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旧作拾遗30)美好生活的赞歌——谈金高的油画《绿色摇篮》

标签:
鄂伦春桦皮金高美好生活摇篮 |
分类: 杂谈 |
这部分文章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内蒙古日报》、《外国史知识》、《草原》、《民族文艺报》、《新闻战线》、《呼和浩特晚报》、《中学生报》等媒体。1991年9月又结集出版于新华出版社《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之后“美好生活的赞歌”、“看似寻常最奇峭”两文被收入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金高、王济达两部作品集。
在最近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会上,我们看到我区满族女画家金高的油画新作《绿色摇篮》(获二等奖)。作者抓住猎区日常生活一个真是生动的细小场面,倾其全力,匠心独运,成功地展示了鄂伦春同胞美丽的心灵,奏出了一曲民族美好生活的赞歌。
画中主要人物是一位端庄、朴实、健康的鄂伦春族妇女。在繁茂的林间草地上,她弯月般轻轻摆动着身体,双手来回晃动着小船似的桦皮吊篮,眼睛里透出温柔的目光。她哼着歌儿的嘴里含着一串玛瑙般的樾桔果,亲昵地探头嬉耍着襁褓中的爱儿。那摇篮中圆脸庞、亮眼睛、翘鼻子的小家伙,真招人喜欢。你看他虎声虎气地直笑,哈!小嘴儿好像一张一合,象只小鸟儿探头要去抢妈妈嘴里的樾桔果。母亲脚边是几只装满果实的桦皮筒,身上斜跨的一只还没来得及放下。这告诉人们,她是利用劳动的间隙,跑来照看一下孩子的。此时,母亲的力量真如绵绵春雨,温存感人。背景上那一片蓬蓬勃勃的桦木丛林,经微风吹拂,显出了婆娑的姿态。整个画面充满了田园般的浓郁诗情,展现出一派生机。
作者没有象现在许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那样,只着力刻划牧民粗犷的性格和特有的民族服饰,而是通过人物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来反映鄂伦春妇女性格中素有的朴实、醇厚和柔婉的内在美质。这里汇集了鄂伦春同胞对绿色海洋的爱,对美好生活和劳动的爱,以及母子间的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毫不做作的爱,是一种充满了人间温暖和喜悦的爱。千百年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这绿色的海洋,不就宛若一座绿色的大摇篮养育了鄂伦春人民的世世代代吗?它为人们奉献满山遍野的累累果实,为人们捧出精美而又实用的桦皮生活制品。它是民族的摇篮,是生命的摇篮,是美丽的摇篮。作者正是通过这一鄂伦春母子相爱的细节描写,对大森林这一民族伟大的母亲,进行了深沉而炽烈的礼赞。
这幅画在艺术处理上也颇具特色。作者以三个三角形的排列组织构图,使构图本身所具的动感就很强,吊篮在晃动,人们在摇摆,使整幅画处在一种美妙的运动中。作者大胆省略了人物及道具上的细碎花纹,集中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环绕人物头部周围奔放自如的民族图案,着色明亮的婴儿服饰,纤巧秀丽的桦皮制品,衬托对比孩子和母亲的脸部,使人物面部的朴素色彩得到了充分强调,毫不费力地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人物的面部。这幅作品有新鲜感,有诗意,是这位长期致力于美术创作的女画家的一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