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2018-05-14 17:35:06)
标签:

文化

时评

分类: 巴林石漫谈
从网上看到《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天猫网购了一本。买时就心里嘀咕,这书怎么这么便宜。到手后薄薄的一本,等于是本小册子,是"收藏大家品鉴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今儿用时不多,就随手大致翻了一遍。
大感觉这是本巴林石"行家"写的书,石头品种介绍简炼适当,对巴林石产地、开采、历史的表述大体正确,但也有明显硬伤,后边会谈到。讲到巴林石鉴赏、选购、鉴别、价格时也挺专业内行和了解市场行情。作者魏鼎,工作在故宫博物院,专司文物修复。书的作者简介称她为书法家、雕刻家。还有一大堆什么协会、委员会、书画院的会员、委员、院士、大学士名头,挺"高大上"。我为什么强调"行家"这个字眼,是近些年出版的一大堆巴林石"鉴赏"、"入门"之类的书,都是洋洋洒洒厚厚一大本,但随手一翻,马上就能看出写书的人不懂巴林石,只是将相关内容,按教科书模式罗列了一番,该说的都说到了,但都是隔着玻璃说话,沒一句地道行家的真实经验体会,提供不了一点确切有用的讯息,更谈不上什么内行专业指导了。自己对巴林石还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就写书来"教导"别人,本质上这是个笑话,而且可笑至极。如此不负责任,可见为出本书来谋取眼前利益,到了何等疯狂的程度。《魏鼎讲巴林石》虽是本薄薄小册子,但作者曾师从金氏篆刻传人刘玉,以及石雕艺术名家王鲁桓学习篆刻和印钮雕刻艺术多年,一直从事篆刻印章及小虫类题材印钮雕刻创作,书的结尾有几幅她的巴林石雕作品展示。俏色巧雕的蚕、甲虫、螃蟹、贝壳,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逼真,感觉不错。不言而喻,作者对巴林石的确在行。
说这本书有"硬伤",是有些表述不确切,有错误。
一、此书说巴林石有三个主要开采矿区。巴林右旗的玛雅吐矿、巴林右旗东部的图拉达苏木矿区、阿鲁克尔沁旗的白音汗都苏木矿区。不知作者这么说依据何在,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说法。原巴林石集团董事长杨春广主编,原赤峰政协主席朱景田执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是业界公认内容最权威、详实和准确的一本巴林石著作。该书只认可巴林石产自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境内的特尼格尔图山,玛雅吐矿也是指这是,只是过去这么称呼,后改为"特尼格尔图山"。国家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巴林石,也明确巴林石产地位置,在巴林右旗查干沐沦镇境内的特尼格尔图山(也称化石山),这是国家级最标准、权威的颁布,不容置疑。我曾当面问过杨春广董事长,除特尼格尔图山之外,附近再也找不到巴林石矿了吗?
回答说方圆几百公里,己勘探了好几遍,沒有任何发现。
二、这本书在"巴林石的产地"中讲,"因其出产地的山区是巴林右旗与相邻的林西县交界地,20世纪早期的矿物学家张守范教授,曾将其命名为林西石"。《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在第二节巴林石名称变迁中,早己指明:
"林西县地界原属巴林右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派员在此放垦聚民,划界建县,并因位于巴林之西而命名林西县。巴林石矿矿址座落在查干木沦河的东岸,过了河就是林西县境内。因前来巴林石矿开矿的劳工绝大多数是林西人,林西石由此而得名。"张守范命名林西石显然弄错了行政区概念,但原因并非巴林右旗与林西县两地相邻,而是采矿的那些人是林西人。还有巴林石虽然产自两个相连的小山包,但周边是宽阔的草原,不是山区。
三、"1979年,国家轻工部在辽宁省岫岩县召开宝玉石会议,会上由国家正式命名为巴林石"。这段也节选自《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魏鼎讲巴林石》将这个巴林石正式命名时间提前到1978年,所据的资料不知来自何处?
四、翻到此书"巴林石的品种"一章,关于巴林石品种的介绍,总觉得有些别扭。提到每一个巴林石品种开头都讲产自某产区某采坑,可书中无任何介绍几至几采区,采区下边几至几采坑是什么情况的只言片语,读者不了解采区和采坑的任何背景资料、产出特点、产出时间,没面粉就有面包了,对他们说这种石头产自什么产区、采坑毫无意义,平添无用的概念,完全等于白说,是个多余。《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品种介绍也常用此方式,但其在书前用相当篇幅,详尽介绍了巴林石矿区第一至第五采区的产出情况,知前而明后,这样才恰当。另外《魏鼎讲巴林石》每种石头介绍的结尾都有简单成因分折,这个借鉴了《中国国石巴林石》石种的解释方法,不客气说"相似度"太高了,且不对此说什么了。只是这两本书显然定位不同,前者是大众收藏类普及性读物,书的封底的销售分类建议是收藏。后者是业内学术性著作,主要针对行内专业人士。不用说,大众收藏巴林石类的书,介绍石头品种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明白,非要弄些极难懂的地质术语说词,没几个人能明白,完全多此一举,实际上是种变相的"糊弄"。
五、《魏鼎讲巴林石》最大的败笔,甚至说"污点"是所用图片。刊用的巴林石图片,除作者自己的作品外,一看就是翻用别的巴林石出版物,相当部分取自《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或来自网上,直接说就是盗版。书的第2页"图1-1
 巴林石福黄石雕的印玺",就是我收藏的一块巴林石。是我自己拍的照片,在我的新浪博客、新浪微博,或其它地方都有使用。因下载的不是原图,这张图用在这本书上己非常模糊,效果特差,惨不忍睹。书中用的其它巴林石图片,有的还有明显的"网纹",这是扫描印刷品上图片,沒有去悼必去的网线。大部分图片发虚、不清晰,色彩灰暗、发脏,把好好的巴林石糟蹋的有点不成样子,根本不是好东西了,象堆破烂货。作者在翻用别人巴林石出版物上的图片时,沒一点专业精神,随便用平台扫描仪扫了扫,都不肯将图片拿去精度电分,这才让巴林石图片感觉这么烂。从网上下载图片也不管质量,很低分辩率,图片小得不得了,却拿来就用。让我奇怪的是图片质量如此低劣,还敢把图片都放的牛大,一点也不在乎出丑。顺便说一句,这本是艺术欣赏的书,气粗粗地说"收藏大家品鉴系列",结果全书就是个文本式的随意排版,象个普通文件,大白话一样,沒有一点设计,当然也没一点艺术水准。作者挂了那么多吓人的名头,个个与艺术有关,可书藉装帧的眼光和品味,却与此形成极大讽刺。特别是随便盗用别人的图片,虽然刻意将图片退了地,想蒙混过去,但没有用,照片的出处一点都不难查清,主要都由巴林石专业摄影师任保顺拍摄,只有他才能说清石头的出处、藏者、去向,说不出这些,又说是自己拍的片子,那肯定是盗版。作者如此大大方方地“偷"图,不尊重知识产权,终将自食其果。
这是我在专业摄影室拍摄,自己收藏的一块巴林福黄石钮章,现被退地盗用到《魏鼎讲巴林石》一书中,因未用原图,图片效果差了很多,非常模糊。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以下全部是《魏鼎讲巴林石》盗用《中国国石巴林石》一书的图片,两本书的页面可做一个对比,这里发的只是一部分盗版图片。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1821/翻了翻《魏鼎讲巴林石》这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