨房里鱼池特别大,养了上百条鱼。自然是叫了水煮鱼来吃,如期望的那样好吃美味,没有失误。最准确无误的一次是我和太太驾车从内蒙古省际大通道去赤峰,路过锡盟的桑根达莱下来午餐,一家蒙餐馆两个冻柜中都放着很多包好的饺子,判定这家的饺子肯定不错,叫店家煮好了端上来,饺子肉大汁满,那个香呀,是我在酒楼吃过最好的饺子。
西贝贾总在陕北米脂小饭馆门前,以及在延安。
斯庆家的羊肉
大概2007年某一天,我在呼和浩特和贾总一起吃饭。他又讲起鄂尔多斯杭锦旗锡尼镇,有家女主人叫斯庆的餐厅,手扒羊肉特别好吃,他己带好多拔朋友去吃过了。我以前听过贾总讲过好多次“斯庆的羊肉”,这时他回头问我是否跟他去过,听到否定回答后,马上说连杨总都没去过,那怎么能行!
当即决定第二天一早带我去锡尼镇,并立刻给斯庆打电话:
“杀2只羊晚上煮好,4个牙的”,提前将羊肉煮熟,是放一晚晾放一下水气,这样的羊肉才好吃。4个牙表示是2年以上的羊,不到这个年头的羊肉太稀松不好吃。第2天一早3辆车,贾总带着我们一帮人长途奔袭300多公里,从呼和浩特到杭锦旗,终于吃到了传说中“最好吃的手扒肉”。几大盘冷羊肉,每人面前一碗浓浓的热砖茶,贾总示范手握蒙古刀将羊肉削成薄片,再泡到滚烫的热砖茶中,冷热交织,冰火二重,羊肉瞬间被激发冲击的更为弹韧,更为软嫩,大大的肉块塞入口中,瞬间有了极大的满足,别提有多香多好吃了。这种吃法特别顺气和畅快,羊肉一点也不油腻,清清爽爽,汤汤水水,吃多少都没事,一点也没吃肉太多的饱腹感,反而感觉全身完全贯通,一身的痛快淋漓……开车回程时大家谁也舍不得洗手,走一会就把双手伸向鼻子嗅一嗅,不停地感概地说:
“真香呀!” 这顿饭至今念念不忘,是一生能记住的一顿饭。
贾总带我们到斯庆家吃手扒羊肉。
一些年后我再访斯庆开的腾格里蒙餐,右边第一位是店主斯庆。
三下锅莜面
西贝贾总有一个说法:“人一生最多能记住自己吃过的三顿饭”。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人虽然天天吃,但吃过永生难忘的饭并不多,也就那么三二顿。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顿“三下锅”莜面我终生不忘。有年秋天我与西贝贾总、艺术总监吉尔格楞、行政总厨宋健等,一起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去尝当地的民间菜。大学同学吕光明是当地人,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给我们做向导。到了太仆寺后我才知道,这里是中国种植莜面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老百姓吃莜面最多的地方。大家要求老吕最好找个乡下农民家尝一下完全民间的莜面吃法。老吕当下表示,那还不容易,我表妹家就在下边不太远的一个村里,她做的“三下锅”莜面非常好吃。说是不太远,但吉普车还是在沟沟坎坎的土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叫邵家营的村子。村子在山脚下,山坡上是已泛黄的小麦田,村里边大都是土坯垒的房子,有些已经东倒西歪,破败不堪了,院内长满了杂草。这也是个仅剩老幼的空壳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仅有几间砖瓦房,道路泥泞不堪,几只驴在啃路边的青草。一阵大狗狂叫之后,老吕妹妹从院子里出来吆喝住了狗,把我们迎到家里。院子里边养着鸡和兔子,还有个小菜园子,种的西红柿、黄瓜、茄子之类的蔬菜。老吕说明来意,女主人叫来了村里搓莜面最好的另一位大婶,开始和面、烫面忙活起来。因那时已近傍晚,天很快就黑了下来。等听到烧的柴火劈啪作响,风箱拉来拉去不一会,老吕就喊着“开饭了”。先端上来一盘咸菜,然后是一盘炒鸡蛋,颜色比城里吃的鸡蛋黄得多,鸡蛋原香味浓郁,一吃就是地道的农家蛋。再上来的就是“三下锅”莜面了,刚端上来时我们都很失望,一个白粗瓷碗里只是白花花的汤水,上面飘着鱼鱼形状的莜面条,还有些土豆条,除此之外别无它物,这差不多是白水煮面了。但这碗莜面一吃到嘴里,大家马上就兴奋了起来,嘴里立即荡漾起一种非常清新、芬芳的莜面麦香,这是一种久违了的自然、质朴和直接的纯纯麦香,纯净的味道是食物的最高境界,让你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知足和满心的欢喜。这个“三下锅莜面”超级简单,就有莜面、土豆和盐这三样东西。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过简过纯,还有莜面是刚收的新麦,吃前才现磨,也许是这里的水质清甜纯净,烧饭用的是柴火,架在火上的是老铁锅,这原因种种,才使得这锅莜面这样出色,好吃的不得了,如此妙不可言。手捧着这碗清亮透明的三下锅莜面,仿佛触碰到很久很久以前某
个回忆暖暖的体温……
内蒙古农村老乡都是手搓莜面的高手
路边田野挖土豆
有次与西贝贾总同车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赶往呼和浩特,接近中午时分开车路过一大片土豆地。看到农民正在起土豆,贾总就让车停到路边,踩着田梗走过去,田里正用铁锹挖土豆的一位老乡微笑对我们打了招呼。贾问他能不能卖给我们点土豆,这位老乡说:“还卖什么呢,尽管拿吧”。内蒙古西部的老乡都很朴实,待人很真诚。但贾总还是追着把20元钱塞到这位老乡的上衣口袋。我们没挑老乡已挖出的土豆,而是自己用手去刨,拿铁锹去挖,这样才有“劳动”的乐趣,弄得满脚泥和满手土。事先向老乡请教了什么样秧子下的土豆会大些,有可能是红皮土豆。因为这一带土豆中最沙糯、最好吃就是红皮土豆。没有装土豆的家伙式,撩起我的衣襟能装多少就装了多少,差不多全是红皮的。刚出土的土豆很潮湿,浑身沾满泥土,挡不住有种鲜土豆的鲜湿香气。赶紧抱上车,紧跑了大概半个钟头,就到了提前预订要吃中饭的地方,这是乌兰察布商都县的一个村子,一个熟人介绍的乡下亲戚家。刚一进老乡家,贾总一看右手大灶台上大铁锅冒热气,他一边和女主人打招呼,一边立马掀起锅盖,看到蒸着的是笼馒头,恰好又蒸熟了,说了句:“啊!蒸的是馒头,我吃一个”。话音未落,一个滚烫馒头已在他手中左右颠着,不管不顾就咬了一大口,大赞“好吃”!贾总向来十分率性、真情,常碰到好吃的拿起来就吃,从不会客套。据说他有次去一个包工头家谈装修工程上的事,一进门正碰上人家吃饭,饭桌上有一叠油烙饼,他没等主人有任何反应,边说:“油烙饼啊”,边马上抓起来吃,咬了一口就说“好吃”!我学贾总顺势也抓起一个馒头,不管有多烫手,就往嘴里塞。没想到这馒头是新小麦做的,还连麦皮一起都磨了进去,那小麦的新鲜麦香气至今还让我十分怀念。把带来的土豆交给这家大婶让给蒸熟了,后来喊说土豆熟了,掀开锅盖时,我看到最上边的一层土豆已经蒸开了花,又白又沙的土豆瓤露了出来,满屋子飘着蒸熟新土豆那种特有的香气。这是内蒙古沙地土豆最可爱之处,又沙糯又软绵,咬上去一口沙沙的,分外蓬松柔和,唇齿留香,别提多好吃了!能蒸了开花的土豆才是好土豆,才是新鲜的土豆。最让我惊奇的是蒸熟的新土豆下边还码着一层去年的陈年土豆,女主人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新土豆只有放在往年的旧土豆上蒸才香。这是推陈才能出新?我真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许和干豆角蒸肉,牛肉干炖菜之类一样的理由吧。这次吃的土豆当然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香、最好的土豆了,这中间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慰籍,有田野挖掘的野趣,有与朋友一起畅游的快乐,也有跑到乡下吃地道农家饭的欣喜。这家老乡仍用柴火和大铁锅烧饭,恍如时光倒流,旧日生活依然没改变,还是原来简单、自然和质朴的样子,就象是嘴里吃到的这新鲜土豆一样那么美好。

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土豆地
西瓜泡烙饼
西贝莜面村有个别的菜牌上没有,但了解内情的老客可以点。有次西贝贾总请一群朋友吃饭,我也恰好在场。贾总特意让服务生端来半个西瓜,又拿来两个干烙饼。服务生先用匙子将西瓜瓤挖成块,然后将干烙饼掰成大拇指大小的碎块,再将西瓜块与碎饼块在西瓜内搅拌在一起。大家一尝非常好吃,西瓜水嫩多汁、鲜甜清爽,干烙饼则硬朗厚实,香脆弹爽,两者互相融和交织,口感软硬和干湿相得宜彰,口感真是不错,又香又甜。西瓜泡烙饼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农民常吃的一道“午餐”,早年农民生活清苦,下地干活只能带个干烙饼当中饭。烈日当头,汗如雨下,嘴里十分干涩焦渴。此时又干又硬的烙饼真是难以下咽,就顺手在地里摘个熟了的西瓜,用手拳击打碎成两半,把干烙饼撇碎拌在西瓜里吃,又是饭又是菜,还特别顺口,这就是这道“菜”的由来。到西贝能点出这道专属贾总的“特权菜”来,一定会被服务生另眼相看。我早年曾在深圳西贝试过几次,这菜不仅可以上得来,还大受在座朋友的欢迎。其实一个酒楼有几道未上菜牌的菜,给一些酒楼忠实的“粉丝”一个念项,一点特别的满足,一个讲故事的机会,这是件多有意思的事呀!
在陕北一座有名的庄园前与西贝贾总合影
用胳膊搓莜面的大婶
有一年西贝贾总带着我们一群人跑到呼和浩特郊区保和少吃莜面。那时去保和少的路很难走,到处坑坑洼洼,大大小小的滚石不时挡了路。贾总的“牧马人”吉普派上了用场,这车走在这种烂路上虽也颠簸不已,但还相对平稳,不过于“蹦高高”。路两边是高耸群山和茂密的白桦林,风光秀美俏丽。到了目的地能看到绿绿的高山草地,开满各种鲜花,山上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山顶上还留着拍“成吉思汗”电视片所搭的城堡、大帐外景,现在已残破不堪。我们先是爬山,登很陡的崖壁,又跑到草地上跳高又打滚,大喊大叫。身心开始放松,大自然的异化让人通透、坦荡,可以彻底释放自我。折腾的累了,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洁净的白云,摸着身边绿绿的小草,此时觉得天地辽阔,环宇纵横,自己的小我那样微不足道,跟不存在一样,所有的烦恼和悲哀倾刻烟消云散,化为乌有……我们来时路过山脚下只有几户人家的一个村子,就已事先找人问清了哪家的女人莜面搓得好,并答应给500元钱,杀几只鸡,给我们做顿莜面吃。等返回到了这户农家时,女主人已开始在搓莜面。她搓莜面是在手心那一面的胳膊上,搓出的莜面卷像极了意大利面的通心卷,每个大小都十分均匀,而且一下接一下速度极快。贾总一下子来了兴趣,马上动员她到西贝去工作,专门教别人怎么象她这样搓莜面。这位大婶感觉很为难,说家里养着一群羊和不少鸡,贾总马上表示他全买了。又说这几间土房空下了怎么办,话音刚落贾总说他把房子也买下。大婶还讲孩子的上学不好办,老公到城里又怎么办。贾总大包大揽拍胸脯,全由他解决!我们在一边笑呀!贾总为招揽人才真是不惜“血本”呀,什么都答应,惜才爱才起来真是不要命!后来听说这位大婶真被接到西贝看了看,最后决定这事还开了个“家族会议”,讨论的结果是深圳有海啸呀,坚决不能去!贾总原本想把这人安排到深圳西贝,没想到是这么个“戏剧化”的结局。这顿莜面是用刚杀的鸡煮的热汤,手拉风箱烧的是山上砍的柴火,当我看到柴火的烟雾轻轻飘向蒸莜面的大铁锅,大铁锅冒出团团蒸汽溢满了昏暗的小屋,屋子里飘满了莜面的清香,这顿挤在坑上吃的饭真是香呀!
1、用胳膊肘搓莜面的农村大婶
3、搓好的莜面卷
4、用柴火和大铁锅蒸莜面
5、西贝贾总和我们一起在土坑上吃大婶搓的蒸莜面。
6、蒸莜面配的凉汤、小葱和胡萝卜丝
7、贾总和搓莜面的大婶及她老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