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92/(旧作拾遗50)把爸爸还给孩子——苏联油画《我的爸爸》赏析

(2015-11-13 10:46:31)
标签:

苏联画家

渲染

分类: 杂谈
这部分文章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外国史知识》、《草原》、《民族文艺报》、《新闻战线》、《呼和浩特晚报》、《中学生报》等媒体。1991年9月又结集出版于新华出版社《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之后“美好生活的赞歌”、“看似寻常最奇峭”两文被收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金高、王济达两部作品集。

我很喜欢苏联画家埃•拉别诺克本世纪六十年代所作的油画《我的爸爸》,但这种欢喜的愉悦中不知为什么却总是包含着一种审美感情上的痛楚。是不是画中所透出的那种淡淡的悲剧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呢?

为了突出画面沉重和压抑的哀痛气氛,画家只让小女孩占去了构图的一角,而残破的高大房屋,不远处笨重的大门廊,以及碎砖片满地的清冷庭院却几乎铺满了整个画面,大门中射入的光线很微弱,却给孤零零的木栅栏留下了逆光的深重背景,这一切都把一个女孩子怀恋死去父亲的故事渲染到了令人揪心的地步。

画家用了几个很有特点的动作来表现小女孩此时的忧伤;她默默地垂着头,手里揉搓着粉笔末,一只伸出去的脚把地上的碎墙皮连泥带土地蹭来蹭去,象是要碾碎一个不能消逝的惨白色的梦,一个伤透幼小灵魂的记忆。这个引人注目的动作也许只有一贯内心压抑的孩子在思索时才会特有。她苦苦地思念着自己的爸爸。现在她把父亲的形象在墙上画的好大好大,直到稚嫩的小手再也够不上的地方。爸爸的眼睛真大真圆,鼻梁高高的,嘴唇好宽好厚,載着好看的军帽和好神气的勋章,他一定就是这么威武漂亮,见了我一定也是笑眯眯的,使劲抱我,亲我,给我买好多好多花衣服和好吃的……。童年,原本是多么充满幻想和欢乐的美好时代,而父爱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宝贵和重要,可是战争的恶魔却夺去了这一切。在这个幽深的角落里,小女孩单薄的身影就好象是一片被抛下的嫩叶,今后多少年,多少月都要被这往事留下的恶梦撕咬。人生还很漫长,虽然还会有欢乐,但从小失去父亲的感情缺乏却是永远不能弥补了。看着小女孩这样哀伤的神态,如果真有上帝,我真想一千次一万次地为她恳求,还给这孩子的爸爸!还给她童年的欢乐!还给世界和平!

画家通过人物内心情感与外在动作、环境的剧烈冲突,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深的悲切之感,但如果我们进一步细心地体会,在那残旧、粗糙、根基剥落的高墙与体态苗条、稚嫩、身着新颖淡蓝色短裙的女孩两者强烈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在毁灭中所升腾的新鲜希望,一种正是由于哀伤才产生的丰富生动的美。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孩子可爱的爸爸,为保卫祖国人们无论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付出了极为沉重而痛苦的代价。然而,这是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势力必要经历的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英雄们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画中那堵巨大的高墙就是画家为人们树立的永远铭记往事的巨大纪念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