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游”深圳大芬油画村
(2013-01-22 09:38:43)
标签:
公共场所知识产权主流总有绘画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为什么说“游”大芬油画村,是我去这个地方几乎每次都是“导游”。内地来的朋友和客户总有些指名要看大芬油画村,只好经常“到此一游”。有时跑在路上未到大芬村时身心已“疲劳”,什么地方也不能去的太多,那肯定烦烦的。
深圳大芬油画村最早是“行画”的出产地。所谓“行画”就是临摹名画为主,批量量产的商品画。一幅画可能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在画,比如“蒙娜丽莎”有人只画眉毛,有人只画眼,有人只画手等等,不一而足。“行画”时期的大芬村是真正完全市场化,产销正常良性循环的时候。后来政府插了进来“因势引导”,添了不少“足”,画了不少“蛇”。再往后上边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里又成了耀眼的典型,什么国家领导大人物都来过。但世界上任何国家政府主导的经济都不会成功,往小了说任何产业政府操纵也肯定好不到那去。现在看大芬油画村似已改为以“原创画家”为主,卖商品画反而不多了。这样实际上也带来了难题。国内真正有名气有创造力画家的作品早已被海内外知名画廊收走。象我一位画油画的大学同窗,每年台湾的画商都固定收他4幅画,报酬相当可观,他还真算不上太有名的画家。可以说其同等水平和以上的画家都不会也用不着进大芬村这种市场,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大芬村入驻的所谓“原创画家”,大都是主流画廊、主流油画市够不上资格的画家,作品水准也有限,挤不进那个空间。我看了大芬村不少画家挂出来的作品,流通水平的居多——当然这里出售的画作主要用于酒店、公共场所、居家装饰,真正够收藏水平的作品少之又少。画作单幅的价格几百、几千比较多,上万的少见。总的看来大芬村很象是个居家软装饰的配套市场,事实上也有相当比例卖装饰画的铺位。却不象真正的艺术市场,没多少值得长久收藏艺术作品。从市场层面上看,也许整个大芬油画村所创造的效益都不如一个或几个知名画家。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创造,也就是知识产权所创造的效益,一个缺少画家真正有价值创造的绘画市场难以长久支撑。如果完全定位在生产大众艺术品——既艺术品味和水准不错,又价廉物美,彻底供应又好又便宜的实用大众化的绘画艺术品,也许会比现在所招摇的“原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