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我出版的第一本书《现代日用品的美》

标签:
现代日用品 |
分类: 平面设计漫谈 |
1991年 9
月,我平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现代日用品的美》问世。正32开本,比标准开本宽度有意开小了一些,让书感觉秀气些。那时印刷及装订条件还不够好,这本书都不是锁线胶装,而是平钉装,现在看实在是简陋老派。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为什么是这家新华通讯社下属的出版社出这本书呢,说来话长。
月,我平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现代日用品的美》问世。正32开本,比标准开本宽度有意开小了一些,让书感觉秀气些。那时印刷及装订条件还不够好,这本书都不是锁线胶装,而是平钉装,现在看实在是简陋老派。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为什么是这家新华通讯社下属的出版社出这本书呢,说来话长。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一个地级市当中学美术老师,1985年调到内蒙古画报当美术编辑。1987年背着单位,偷跑到刚建省的海南找工作,未果。但回来就辞了工作,那时这种不要正式"饭票"的行为近乎疯狂,极为少有。跑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刚成立的一个公司“搞经营”。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刚刚开始兴起办公司,新华社走的比较靠前。到这个公司等于是个“临时工”,新华社本身也不承认这帮人是正式员工,后来才勉强弄出个“企业编制”。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不明不白混了三年,1991年10月14日离开,到深圳来“讨生活”。在新华社这三年中,接触了不少上上下下,位于北京的总社多次去,认识了不少朋友。我到深圳后,这些朋友给了我很大支持,可以说在新华社这3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打下了这一辈子最宽广的平台,积累了最好的人脉资源。就是在新华社这个期间,碰到了新华出版社来的一位编辑部负责人。交流之中知道我以前写过一些美术评论、艺术杂谈,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等许多报刊上。也拿出一些发的这些文章,向这位“编辑老师”请教。他看了以后,说可以在新华出版社结集出书,这让我太高兴了,这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好事。后来我把全部书稿整理好,寄到北京,书号很快就下来了。那个时候风气还很“洁净”,这个书号没花一分钱,没送一份礼,顺顺当当很快就给了。接着书迅速就印出来了,当然是我自己拿钱印的书。这个时候我已决定离职,没理由以其它方式出这本书。
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开始写东西,先是给《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投稿,连投11篇稿均无消息。后来有一天接到报社一封信,是文艺副刊主编万炜明先生写给我。说我写的稿子很适用文艺副刊,已采用了一篇,让我以后多写,并安排了一位叫“凡立”的老编辑与我经常联系。不久万炜明升任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后又调到广东当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退休后偶尔到深圳,我们都见面吃个饭。自接到那封信以后,受到鼓励,我写了不少东西,发表的报刊也增加了不少。前边提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记得还有《新闻战线》、《外国史知识》、《美术思潮》、《实践》、《草原》、《民族文艺报》、《这一代》、《现代快报》等等。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中学当老师,心情绝望,也以写东西打发苦闷。五、六年下来,发表的文章已有百多篇。但还是《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发的最多,时不时还向我约稿,也为我开过几个系列专栏。比如这本书名是《现代日用品的美》,就是我在《内蒙古日报》连续发了一组十多篇日用品工艺美鉴赏的短文,这部分文字我自认为写的比较好,就编为这本书的第一辑,书名也顺势叫成《现代日用品的美》。现在回头看,叫的名称有点“大”了,没那么贴切,有点夸张了。
那个年代能够正式出版书的人很少,书印出后寄给不少朋友,大家都很赞扬,这有不少是客气。后来自己花钱出书的人就特别多了,出本书稀松平常,一点不新奇了。人们把弄本书出看得很淡,甚至有些撇嘴。称这类书为“麻袋书”,说是用麻袋背着送人的书。
我的这本书所收内容全部是报刊已发表的文章。还是要说,那个年代封闭,资源有限,像《内蒙古日报》每天就4个版。社会上报刊种类也少的可怜,能投稿的地方很局限,而且那个时候社会风气,人与人的关系多少还比较正常,能在公开报刊发表文章,的确是凭“真本事”,没有任何关系可讲。这本书是我青春的一个印记,印证我那时的激情、热血和思考,有时翻一翻这本书,很惊讶当时能写出这样“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文字,有点想不通!
现在则一张口就是“陈旧滥调”,自己都看不下去。
现在则一张口就是“陈旧滥调”,自己都看不下去。
《现代日用品的美》
1991年9月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号:ISBN—5011—1293—2F.129
前一篇:1591/我写和编的三本设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