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自成一格 独具神韵——记著名石雕壶艺术家陈明志
(2014-01-08 15:08:05)
标签:
杂谈神韵中国传统艺术沙龙也是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今年8月,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又碰到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巴林石文化节的陈明志先生。见面的地点在近年落成不久的巴林石博物馆。这里正在举办包括陈明志先生在内十位福州年轻石头雕刻艺术家巴林石创作作品的展出。陈明志先生带来的当然是石壶雕刻艺术作品,雕刻石壶已成为他的一种代表性“标签”。在中国石雕艺术界再没有一个人象他这样20年来只专注雕壶这一件事,一个人只要始终矢志不移地努力追求一个目标,那一定会有成功。
陈明志自小家境贫寒,小学没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福建莆田自古就是木雕之乡,他自小就耳濡目染,见惯了身边人从事这个行当,也算是自小就有兴趣,很自然地由亲戚介绍开始拜师学习木雕。那时是1987年,他才15周岁。一开始从“小工”做起,敲木雕件的“粗坯”培养基本功,以后循序渐近,不断提高,到第三年就能在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木雕装饰花边一类的精雕细活了。3年的木雕学习打下了陈明志雕刻技艺的基础功底,他把仅有的一本用攒零花钱买的白描绘画书翻得已快稀巴烂,很早他就懂得不能死埋头练手艺,要从书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后来勤奋读书拼命补充学识一直是他的习惯,工作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现在我们看陈明志的雕壶作品,充满传统人文内涵和时尚气息,传递出作者相当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这可是他20多年埋头苦学,自上“大学”修炼所成。
看他雕木头已有模有样了,就有人找过来劝改雕石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需求大量石头质地的实用生活用品,比如香炉、花瓶、笔筒、笔洗、烛台、茶壶等,福建成了主要加工地,用料也主要是地产比较粗造的寿宁石。雕这些东西比木雕赚钱要多,石头也比木头好雕,许多人顺势转行。从“换活”开始陈明志就已经“独立”工作了。初期是按客户图片、画稿或实物样要求做东西,首件“活”是个笔筒,在筒外高浮雕松竹梅,古香古色挺优雅,马上就卖了出去。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多产多销,很快就有了一定经济积累。从木雕转为石雕,触类旁通,很容易进入角色,这是陈明志石头雕刻创作艺术生涯的初始,雕刻已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时机又恰到好处、好事总是给那些事先有准备的人。
不久很快就有一个台湾人找上门让雕刻石头茶壶,拿来紫砂壶的一些图片和实物样品,主要是“光壶”,也就是不加任何装饰的“裸”壶。这种壶看似简单,但最考制作者功力。其线条、质地和结构都要达到完美统一,更要有形、神、气的表现,成品的质量要求很高。当时许多人参与雕壶都败下阵来,这对陈明志是个不小的挑战。他边做边学,认真研究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反复研究石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等在整个壶身比例中点线面的过渡和转折,怎样才可以做的清晰、流畅,怎样还能同时表现出石壶的雅逸风韵之气。因为紫砂壶雕刻向来融合中国文学、书画和金石艺术为一体,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寓意、言志的明显人文特点。这个台湾人除了寿宁石还拿来质地更好的寿山石委托雕壶。陈明志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明白,石头雕壶虽然要借鉴传统紫砂壶的造型和表现形式,但石雕壶毕竟与紫砂壶使用材质和实际功能有所不同。石雕壶当然必须保有壶的使用功能,但这完全是“徒有其表”,不会真的有人再用其泡茶了。因此,石头雕壶实际上视觉的审美,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最为主要。另外石雕壶更应该注重传统石头雕刻的相石而为,将石头材质、色彩,并由此而带的意境作为最突出的重点。不知雕烂了多少个壶,“至少有十分之一吧”,陈明志说。也不知道雕“坏”了多少壶,早年摸索实践阶段,相当数量的壶雕刻的并不理想,“那些壶都是好材料呀”,每每说起来他都非常感慨。那时巴林石价格还“稀拉贱”,用于雕壶的全是好石头,其中有不少是鸡血、福黄、粉冻等。
陈明志专为这个台湾人雕壶有两年左右,后来自己购进寿山、巴林石来雕,1991年成立了自己的“大呆石壶创作室”,雕出的壶同样由这个人悉数收购。刻苦努力,不断实践使他的创作水平和雕刻技艺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常尝试创作一些新的造型和装饰,有好作品出来,往往还受到“客户”的特别奖励。2001年开始他把作品拿去参加一些石头雕刻艺术展。第一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就得了个银奖。以后则几乎参展必得奖。《生态系列壶》、《秋韵对壶》、《生之衍套壶》、《韵影系列壶》、《天骄系列壶》等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大赛、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等金、银奖几十项。有个巴西的彼得先生在北京看到陈明志雕的壶非常喜欢,专门跑到福州来见他。再来时总会带来一些艺术书籍和资料,并通过翻译给他上了许多“艺术课”,还带着去外地参观青铜器等展览。2002年、2003年两度在巴西圣保罗博物馆和巴西艺术沙龙为陈明志举办了石壶个展。彼得先生对艺术精辟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对陈明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创作思想,提升了艺术品味。“彼得对我帮助很大”,陈明志深情地回忆道。以上这些经历都极大地鼓励了陈明志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探索精神,艺术创作水平日益进步、成熟,从此他专心于此,别无旁贷、一心一意“饲侯”一把壶,这把壶注满了他的欢乐和甜蜜,这把壶飘渺升腾的全是他的梦想和追求。
仔细观看正在展出的陈明志雕壶作品,不难看出他现在只是把中国传统紫砂壶艺术作为一个借鉴之点,实际上已不停地向前探索和创新。造型美历来是紫砂壶的一大特色,一把任何材质的壶成败与否也关键在造型上。陈明志充分利用巴林石丰富绚丽的色彩和清透凝润的材质,雕壶“相石”时总是沉思良久,想清想透,灵感来了。才开始动手,有时一块石头要反复观察,不断思考,费时一、二年都不一定。象“寻亲记壶”造型近似鹅卵石,曲线优美,收放有度,形态优雅,外形很契合这把壶的题材意境。壶体淡黄白的色彩有如晚霞中泛着金光的潺潺流水,水草随波舞动,蝌蚪成群游向寻亲之地,游向亲情、母爱……整把壶造型、材质、色彩,以及所表达的故事,从内到外完美和谐,一把盈寸小壶充满大自然的悠然意趣,勃勃生机。这种造型、材质和色彩本身就是所表现内容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陈明志“野趣壶”、“寒江独钓壶”等作品也能经常见到。这些作品造型都不是通常的中规中矩、完完整整,也不是圆柱、圆台、圆锥、圆球等等——“圆”到底,而是随意、自在、轻松,按题材需要自自然然地布局和型制,造型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陈明志的“天骄系列壶”古香古色,工巧丽研,十分雅致精湛,系列壶中有一把壶把方向底肚葫芦形收紧,整把壶的力度感十足,更显得挺拔有力,壮实威武。这也是造型上难得的求新探索。
陈明志雕壶作品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传统印钮雕刻艺术运用到壶钮造型上。有意加强壶钮的高度和体积感,让壶钮除了便于拿捏之外,更成为整把壶的注目中心。而传统紫砂壶的壶钮都简单,矮小、不起眼。“暖巢壶”钮上雕刻了5只嗷嗷待哺的小鸟,齐齐张嘴等待妈妈喂食。巴林石通透水嫩的材质让新生小鸟的体态分外逼真。壶口装饰了表示鸟巢的草枝纹饰,柔和曲软,温馨舒适。此时虽然没有妈妈的出现,但却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说不尽的亲情……这个雕钮无疑是整把壶的画龙点睛,最为精彩之处。
巴林石雕刻最出色之处就是将石材俏色巧雕,陈明志的巴林石雕壶俏色处理总能令人叫绝。“踏雪寻梅壶”将石头的白色部分“俏”为冰雪,表现出瑞雪层叠的景象,壶盖处与白色相连的浅红则雕为梅花朵朵。利用天然石色活灵活现地创造出雪中寻梅的吉祥美好情境。“榴开百子壶”、“亲昵壶”将晶莹剔透的艳红石色俏为累累相连的石榴果,极其形象真切,栩栩如生。陈明志雕壶还非常注意虚实结合。“春晓壶”壶体利用原石色动感多变的纹饰,飘洒的血红,意喻春雪滚滚,大地萌新,梅艳芳菲的春之到来。钮盖则是新芽萌生,春意盎然的圆雕真实处理。这一虚一实,贴切生动,温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同样“繁衍壶”也是将满体晴暖莹透的艳红,以及漂浮的浅红色雾,意为白云朵朵,花海无边,飘渺漫远……近处则仅在局部精雕细琢出亮色的吐丝蚕虫,利用石材本身的色彩和质地为题材背景,再加稍许高浮雕“真实”点缀,体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旺盛的生命活力。
将陈明志石雕壶拿到手中把玩,感觉一把壶分外轻灵秀逸,壶壁轻如薄纸。这种薄胎技术需要很有功底的镂空雕才可以做得到,特别是只能从很小的壶口掏空整把壶,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最为难能可贵就是这样雕刻技术难度很大的“活计”,除了让人感到精巧玲珑,隽秀尔雅,雕琢细腻外,还能感受到其内蕴浓郁的人文气息,精神的光芒。中国各种壶的造型无疑不讲求“文人壶”的文化传统。一把壶不仅用来泡茶,更是寓意、言志、寄情的所在。从一把壶上能看出创作者的文学修养、文化功底,以及其人文气质。陈志明的巴林石雕壶创作始终有“理”有“趣”,象“天骄壶系列”等,书卷气息浓烈。其造型和装饰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象征意味。雕刻艺术的传承有道,历史文化的沉淀随处可见,但装饰却有时尚潮流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天地。观赏陈明志的雕壶作品让我们能安静好一会。一把好壶所表达的那种淡泊一切名利,灵魂超然物外的人文寄托和优雅心态,以及那种艺术风骨和理性骄傲,总能让我们沉思良久。
在时下石头藏石界仍还只是注重材质好坏,在这种风气之下,陈明志中等水平巴林石材雕刻的石壶作品却大受欢迎,在市场早已“一壶难求”,价值不菲。这无疑让巴林石收藏以往“重材不重艺”的顽习中,吹来一股清新的变革之风。愿陈明志这种以作品艺术性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巴林石作品越来越多。毕竟石头如果仅是石头,那就和漫山遍野的石头没什么区别,如果赋予其雕刻创作的艺术魅力价值,石头才能变得真正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