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5/日本为何引领世界面包新潮流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
大家都知道日本历史上一直主要种植水稻,日本人始终以大米为主食。可现在形势己大变,传统吃米饭的习惯受到强力挑战。2011年起日本家庭面包的年消费量竟然超越了大米,这在日本是划时代的大事件,标示着社会生活更趋向全球一体。大米现仍是日本最要紧的主食,但面包显然后来居上,并有所超越。据日本农业团体发布的调查报告,20-60多岁日本人的早餐主食,己一半是面包,其次才是米饭。喜欢吃面包是因为方便简单,吃米饭的人理由则是饱肚耐饿。
具有日本鲜明特点,完全是日本人自我开发的纺锥形面包最受欢迎。这种纺锥形面包初以法国面包为原型,但法国面包外硬内软,撕咬咀嚼困难,日本人不太习惯。遂将纺锥形面包改为外皮酥软,形状也变为细长。日本的学校普遍供应餐食,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面包、牛奶、奶酪等,日本的学校是西方食物的启蒙之地,一代代传承下来,日本人普遍喜欢上了面包、牛奶和奶酪。
在日本因为面包历来不是日常主食,一直是补允性的次要食物,所以日本人从没把面包视为每餐主食。因而不会象欧洲那样制作传统风格,做为主食来吃的面包。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式老面包最大特点是外硬内软,讲究面包外皮坚硬的要使劲撕咬,内里要象棉花般松软。欧洲人从来不会举着整个面包啃,而是用手撕成能入口的小块,再往嘴里送。这就要求面包怎么撕扯都不掉渣,弹韧松和性极好。能达到这种质量标准的面包,使用炭火的传统老式烤炉才做得到。日本人既然从不以面包为主食,就不会完全按欧洲老套路制作面包,那在日本肯定行不通。在此前提之下,没有先入为主的日本面包就大大自由放飞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全是独特的构思和柔软的口味,结果大受市场欢迎,并由此形成了别开生面,与世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的日本面包文化。
日本面包独特之处有两点,一是在世界上首创了方便食用的软面包。软皮面包适应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和偏软口味,外皮柔嫩的面包特方便撕咬,还可以整个拿起啃食,不在乎搭配什么辅料,也不必拘于坐在餐桌前进食,走着坐着都可以啃上两口,是最不受环境约束、不用顾及礼节的食物。吃欧洲的老面包须切片,还要撕扯成小块入口,另外还会涂抹黄油、果酱,醮橄榄油、葡萄果醋才可口。进食时必须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刀叉盘一应俱全。而吃日本的软面包,这些统统可以不搭理,随心所欲地放手进食。还有就是日本首先开发了带馅夹心的面包,让面包接近甜点化。早在江户时代没落之际,原来的武士安兵卫及其子英三郎,就首创了豆沙馅的面包。之后不断涌现的果酱面包、奶油面包、咖喱面包等等都首先出自日本。在柔软的面包中加入各式配料烘焙,不拘一节,什么都敢加进面包,成为最具日本特色的面包。
日本人最厉害就是先接受“舶来品”,后来都演变为自己的东西,最后还能独树一帜,再反过来影响全世界。日式咖喱、威士忌、奶酪、水果、面包等无一不是如此。日本软面包、花式面包开创了世界面包新潮流、新趋势,将古老的面包赋予现代新面貌,带动了全球面包全新的发展。2013年日本面包开始上层次,趋向高档精致化。食材选择及制作工艺更为严谨认真,味道更追求日本特有风味,让日本面包更象“日本”。日本面包的主要特征就是外皮柔软,与面包内芯的柔性几无区别。另外就是多为花式面包,夹带各式馅料或外在点缀,而且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亚洲国家的人学习制作面包统统来日本,而不去面包的始祖地欧洲。亚洲人普遍食稻米,他们要学日本式的非主食概念面包,这样回去才可能有市场。
朋友在北海道札幌拍摄的日式面包,是仓式咖啡馆中岛公园店的出品,最上边是纺锥形面包。
朋友在日本北海道札幌的仓式咖啡馆吃面包,相当于60块人民币,面包、咖啡或其它饮品全放题,也就是随便吃。服务员每隔几分钟就送来几款刚烤好的面包任选。
前一篇:2454/说说喝牛奶
后一篇:2456/蒙式奶茶跨不出区域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