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年报》请给“剩女”道歉

(2014-03-09 00:24:48)
标签:

情感

陈亚亚

 一、事件简述

201433日,同事告诉说《青年报》报道了我,这让我很惊讶,因为不记得近期有《青年报》采访,当时以为同事搞错了。后来又有朋友问及,我才上网去搜,发现《青年报》的这篇题为《40岁近在眼前,她们为何还是孑然一身?》的文章,粗略看了一遍,让我非常愤怒!

 我查近期联系人,没有与《青年报》有接触,于是在微博上谈了此事,@《青年报》并给其发私信,无任何反应。35日,我在微博持续不断批评此文,终于引起关注。当晚撰稿人、《青年报》记者范彦萍联系我说,采访是实习生去年8月做的,稿子谁写的记不清了,这让我不得不提醒署名是她的。


二、报道到底有什么问题?

1、编造、歪曲,不做核实

什么是编造:我举个例子,文章以我为例的部分写道:“她曾有过恋爱经历,但对方无法托付终身,最终渐行渐远……”,这不可能是我的原话,而是撰稿人的演绎。我从来没打算要结婚,跟对方无法托付终身没一毛钱关系。撰稿人对我缺乏了解,也没兴趣了解,而是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遇人不淑、找不到可托付终身者,从而不得不单身的人。这种修辞手法即使不是出于恶意,也凸显了范彦萍之流对单身女性的狭隘认识。

  

什么是歪曲:再举个例子,文中写道:“以陈亚亚为代表的剩女说出了这批人的心声,‘我希望我可以不被婚姻左右,不仓促结婚降低我的生活水准。’事实上,她们中的一些人心知肚明随着年龄的日渐增长,可供选择的适婚对象范围已越来越少,但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执意不愿下嫁。青年报记者在今年举行的万人相亲大会上邂逅了1979年出生的彭小姐…在浦东的两家婚介所,她被婚姻顾问贬得一无是处,对方根本就不情愿收她”——文中引我这两句,感觉不像是原话,这也罢了,关键是这句之后,立即跟上一堆撰稿人的话,什么她们心知肚明没啥可供选择,什么剩女小彭被婚姻顾问贬得一钱不值……。那么我的话引在这里想表达什么呢,是范彦萍厚着脸皮跟我讲的:我们绝无歧视,本意是觉得剩女也可以很独立、活的很好吗?

 

作为剩女中的一员,一直反对剩女歧视的我,对自己的经历和话语被如此编造、利用,拿来对剩女进行讥讽、贬损,感到非常愤怒。这应该很好理解,但范彦萍好像完全不能理解,反复跟我澄清的是,我答应过可用真名,这让我觉得她根本没有诚意沟通。

 

文章写好后,没人发给我过目。如果有点起码的职业道德,就该知道这种真名实姓写人八卦、且是贬低他人的稿子,最好先请人看过。

 

2、倾向性:关爱还是歧视?

这篇文章里受访者除我外都是化名。从善意角度出发,我假设其他采访都是真实的,那它还有什么问题呢?

 

文中涉嫌歧视性的表述太多,如给喜欢自由、不愿结婚的徐婉容(化名)扣上“逃避:惧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知的压力”的帽子……,为篇幅起见不一一列举了。直接说最重要的一点,虽然记者自己也承认:“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年过三十已经奔四的第一代剩女已经默然单身了那么多年,早已习惯了这种单身的惯性状态。就如秦元苏所言,找不到结婚的理由。”

 

但记者却非常奇怪地在最后跑去“寻找第一代剩女的解决方案”了。她请到了谁?让我们来看一下结尾的专家意见:“(上海市婚介行业协会会长)周珏珉总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结婚时不怎么讲究,有个八大件或是一点点聘礼就说得过去,但现在相亲若是没房没车,丈母娘首先就不同意,媒体传授给年轻人错误的金钱导向,导致70后单身女性要求更加苛刻,说白了就是要面子”。

 

介绍到这里,相信多数读者都能看出此文的问题:先造一个词“第一代剩女”,再判断她们在婚姻市场上“价值极低”,有倾向性地找人采访,通过编造、歪曲剩女的生活经历,完全不讨论其是否有代表性,最后请婚介协会的代表(所谓专家)对剩女进行负面性评价。

 

 3、该报道的社会效应

就我看到对此报道反馈较多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与我互粉的网友,具有较强性别平等意识,大多厌恶此报道,有两位网友(山羲、FuzzyPETA)还牺牲了写论文的时间,写了长微博来支援。

 

那么谁喜欢看这类报道呢,我在网上搜索,终于发现了青睐这种地摊黄色小报腔调的读者群:凯迪网的“猫眼看人”版。这里以男性居多,报道转来已改了标题:《上海青年报:第一代剩女年到40岁不愿降低品质下嫁!这本质上也是人性的势利和自私!》,下面有大量侮辱性回帖,选几篇给大家看个样子:

逼都松了,不值钱了。

文物,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千万要坚持住,决不能掉价,放弃自己的底线。

再抗日几年可能东西都长严了,呵呵。

过分追求虚荣,以致误了终身,可叹,可悲!

所谓剩女,都是铜臭女。不做家务不愿生育不愿带小孩,只有能赚钱的事情才有动力去做。

 

这些言论恰好证明了山羲在《“剩女”证伪之辩》中所说的:“被虚构的‘剩女’标注了鲜明的权力关系,只有被挑选才会被剩下,男优女劣,男主动女被动,是性别不平等的典型注脚,它的作用在于巩固男权文化秩序。它是对女性的羞辱、歧视和恐吓。”

 

三、《青年报》的另一篇文章

 

当期《青年报》剩女专题还有一篇文章,标题更直白:《拯救剩女各界支招,婚介协会:别让面子挡住去路》,显然它的核心思想是:剩女需要拯救,而给她们支招的不是旁人,正是婚介机构。难道作者是拿了婚介所的回扣?这么不遗余力地帮她们宣传。

 

文章开头,引了婚介行业协会会长周珏珉的话:“有些单身女性好面子,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不愿意到婚介找对象,认为这样丢脸……年龄越大越无药可救,最后麻痹自己,认为自己是不婚主义者。”周会长鼓励70后单身女性用更为主动的态度去交友,以长远眼光看待婚姻,为80后、90后带个好头。

 

这样尚嫌不够,又请一位婚介机构的婚恋导师欧阳阳光,再强调一遍:“建议第一代剩女,一定要搞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婚姻……在择偶时要量力而行,有人说我要嫁给陆毅,非陆毅不嫁,这就是自不量力了”——请问什么专家会讲这种信口开河的话?又有几个剩女是想嫁陆毅不得而剩下的?

 

按照范彦萍的逻辑,采访剩女议题去访谈婚介机构职员,采访婚姻议题是否该去拜访受理离婚起诉的法官或律师? 请她们讲讲婚姻失败的女性多么悲惨,奉劝大家不要结婚,积极选择离婚。

 

说白了,这篇是典型的伪装多元立场。文中罗列各种观点,如复旦教授顾晓鸣呼吁不给剩女贴标签,律师葛珊南叫单身女性不要迫于舆论草率结婚,都在谈媒体、舆论的问题,但作者视而不见,坚持把矛头指向剩女,执著地要拯救剩女。——然而,需要拯救的不是报道中所建构的剩女,而是没有职业素养的媒体记者。

 

四、《青年报》需要向谁道歉?

 

范彦萍电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再采访我一次,或者让我写个几百字短文,谈下对剩女的看法,而这还不一定有版面,还要等机会。我说不管是采访,还是写文,我想说的就是批评这种报道倾向,以及不尊重受访人的做法。如果青年报能刊登这样的文字,或者重新做一个对剩女有积极意义的专题,才是有责任心的体现。

 

其实青年报需要道歉的不只是我个人,也包括所有被污名、被贬损的剩女。剩女所面临的歧视、所承受的压力很大部分来自社会舆论,其中包括媒体的贬损性报道。《青年报》的文章就是这样一朵奇葩,如果相关记者和编辑都不反思、检讨,还自以为是在关爱剩女,那就真是不要脸,类似杀人后还标榜是在帮你解决生存的痛苦。

 

《青年报》据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有过辉煌的历史,目前在上海乃至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作为这样一家有声誉的媒体,也是沪上唯一为青年人说话的媒体,你们难道不该爱惜声誉,遵守基本职业规范,抵制不实报道;更进一步地,在如何消除对弱势群体(剩女)的歧视上有个积极态度,而不是推波助澜地对其消费、侮辱、贬损和伤害。

 

后记:就此事的个人声明

最后我想请问这个事件中相关的《青年报》记者、编辑(不仅范彦萍一人),从策划、采访、撰稿到编发这一系列过程中,你们就没有一人看出此专题的问题吗?这难道就是你们雪藏了半年,处心积虑在三八节前夕推出,献给女性朋友的一份大礼吗?

 

范彦萍个人是否道歉对我没有意义,也不是我写此文的目的。我希望《青年报》彻底反思、检讨你们对剩女议题的认识,并能有实际行动比如策划有积极意义的剩女专题,来消除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你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