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旧作拾遗31)美妙的草原抒情诗——评国画《归》

标签:
构图观者草原牛车抒情诗 |
分类: 杂谈 |
这部分文章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外国史知识》、《草原》、《民族文艺报》、《新闻战线》、《呼和浩特晚报》、《中学生报》等媒体。1991年9月又结集出版于新华出版社《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之后“美好生活的赞歌”、“看似寻常最奇峭”两文被收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金高、王济达两部作品集。
草原蜿蜒起伏的小路上,送奶姑娘坐在牛车上鞭儿低挥,伴着牧歌,悠然自得地缓缓而归……这种普通的牧区生活场面,是人们很熟悉的题材,在内蒙古赴京美展的入选国画作品《归》中,(王建民作)却给人以新的艺术魅力。
《归》新在哪里?
新在构图!作者大胆地采用了立幅正面透视构图,画中牛车和人物好似正面向我们走来,把观者的视线引向深远的地平线,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宽广感。这种形式新鲜的构图,首先就能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身临其境之感。近处绿色的草地,小路弯弯曲曲地延伸,远方是宽阔的草浪,整个背景清新、开阔、舒爽,与画中人物劳动归来时轻松愉快的情绪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有一种浓郁的抒情味道。作者还有意将牛置于画面的视平线之下,使其处于下坡角度。这样一来,因黑白处理画得很重的老牛,在画面上就避免了过份显眼,就不会喧宾夺主地影响人物的突出和背景开阔感觉。对绘画艺术来说,构图是表现思想内容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构图的独特新颖又是一件作品具有创造性的决定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归》的构图之新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种角度的构图,赶车姑娘坐倚车帮,微倾前胸,轻抬头部和持鞭拢手的优美体形,能使观者感到一种青春的旋律和热情,粗壮硬实的牛车。拙笨的老牛与姑娘轻盈的体态,薄袍飘弋的线条交错对比,更显得画面生动多姿。这些都很自然地既给观者以审美的享受,同时又流露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姑娘对自己劳动生活是多么的热爱和忠诚!是的,在这百花盛开的草原上,她是多么的愉快、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