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60/我的大学

(2017-02-21 15:10:37)
分类: 杂谈
1978年我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是美术专业。文革后恢复高考,77届是第一届,78届是第二届,两届入学时间相差半年,77届1978年2月入学,我们当年9月到校。我在乌海考专业课第一名,来招生的是满达老师,很和谒亲切的一个人。专业课考素描静物写生、色彩静物写生、人物速写。我的色彩分比较高,素描考得并不好。文化课只考语文、政治两门,每门40分是录取线,我的文化课都在60分以上。奋斗了那么多年,练了七、八年美术基本功,为的就是这一天,能跨入内蒙古师院美术专业的大门。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长久的愿望,终于可以上大学了!

据说原来美术专业招生名额不多,招生一考试,看到考生成绩这么好,学校马上增加了一倍名额。我们这届分蒙班、汉班,同学名单如下:

蒙班 30人

敖 恩 苏 和 包晓兰 莫日根
佐日娜 和 毅 白 云 海建华
伊丽达 哨 布 苏 和 李亚平
蔡树华 娜日莎 门小勇 哈布尔
毅 鸣 苏力德 温都苏 温晓泉
云迎春 满都呼 哈 达 国 庆
陈海军 李化军 包青林 哈斯朝鲁
巴格桑尼玛 哈伦高娃

汉班 34人

谷彦彬 宫艳丽 任丽萍 秦 圆
常 日 郭继英 张晓涧 杜好学
徐 林 何天军 茹少军 王铁全
张 丽 王健民 张蓬扬 李晓林
薛君晓 郑庆和 高新民 张 玉
杨 敏 车艳斌 武广生 张世华
刘曼云 王鹏瑞 于 中 杨毅臣
马 迅 康清源 朱少波 聂天声
兰 宇 丁力平

这个名单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校友录》下载,人数全,人名也都对,但蒙汉班学生互相有弄混,比如列在蒙班的和毅、门小勇实际在汉班,列名汉班的车艳斌、茹少军上学时始终在蒙班。也许录取时就是这样,分蒙汉班时又做了些调整。我不好确定,名单照录如此。蒙汉班上大课都在一起,比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写作、外语、美术史、美术理论等。只有上美术专业课时才分开,有各自专门的教室。师范美术教育头三年都是基础课,最后一年才分专业,油画、国画、版画、工艺美术分班,这时候不分蒙汉班了,全部打乱组成专业班。我去了工艺班,这个班有聂天声、娜丽莎、门小勇、包晓兰、满都呼(鸿吉娅)等。开始的课都是吸收"传统",汉代画像砖、漆画、剪纸、蓝印花布之类都"过"了一遍,又上过书籍装帧、地毯设计、蒙古族图案等,教我们的有耿永森老师、塔尼拉老师、包玉祥老师。塔老师有个女儿,在广东警察专科学校教书,她和老伴来看孩子,顺道到访深圳,我们见过二、三次。塔老师人很和善,待人真诚。有时她去美国女儿那住一阵,会给我打电话,聊个没完,没什么事,就是她太闷了。我为塔老师出过一本设计册子,主要是地毯,全部用电脑将图案细化、整理,塔老师很高兴。老师己驾鹤西去,真怀念塔老师!

我们还上了雕塑课,专邀知名雕塑家王济达老师来讲。王老师后与夫人金高去了美国。早年还是大三学生时,我曾给王济达和金高老师各写过一篇作品评论,发在《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刋。前几年看到两位老师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的作品集,都将我写的短文收入,几十年过去,还记得这件"小事",依然不忘初心,真心感动。我上大四是1981年,整个中国还没有清晰的设计慨念,没有一家设计学院,只有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体现出那时经济的封闭、落后。我们的同学实际还要再算上2个,包头来的王永强、束文斌,与我们在一起学习了2年,他俩都是进修生。王永强后来到了工艺班,我们一起毕业。岁月漫漫,30多年风尘掠过,始终与他俩保持着联系,隔三岔五见个面,大家不仅是同学,还混成兄弟、哥们。我们这个班还有2个人退学,张和上学没多久,就去了加拿大,偶尔有点他的消息,但从未再见过面。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姓杨的北京知青同学,名字与我名字音有相似,上大一时,有了知青可回城政策,他为能回北京退学了。去北京时街上还偶然遇见一次。他没耐心,运气也差,我们大学毕业时,凡是知青和兵团战士,都可以回"原藉"了。痛心的是己有两位同学阴阳两隔,王铁全专业课学的不错,尤其字写得好。毕业分回北京,一些年后己是荣宝斋出版社的社长,英年早逝,让人痛惜! 大学快毕业时,我写了一篇"表扬"他的文章,题目是"业精于勤",发在当年的《内蒙古青年》杂志上。铁全去世后,他儿子王可笖整理遗物,发现了我写的这篇东西,在我新浪博客上留言,联系上了我。大学毕业后,与车艳斌联系不多,听到他不在了的消息,直是心痛!

我曾写过几篇记述大学生活的文章,《那时我们正年轻----艺术系78级美术专业汉生班记事》,收录在一本正式出版的校庆文集中。《我上大三弃"画“从"文》、《1978年参加高考》,都对大学生活有所谈及。有兴趣请上我的新浪博客阅读,在此这就不啰嗦了。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我1982年9月分回家乡乌海,到母校乌海一中当美术老师。1985年调到内蒙古画报做美编,1988年底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搞经营,1991年10月辞职到深圳,大概以3年为基数一"跳",最后体制外谋生,才算是我真正的"人生大事"。同班同学兰宇早早去了美国,去年到奥斯汀看他和夫人马渝,去之前我在温哥华摔了腿骨折,俩口子费心照料,陪我去看急诊、专科医生,甚为感动。前几年到加州圣地亚哥,在同班老同学武广生家叨扰了几天。广生夫人杨敏也是我同班同学,他俩也来美国多年,创始的北美“小肥羊"经营的不错。秦圆据说在加拿大多伦多,毕业后再也没见过,前时偶尔在同学聊天群中露过头,很快又退出。据说温哓泉在新西兰,毕业后也再未谋面,我前几年到新西兰北岛打他电话,始终无人接,这个电话是他留给妥木斯老师的。还有哈伦高娃,有同学告诉我她在丹麦。我来深圳后,与在香港的大学同班同学,朱少波、聂天声夫妇来往最多,经常见面,在同学中关系最为往来"密切",在生意上他俩给了很多支持,还是老同学好!
汉班同学谷彦彬、门小勇、兰宇、马迅、王健民毕业留校,现在只有前两位还在内蒙古师大,兰宇移民美国,马迅回北京,现在首都师大。王健民调到包头钢院,丁力平则从外边调回母校。同班同学武广生、杨敏,以及朱少波、聂天声各成一对,我们班还有一对成婚,门小勇和薛君晓。君晓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大学同班同学中与我关系最好的是张蓬扬,缘于大二时暑假我们一起跑到新疆画写生,走了两个多月,开学一个月都未归,差点被学校开除。我们先去敦煌,拿了给常书鸿的信,得己特殊安排参观了所有洞窟。在新疆主要靠搭车、投宿,跑了乌鲁木齐、伊黎、库尔勒、博尔塔拉、温泉等地,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甚至露宿草原。自然留下不一般的感情,毕业后一直保持来往,互相帮助,早就是哥们了。最近几年回家乡与王鹏瑞接触比较多,算挺谈得来。与高新民上学时挺要好,有几次还跑到他家蹭饭,刚毕业时还多往来,后断了很久联系。最近几年到呼和浩特,还常见面。因为所在城市算"热点",我在深圳见过不少同学,因地利多了些与同学的交往。人生中除了亲人,同学感情最近,同学之谊最为珍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