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2018-05-14 17:41:30)
标签:

文化

收藏

分类: 巴林石漫谈
中国宝玉石历来以质地为王,材质好坏基本决定东西价值和命运。这虽然有点绝对,特别极端,但古往今来,宝玉石就是个"卖身不卖艺"的行当,就是这个老样子,约定成习,没道理好讲,也不用争辩,"有些事古难全"。以质地为王也有些道理,《准南子说林训》讲: "白玉不琢,美珠不久,质有余地",是说事物不做文饰,就天然具有美感。以石雕为例,石材不错,好的雕刻创作是"锦上添花",石头一般般,雕的再"奇思妙想",也觉得材不做主,魅力不大,好象白搭功夫,总是生出几许遗憾。石头市场常出现原石与成品价格"倒挂"现象,巴林石以往有些年份,竞价销售的鸡血原石,比市场上的鸡血石成品贵出很多,感觉面粉贵过面包。不过这种现象极为短暂,市场敏感地会顺势调整,不久又是"涛声依旧"了。一直有声音批评石雕重材不重艺,并举出无数例子,证明这是错的。的确,毕加索在一张普通白纸上,随便用笔划拉一下,就值钱的不得了。罗丹用泥巴堆个人物,再翻制成铜像,留到现在能拍卖几千万美元。这也没错,确实如此。只是主题绘画和雕塑这些事,恰恰相反,从来都是"卖艺不卖身",创作材料用什么,普通到不值一提,那幅好油画会被说到用何种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艺术家全凭自己的才华说事,成大师者无一不才智超群。

这里不想重弹宝玉石材料为王的老调,对此己"认命"了,不想再啰嗦。可即使是"材料为王",也要有个"道行",认识要恰当,什么事做绝了,都会物极必反。有位雕刻大师说: “首先是赏玉,其次才是赏雕"。近代学者章鸿钊在《石雅》一书写道: "古人辩玉,首德次符。"这里首要的"德"即指玉的质地,次要的"符"是指雕刻。寿山石历来讲"温、凝、细、结、润、腻",这六德实际上一回事,全是讲石头的质地。以上所说都不是盖定石头只要材质好,就一好百好,别无它事了。而是说要将石头质地的好,观察至微和挖掘到底,再将石头天性的美好,极度发扬光大,尽现石质自然芳华。我们过去的石雕,虽然非常注重“相石而为",就是根据石头的质地、纹理、形态、色彩来构思相适合的题材,以此创意,确定造型和风格,也就是“因材施艺”。寿石石雕前辈名家郑仁蛟有句话行内人人皆知:“一相抵九工。”这是说用心相石,巧于构思,合理设计,可抵以后盲目而为的不少功夫,可见相石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只是这个相石而为,还是传统的创作习惯,彻底为题材服务,为雕刻内容助力。石头本身的天生灵性,石头特有的材质质感,石头突出的尖锐、凌励、坚硬的性情,以及石头内在的鲜活内蕴,生长的张力,这些石头材质中最核心、最动人和最精华的所在,被掩盖在石头材质表层美丽之下,几乎统统被忽视,完全没人在意。没人认识到,石头材质真正的美好,是通过对石头的观赏、抚摸、触碰、抓握、掂量等互动方式,充分体验其内外动人的质感才能获得。石头材质为王,不是一句话,而是能感受到其王者之气度、王者的华贵、王者的高雅、王者至尚上的美的一种能力,你为王,你有了王的眼晴,王的雄才大略,石材材质才可能为你成王,石头材质为王才成立,王的霸气和无敌,才能成为现实。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石雕壶、丹东石雕壶,由石壶雕刻艺术家陈明志创作。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1822/石头材质为王的底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