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这一口”
(2009-03-30 19:31:19)
标签:
美食牛肉干绿豆沙海米王世襄内蒙古 |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
太太一直很喜欢吃内蒙古的牛肉干,过去我托朋友经常从内蒙古往深圳带,自己出差回内蒙古时也次次都会买一些,亲戚和朋友要来深圳问我们要带些什么东西,也总少不了提到牛肉干。但是这些来来往往折腾回来的牛肉干太太几乎都不喜欢,不是太咸了就是味太怪了,就是太硬根本嚼不动。常常是一袋牛肉干打开尝了不到一、二块就扔到一边了,很少能把一种弄来的牛肉干吃完,家里的牛肉干大多都送人了。去年家里养了只流浪猫,这小家伙特爱吃牛肉干,也给消耗了不少。后来朋友冰洁在西贝莜面村内开了个卖西北特产的店中小店,她过去在呼和浩特就是做食品的,有些食品进货的资源。她开始进的一种牛肉干,牛肉品质很好,哂的不干不湿软硬适中,入口马上就咬的动,很好嚼,味道也很绵长、醇厚和沁香,很有牛肉的本来肉香味。太太如获至宝,每天随身带着一袋吃个不停,说总算碰到我真得喜欢的牛肉干了。但没过多久,等再从冰洁那拿来了同一品牌、同一厂家生产的这种牛肉干时,却发现品质和味道却远不如上次的,这一定是生产厂家本身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这下可好,太太又开始没有可以吃的牛肉干了。其实生活中这种事例数不胜数,人们虽然喜欢吃某种东西,但是要吃的只是这种东西中自己最钟意的那“一口”,而这一口就可能是原料最传统、最地道、最正宗的,制作也是最讲种种原则态度的。
王世襄的公子王敦煌曾在一本书中非常遗憾地提到,现在想吃一碗地道的“这口儿”的打卤面几乎都不可能了。在任何餐厅都吃不到,在家亲手做能找到的原料也远不是那么回事了。如猪肉“也许是成批出栏的成品猪的生成过程,喂养方式及饲料和以前大相径庭,做出来的肉汤煮出来的熟肉和以前总有些不同,这恐怕还不是一个心理作用。”还有他提到口磨、海米也和以前似乎是两种东西,“以前的海米基本没有虾皮,即使有的带点皮也是稍搓搓剥剥就能散落成碎片。海米外表光滑,颜色黄,放到手上绝没有潮润的感觉。”他认为口磨的品种和制作虾米的虾种都已有了变化。王敦煌想要吃的这碗打卤面,虽是简单的一碗面,却是极其精纯精彩的“这口儿”的一碗面,现在几乎是可望不可及了,也许仅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记忆了。
想要吃到某些食物最地道的“这口儿”,去香港可能还是比较好的选择。如香港“水记”牛杂,坚持用最新鲜的牛杂连同牛腩、牛骨烩煮两个小时,再放入一直以新补旧的老卤水汁里再卤上多个小时,味道鲜爽甘香,口感粉嫩细滑,肯定是牛杂中最好的“这一口”。香港的“强记美食”绿豆沙,坚持用柬埔寨大粒绿豆,把绿豆浸透后放入砂盘手工擂擦掉豆皮,这豆衣还要再装入布袋与绿豆芯一起煲煮,以保留多一点绿豆的清香气。煮时还要加入少量泰国香米,以及一点点薏米,还要不断地细心将遗留下的少量绿豆壳扔起,以保证绿豆沙更加细滑“起沙”。这样有原则制作态度的一碗绿豆沙,能不好吃吗。
去了一家非常传统的上海餐厅,餐厅楼面主任非常自豪地介绍店里的红烧肉是如何精彩,说酱油用的是手工作坊的,猪肉是浙江金华的两头肋骨腩,吃了“这一口”果然不错。但我没有吃红烧肉曾经“沧海”的体会经验,也辨别不出这是不是做的最好的红烧肉。在中国象王世襄老先生这样懂得吃的人几乎凤毛麟角,因为“富不过三代,不能讲吃穿”,没有经历过几代人长久富足的生活,又怎么能评判美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