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里老乡家“要饭”吃
(2009-02-23 11:04:43)
标签:
莜面大铁锅村子保和贾总呼和浩特美食 |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
★有几次回内蒙古呼和浩特,朋友招呼吃饭,我都央求能否到附近旗县的乡下,随便在村里找户人家,推开门“讨”顿莜面吃。这是我的“老毛病”。年轻时在呼和浩特上大学及工作过十年多,那时很爱玩,经常和一群朋友跑到附近大青山沟,清水河一带的黄土高坡,还有黄河老牛湾等地方去玩。赶上饭点,附近又有个村子,就会跑过去随意推开一家的门,问人家能不能给做顿莜面吃,老乡们都很纯朴、实在,看到我们这些陌生的意外访客,虽然感到有些惊讶和不安,但一般都会答应我们的要求。只是那时侯的老乡很穷,能拿出来给我们吃的东西少得可怜。蒸熟了莜面,端上来是没有一滴油星的凉汤,也就是在凉水里放了点淹咸菜的汤,再有一些黄瓜丝、香菜末;还有蒸熟了的土豆,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盛宴”了。我们全都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盘着腿吃饭,这是这边老乡的习惯,我们入乡随俗。我们马上就吃得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很快就把所有的食物扫个一干二净。那时候年轻,食欲旺盛,又加上生活清苦,这莜面已是碰到的非常好吃的东西了,肯定是有多少吃多少了。走时会给这家老乡留下几盒烟和两瓶白酒作为答谢。那时还没有“农家饭”这种提法,我们这样折腾。是年轻人充满新鲜好奇,任性起哄的青春躁动所致,和现在人们那种想吃点返扑归真的农家饭的想法毫无关系。这次朋友开着面包车,我们十几个人,直奔土右旗乡下,只知道大概方向,不知道具体位置,看到公路边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了,远处似乎有个村子,就下了公路,在土路上七拐八拐绕着找了过去。朋友原本说找个在农村有亲戚的关系,介绍一个农户家,省得乱摸乱折腾。我反对,这样乡间寻食的野性和情趣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象今天这样的事,能吃到什么,吃的安逸不安逸已完全不重要,而是这样做本身那种探寻、猜测的不确定过程才是最让人期待,最让人兴奋的。
★到了村子,转了转。看有一户的院子很大,院内房子很多,院角还种着好几棵果树,就决定是这家了。推开院门进去,向一位白发老者说明来意,他笑着说:“咱庄户人家哪有什么好吃的,比不上你们城里。”他马上招呼家人安顿我们上炕休息,接着端上院里种的西红柿、黄瓜,还有自己种的苹果、海红果来给我们吃,运气真好,还送来家里自制的很地道的混糖月饼,这是一种西北特有的用红糖和胡麻油做的无馅月饼,甜软柔和,非常好吃。房主人请来村里最会搓莜面的几个“高手”,在院子里支开案子就开始搓莜面、有窝窝、有鱼鱼,有条条,搓得又快又好看。以后自然是享受了一餐最地道、最正宗、最家常的莜面餐啦。等谢过主人,送上礼品后返城时,天已经摸黑了。
★最难忘的是前年和西贝贾总跑到呼和浩特郊区保和少吃莜面。去保和少的路很难走,到处坑坑洼洼,滚石档路,贾总的“牧马人”克莱斯勒吉普车派上了用场,这车走在这路上虽颠簸不已但还相对平稳。路两边是群山和茂密的白桦林,风光很美。到了目的地能看到绿色的高山草地,开满各种鲜花,山上是大片大片的森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山顶上还留着拍“成吉思汗”电视片所搭的城堡、大帐外景,现在已残破不堪。我们先是爬山,登很陡的崖壁,又跑到草地上跳高、打滚。身心开始放松、坦荡,快乐得又喊又叫。有时候只能在纯真的大自然中人才可以彻底放开自己,无拘无束。蹦跳得累了,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洁净的白云,摸着身边绿绿的草地,此时觉得天地这样辽阔,自己是这样小我,这样微不足道,所有的烦恼、悲哀可能在这一个时刻就都已被异化得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刚才在山脚下路过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时,就已找人问清了哪家的女人莜面做得好,并已说好给500元钱,杀几只鸡,给我们做顿莜面。等到了这户人家时,女主人已开始在搓莜面,她搓莜面是在手心那一面的胳膊上,搓出的莜面卷像极了意大利面的通心卷,每个大小都十分均匀,而且速度极快。贾总一下子来了兴趣,马上动员她到西贝去做搓莜面的工作。这顿莜面是用现杀的鸡做的热汤,烧的是山上的柴火,当我看到柴火的烟雾轻轻飘向蒸莜面的大铁锅,大铁锅冒出了团团蒸汽,屋子里顿时飘满了莜面的清香……无疑这又是一顿难忘的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