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书·大禹谟
(2011-08-26 22:28:28)
标签:
虞书·大禹谟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大禹谟
【题解】
大禹,又称戎禹,夏禹,相传我国古代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姒(si似)姓,鳏的儿子。他继承鳏的治水事业,历经十三年,治平水患。谟,《说文》解释为“议谋”。前人说,虞书已有《尧典》,《舜典》,但两典有记叙不够完备的地方,于是又记叙君臣之间的嘉言善政成《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作为二典的补充。
《大禹谟》是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讨论政务的记录录。他们高度赞扬尧帝普施文德教化,平定祸乱,治国安邦功绩,禹、益、皋陶分别阐述了治国的见解。在相互谦让中舜帝把帝位让给了禹。
《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以类相从,数人中,因禹治水功劳最大,所以称“大禹”,而且名列三篇这首。
《大禹谟》今文无,古文有。
【题外话】
提到鼎鼎大名的大禹,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大禹铸九鼎的典故,然后就是他的儿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任国王(或者是第二任)。但是关于大禹这个人生平,很多人就不太熟悉了。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大禹,姓姒,号文命,山西人,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这个寿命才是真实的,没有被篡改。)
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后来,舜禅让帝位于禹。
我们先谈一下大禹治水,治水这件事不是大禹一个人独立主持的,当时还有三位重要的人物在旁辅助,那就是子契、后稷、伯益。这三个人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人物,而他们的子孙也是了不得,分布开创了商、周、秦三个朝代,加上禹这一脉建立的夏朝,一共是四个朝代。
治水的方法,大家都是非常熟悉,那就是疏导,也就是禹提出的“高高下下”,把高的地方加得更高,把低下的地方凿得更低,从而把现有的一些干枯的小河床作成排水沟,遍布各地,使洪水和积水一刻不停地排泄到大海。
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不简单啊!你不知道哪里是高地,哪是低洼,地貌不清楚,如何去治水呢?不像现在,有地图,不知道的百度搜索一下就行了。当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地图这东西还没有出现,各地的海拔高度当然也没有测量出来。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勘测地形,因此禹等人跑遍了高山河谷,寻找黄河经常漫溢的地点,行山表木(勘测),然后规划合理的泄水路线,疏通这一路线上的沟谷河道,把洪水、积水统统排走。
伯益跟着大禹到处凿井,他发明和推广了中国最早期的水井,时间在距今四千年前。水井多为十几米深,为了避免井壁泥土坍塌,内壁还用木棍自下而上层层叠起,从井口往下看,木棍交成井字形,这也是“井”字写法的来历。井口开有水渠,可以远远地流向制陶场与人家。凿井技术不但使人们脱离了河湖制约,可以去高远干燥的地方居住,还解决了城市内部的供水问题,使得大量人口积聚的城市的出现有了可能(一个城市需要几百口水井。没有井的话,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文明发展的依托地,也就没有国家)。
后稷跟着大禹一边治水,一边恢复农业,据说他还引进南方的水稻至中原种植。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际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治水是大功一件,舜因此赐大禹姒姓,摄政,总理天下大事。赐子契以河南商丘封地,赐子姓。后稷赐姬姓,封地在陕西武功,伯益赐嬴姓,赐封山东鱼台。
赐姓,有啥好的,偶不喜欢改姓,偶就喜欢俺老爸传给我的姓。当时的姓,不像如今的姓。在当时,有个姓的意义是非常重大。姓是一个封国统治者的族徽,代表着高贵的血统与权位。有了姓就意味着有了独立的封国。子契、后稷、伯益这三人是草根一族,现在是青蛙变王子,一下子挤入贵族的行列。
之后不久,舜就禅让于大禹,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其母女英)。在史书中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记载尧的儿子朱丹和舜之子商均智力都是低下,而两个父亲都曾教儿子围棋识数,也没有用。如此一致的巧合,显然是有意的诋贬和编排,目的是把“禅让制”美化打扮一番,以他们的愚钝,衬托接受“禅让”者的英明。既然丹朱、商君都是智障人士,那他们的爹只好把位子“禅让”给英明的大舜或大禹啦,也就顺理成章啦。掩盖了其赤裸裸的权力争夺与转移的实际过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禅让制”,这是战国时代的学者们为了让战国诸侯们夺天子权,乃至取代周天子时能名正言顺,而杜撰的。
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质、物产分布,贡赋的等级和物品等情况,以及进贡经行的路线,也都有记载。这是禹在治水过程中,建树的又一件伟大业绩。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无论其可信程度如何,人们总是习惯把中国称为九州。因为是大禹划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国称为禹域。
大禹铸九鼎,这个有点玄乎。从考古挖掘上看,迄今我们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件夏朝的鼎,哪怕再小一点的青铜器皿也没有。只出土了零星小件青铜物品,比如青铜水果刀、小锥子、小指环之类,但不过都是一个牙刷大小,没有青铜的戟和青铜的剑,也没有青铜农具。人们仍然可以断言:夏朝没有青铜农具,没有青铜礼器,没有青铜兵器,还不是青铜时代,而且没有文字。后来的夏朝还没到青铜时代,更何况现在禹这个时期尚处在石器时代,根本不可能铸造出九鼎,只是后人的传说而已。
禹曾征伐三苗,亲临战阵,勇武神威,战功卓著。《墨子·兼爱下》载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时的誓师之词。同书《非攻下》说禹在征三苗时,射中三苗的将领,“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几义为衰微)”。这样的传说,使禹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而不仅是勤劳为民的一个侧面。
大禹主要生平就这些,次要的我穿插在《大禹谟》中,再详细谈一下。
皋陶矢厥谟①,禹成厥功②,帝舜申之⑧。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注释】
①〔皋陶(gao yao)高遥〕也称咎繇,偃姓。舜的臣,掌管刑狱。〔欠〕《尔雅•释诂》:“陈也。”陈述的意思。〔厥〕其。〔谟〕谋议。
②〔成厥功〕陈述他的成功。
⑧〔申〕《尔雅•释诂》:“重也。”重视。
【译文】
皋陶陈述他的谋略,禹陈述他的功绩,舜帝很重视他们的言论。史官根据他们的议论写作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以上是序。)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①,祗承于帝②。”曰:“后克艰厥后③,臣克艰厥臣,政乃乂④,黎民敏德⑤。”
帝曰:“俞!允若兹⑥,嘉言罔攸伏⑦,野无遗贤⑧,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⑨,不废困穷⑩,惟帝时克。”
益曰:“都⑾,帝德广运⑿,乃圣乃神⒀,乃武乃文⒁。皇天眷命⒂,奄有四海为天下君⒃。”
禹曰:“惠迪吉⒄,从逆凶,惟影响⒅。”
益曰:“吁⒆!戒哉!儆戒无虞⒇,罔失法度(21)。罔游于逸(22),罔淫于乐(23)。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24),百志惟熙(25)。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26),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27)。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28);正德、利用、厚生、惟和(29)。九功惟叙(30),九叙惟歌。戒之用休(31),董之用威(32),劝之以九歌(33),俾勿坏(34)。”
帝曰:“俞!地平天成(35),六府三事允治(36),万世永赖(37),时乃功(38)。”
【注释】
①〔文命〕文德教化。〔敷〕分布。
②〔祗(zhi支)〕恭敬。
③〔后〕君王。〔艰〕认为艰难,看得很艰难。
④〔乂 yi义)〕治理。
⑥〔敏〕勉励。〔德〕修德。
⑥〔允〕的确。〔若〕象。
⑦〔嘉言〕善言,好的言论。〔罔〕无。〔攸〕所。〔伏〕隐伏。
⑧〔野〕民间。
⑨〔无告〕无可告语的人,指鳏寡孤独。
⑩〔困穷〕困苦贫穷没有依靠的人。
⑾〔都〕表示赞美的叹词。
⑿〔广〕大。〔运〕远。
⒀〔乃〕语气助词。〔圣〕圣明。〔神〕神妙。
⒁〔武〕能定祸乱。〔改〕能经天纬地。
⒂〔眷〕顾念。〔命〕命令。
⒃〔奄有〕覆盖,包括。
⒄〔惠〕顺。《诗•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毛传》:“惠,顺也。”〔迪〕《孔传》:“迪,道也。”道理。
⒅〔影响〕《孔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意思是君王要顺应天道,要把当好君王看做难事。
⒆〔吁(xu虚)〕叹词。
⒇〔儆(jing井)〕戒备。〔虞〕预料。
(21)〔罔〕勿,不要。
(22)〔逸〕放纵。《孔疏》:“逸谓纵体。”
(23)〔淫〕过分。
(24)〔成〕完成,实现。
(25)〔百志惟熙〕《孔疏》:“百种志意惟益广也。”熙,广,宽广。
(26)〔干〕求。
(27)〔咈(fu弗)〕乖戾,违反。
(28)〔修〕治理。
(29)〔正德〕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正当。德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利用〕为人民兴利除弊,交流财物、制作器用而不缺乏。〔厚生〕轻摇薄赋,不夺农时,使人民丰衣足食。
(30)〔九功〕上文的“水火金木土谷“称为“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称为“三事”。六府三事总称“九功”。〔叙〕次序,引申为安排。
(31)〔休〕美道。
(32)〔董〕督察。
(33)〔劝〕劝勉,鼓励。
(34)〔俾勿坏〕使德政不致败坏。
(35)〔平〕水土得到治理。〔天成〕《蔡传》:“万物得以成遂也。
(36)〔六府〕指“水火金木土谷”,这是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资。府是收藏财物的地方,因此,“水火金木土谷“称为“六府”。〔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这是治理人民的三件政事,因此,“正德、利用、厚生称为“三事”。〔允〕的确。
(37)〔赖〕利。
(38)〔时〕通,“是”。代词。〔乃〕你的。
【译文】
查考往事。大禹说:“将文德教化传播到四海,恭敬地秉承尧舜二帝的教导。”又说:“如果君王把当好君王看得很难,臣也把当好臣看得不容易,政事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理,人们也会勉励执行德教了。”
舜帝说:“是啊!如果真是这样,好的意见就不致被埋没,贤德的人也不会隐居在民间,万国都会太平。参考众人的意见,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抛弃困苦贫穷的人,只有尧帝能够这样做。”
益说:“啊!尧帝的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圣明、神妙,能平定祸乱,能治国安邦。皇天怀念授命,使尧拥有四海,成为天下的君王。”
禹说:“遵循道就吉利,顺从恶就不吉利,吉凶与善恶的关系,就如同影子与形体、回声与声音的关系一样。
益说;“啊!要警戒啊!要戒备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放纵游玩,不要过分享乐。任用贤人不要三心二意,除去奸邪不要犹豫不决。可疑的计谋不要去做,各种思虑应当宽广。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百姓的意愿去顺从自己的欲望。如果坚持实行,不懈怠,不荒废,四方的诸侯国都会向往了。”
禹说:“啊!舜帝,您要想想益锐的这些话啊!德就是善于治理政事,治理政事在于教养百姓。水火金木土谷六件事要治理,端正人们的德行,便利人们的用物,富足人们的生活,这三件事还要配合实行。这九件事要安排好,九件事安排好了,人们就歌颂君王的德政。要用美好的德政告诫人们,用刑罚督察惩戒人们,用九歌勉励人们,使德政不致被败坏。”
舜帝说:“很对!水土得到平治,万物得到成长,六府三事都确实得到治理,对千秋万代永远有利,这是你的功绩。”
(以上是第一段,舜与禹、益赞美尧的功德,益和禹阐述自己的治国见解。)
帝曰:“格①,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②,耄期倦于勤③。汝惟不怠,总朕师④。”
禹曰:“朕德罔克⑤,民不依。皋陶迈种德⑥,德乃降⑦,黎民怀之⑧。帝念哉!念兹在兹⑨,释兹在兹⑩,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⑾,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⑿。汝作士⒀,明于五刑,以弼五教⒁。期于予治⒂,刑期于无刑⒃,民协于中⒄,时乃功,懋哉⒅。”
皋陶曰:“帝德罔愆⒆,临下以简⒇,御众以宽(21);罚弗及嗣(22),赏延于世(23)。宥过无大(24),刑故无小(25);罪疑惟轻(26),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27),宁失不经(28);好生之德(29),洽于民心(30),兹用不犯于有司(31)。”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32),四方风动(33),惟乃之休(34)。”
【注释】
①〔格〕来,呼语。
②〔宅〕居。〔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③〔耄(mao冒)〕年老,八十、九十岁称耄。〔期〕年老。一百岁称期颐。〔倦〕困倦。〔勤〕辛劳。
④〔总〕总领,统帅。〔师〕众。
⑤〔罔克〕不能。
⑥〔迈〕勇往力行。〔种〕分布,施行。
⑦〔德乃降〕乃,就。降,下。德下及于民,意思是德被人们所接受。
⑧〔怀〕《尔雅•释诂》:“怀,至也。”这里是归附的意思。
⑨兹〕这。上一个“兹”,指德。下一个“兹”指皋陶这个人。
⑩〔释〕解释。
⑾〔出〕发出,推行。
⑿〔或〕有人。〔干〕干犯,冒犯。〔正〕通“政”。
⒀〔士〕官名,士师之官。
⒁〔弼〕辅佐。〔五教〕五品之教。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⒂〔期于予治〕《孟子•万章上》:“汝其于予治。”赵歧注:“汝故助我治事。”“期于予治”就是“汝其于予治”, 意思是你帮助我治理政事。
⒃〔刑期于无刑〕《蔡传》:“其始虽不免于用刑,而实所以期至于无刑之地。”意思是起初对刑,是期望以后不必用刑。
⒄〔协〕《尔雅•释诂》:“协,服也。”服从。〔中〕中正之道。
⒅〔懋(mao茂)〕劝勉,鼓励。
⒆〔愆(qian迁)〕过失。
⒇〔临〕从上往下看。这里是面对的意思。〔简〕简易,不烦琐。
(21)〔御〕驾驭,控制。〔宽〕宽厚。
(22)〔嗣〕后嗣,子孙后代。
(23)〔延〕延续。〔世〕世代,后代。、
(24)〔宥(you又)〕宽容,饶恕。〔过〕过失。这里指不知道而误犯的过失。〔无大〕不论有多大。
(25)〔故〕明知故犯的过失。
(26)〔罪疑惟轻〕《蔡传》:“罪已定矣,而于法之中有疑其可重可轻者,则从轻以罚之。”意思是定罪之后,还有可以重判也可以轻判的疑问,就从轻量刑。
(27)〔不辜〕无罪。《孔传》:“辜,罪也。”
(28)〔失〕失误。〔不经〕不守正道之罪。
(29)〔好(hao浩)生〕爱惜生灵,不从事杀戮。
(30)〔洽〕和谐,和洽。
(31)〔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各官各司专职,因此称为有司。
(32)〔俾(bi彼)〕使。〔从欲以治〕如愿地治理。指人们不犯法,有司不用刑,用德治理国家。
(33)〔风动〕像风一样地鼓动,风吹草伏,比喻各方响应。
(34)〔乃〕你的。〔休〕美德。
【译文】
舜帝说:“来吧,禹啊!我居帝的位置三十年了,现在年事已高,被辛劳的事情搞得疲惫不堪。你不懈怠,统率我的士众吧。”
禹说:“我的德还不能胜任,百姓也不会依从。皋陶勇往行德就普及了,百姓归附他。舜帝,您要考虑啊!想念这个的德在于皋陶,解释这个的也在于泉陶,称道这个的在于皋陶,真正推行这个的也在于皋陶。舜帝,您要思念皋陶的功劳呀!”
舜帝说:“皋陶,这些群臣众庶,没有人敢冒犯我的德政。你担任我的士官,明确五种刑罚,用来辅助五品教化。你帮助我治理政事。使用刑罚,正是期望以后不再使用刑罚人们服从正道,这都是你的功劳,应当受到鼓励啊!
皋陶说:“舜帝您品德高尚,没有过失,对待臣下简易不烦,统治百姓宽厚不苛。惩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延续到后代。误犯的过失,不论多大都能宽恕,故犯的过失,不论多小都要判刑。判罪时还有可重可轻的疑问,就从轻量刑;赏功时还有可轻可重的疑问,就从重赏赐。与其杀害没有罪行的人,宁可失去不守正法的人。爱惜生灵的美德,沾润人民的心中,因此,人们不去冒犯他们的上司。”
舜帝说:“你使我能够如愿地治理国家,四方响应,这是你的美德。”
禹曰:“枚卜功臣(26),惟吉之从(27)。”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28),昆命于元龟(29)。朕志先定(30),询谋佥同(31),鬼神其依(32),龟筮协从(33),卜不习吉(34)。”禹拜稽首,固辞(35)。
帝曰:“毋!惟汝谐(36)。”
正月朔旦(37),受命于神宗(38),率百官若帝之初(39)。
【注释】
①〔降水〕大水。一作“洚水”。《蔡传》:“洚水,洪水也。古文作降。孟子曰:‘水逆行谓之洚水,盖山崩水洚,下流淤塞,故其逝者辄复反流而泛滥决溢,洚洞无涯也。”〔儆(jing井)〕警告。
②〔成允〕《蔡传》:“允,信也。禹奏言而能践其言。”意思是禹说话守信用,说到做到。〔成功〕完成治水的事业。
③〔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
④〔克俭子家〕在家生活节俭。指饮食低劣,居住简陋。
⑤〔假〕虚假,夸大。
⑥〔矜(jin巾)〕夸耀。
⑦〔莫〕没有谁.
⑧〔伐〕夸耀。
⑨〔懋(mao茂)通“茂”。盛大、褒美。
⑩〔嘉〕赞美。〔丕〕大。〔绩〕功绩。
⑾〔历数〕厉运之数。帝王相继相承的次序,好像岁时节气的先后。〔躬〕自身。
⑿〔陟(zhi治)〕登上。〔元〕大。〔后〕君王。
⒀〔道心〕《蔡传》:“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孔疏》:“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据此,道心当指合于道义的思想。〔微〕隐蔽,不显露。
⒁〔精〕精心,专诚。〔一〕专一,一心一意。
⒂〔允〕的确。〔执〕实行。〔厥〕其。
⒃〔稽〕考证,验证。
⒄〔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⒅〔可爱非君〕意思是,人民所爱戴的不是君主吗?
⒆〔可畏非民〕意思是,君主所畏惧的不是人民吗?
⒇〔何戴〕拥戴谁?
(21)〔慎乃有位〕谨慎你的职守。
(22)〔可愿〕所希望的事,指道德之美。
(23)〔天禄永终〕上天所赐的福禄永远终止。
(24)〔出好〕说出善言。《孔疏》:“出好谓爱人而出好言。” 〔兴戎〕引起战争。《孔疏》:“兴戎谓疾人而动甲兵”。
(25)〔朕言不再〕我的话不说第二次。
(26)〔枚卜〕古代用占卜的办法选官,对被选的人逐一占卜,吉者入选。
(27)〔惟吉之从〕即“惟从吉”,只依从吉者。
(28)〔官占〕占卜官的方法。〔蔽〕断。
(29)〔昆〕后。
(30)〔朕志〕指舜帝要将帝位让给禹的志向。
(31)〔询谋〕询问众人的计谋。〔佥(qian牵)〕都。
(32)〔鬼神其依〕鬼神依顺。
(33)〔龟筮(shi是)〕龟指龟甲,筮是蓍草,都是古代用来占卜吉的东西。龟著象,筮衍数,用龟甲经火灼后显示裂纹图象预测吉凶叫卜,用蓍草奇偶多少预测吉凶叫筮。
(34)〔习〕重复。《说文》:“习,数飞也。”指鸟多次飞翔,多次飞翔有重复、反复的意思。
(35)〔固辞〕再三推辞,坚决推辞。
(36)〔谐〕指适合元后之位。
(37)〔朔〕阴历的每月初一。
(38)〔神宗〕文祖(尧帝)的宗庙,称神宗是表示尊敬。
(39)〔若帝之初〕如同当初舜帝受禅即位一样。
【译文】
舜帝说、:“来吧,禹啊!洪水警告我们,你言行一致,完成了治水大业,这是你的贤能。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不自满、不浮夸,也是你的贤能。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我认为你有大德,赞美你的大功,帝王相继的次序应在你身上,你终当登上大君之位。现在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卖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百姓没有君王,还拥戴什么人?君王没有百姓,就没有谁来保卫国家。君王同百姓的关系这样密切,你要谨慎啊!谨填行使你的职守,恭敬地施行你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的百姓困苦贫穷,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至于口能赞扬善良言行,也能引起兵争,您很清楚,我就不再重复了。”
禹说:“还是逐一占卜功臣,让吉祥的人接受您的帝位吧里”
舜帝说:“禹啊!官占的方法要先断定志向、然后才命令大龟显示吉凶。我把帝位授予你的志向己先定了,询问众人的意见时,都和我相同,鬼神依从,龟卜占筮的结果也协同一致,况且,占卜也不须吉凶重复出现啊。“禹跪拜叩头,再三推辞。
舜帝说:“不必推辞了吧!只有你适合继承帝位。”
正月初一清晨,禹在尧帝的宗庙接受了帝位,率领百官就像当初舜帝继承尧的帝位那样完成了禅让的礼仪。
(以上是第三段,舜赞美禹的功绩,完成了禅让帝位的大典。)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①,汝徂征②。”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③,咸听朕命。蠢兹有苗④,昏迷不恭⑤,侮慢自贤⑥,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⑦,天降之咎⑧,肆予以尔众士⑨,奉辞伐罪⑩。尔尚一乃心力⑾,其克有勋⑿。”
三旬,苗民逆命⒀。益赞于禹曰⒁:“惟德动天,无远弗届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⒃。帝初于历山⒄,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⒅,于父母⒆,负罪引慝⒇。祗载见瞽叟(21),夔夔斋栗(22),瞽亦允若(23)。至諴感神(24),矧兹有苗(25)。”
禹拜昌言曰(26):“俞!”班师振旅(27)。帝乃诞敷文德(28),舞干羽于两阶(29),七旬有苗格(30)。
【注释】
①〔有苗〕我国古代的一个部族,又称三苗,有,名诃词头,用在国名、部族名的前面,没有意义。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学者多认为与今苗瑶民族有远源关系。《山海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汉魏学者多言三苗是以蚩 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则三苗可溯源到黄帝时的蚩尤。今世苗族传说中还可找到关于头﹑蚩尤的史影。文献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是有八十一个氏族。他们以金作兵﹐勇敢善战﹐威震天下﹐曾与炎帝﹑黄帝两部落集团进行战争﹐被黄帝杀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三苗北向发展虽然受阻﹐但在尧﹑舜﹑禹时期仍为华夏集团劲敌。尧曾与三苗战於丹水一带﹐并将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对三苗进行分化迁徙﹐并终因南征三苗﹐死於苍梧﹐连尸骨也未运还。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灾人祸同时降临三苗之机﹐大败苗师﹐三苗从此衰微。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於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後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後便统一用“蛮”进行记述﹐而不再见“三苗”的记载了。也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後世的南蛮无关。
〔率〕遵循。
②〔徂(cu殂)〕往。
③〔济济((ji挤)〕众多的样子。
④〔蠢〕骚动。〔兹〕这个。
⑤〔昏迷〕昏暗迷惑。
⑥〔侮慢〕轻慢、怠慢。〔自贤〕自以为贤,妄有尊大。
⑦〔弃〕被弃。〔保〕安。
⑧〔咎(jiu旧)〕灾祸。
⑨〔肆〕故,因此。
⑩〔辞〕言辞。指上文舜帝所谓“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⑾〔尚〕庶几,表示期望。〔一〕统一,整齐划一。
⑿〔其〕庶儿。〔克〕能够。
⒀〔三旬〕指禹率领群后征讨三苗,兵临苗地后的三十天。〔逆命〕违背、抵触舜帝的命令。
⒁〔益〕人名,辅佐禹的功巨。〔赞〕辅佐。古代助祭的人叫赞佐,因此,赞有辅佐义。
⒂〔届〕至,到。
⒃〔时〕通“是”,代词。〔天道〕大的常道。等于说自然规律。
⒄〔帝初于历山〕指舜帝当初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历山,地名,历来附会为舜耕作的遗迹有八处之多,实地不可考。
⒅〔日〕日日,每天。〔号(hao毫)〕大声喊叫。〔旻(min民)天〕天空。
⒆〔于父母〕舜对子他的父母。《史记•五帝本记》:“舜父瞽叟盲,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又说:“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⒇〔负罪〕自负其罪,自己承担罪名。〔引〕取得,招来。〔慝(te特)〕邪恶。
(21)〔祗(zhi支)〕恭敬。〔载〕事,侍奉。
(22)〔夔夔(kui葵)〕敬惧的样子。〔斋栗〕庄敬战栗。
(23)〔若〕顺,指和顺,不发怒。
(24)〔至諴(xian闲)〕至和,至诚。
(25)〔矧(shen审)〕况且。
(26)〔昌〕美。
(27)〔班师〕打仗的军队返回原地。〔振旅〕整顿士众。
(28)〔诞〕大、广。〔敷〕布、施。〔文德〕文明德治。
(29)〔干〕楯,盾牌。〔羽〕用羽毛做的舞具,就是翳。
(30)〔格〕至,这里是指来归顺。
【译文】
舜帝说:“啊,禹啊!三苗不遵循教命,你去讨伐他们。”
于是,禹就会聚群臣诸侯,誓师说:”众位诸侯,都听从我的命令。骚动的三苗,昏庸糊涂,不恭不敬,轻慢众人,妄首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君子被排斥,小人受重用,百姓被抛弃而不安,老天降下灾祸,因此,我率领你们众位,尊奉舜帝的命令,讨伐三苗的罪行。希望你们同心尽力,这样,大概可以建立功勋。
过了三十天,三苗还是违抗舜帝的命令。益辅佐禹,说:”只有德才能感动老天,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服。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规律。当初,舜帝在历山耕作,来往田间,每天对着天空大声号啕哭泣,对于父亲和继母,宁可自己背着不孝的罪名,招来邪恶的名声。舜恭敬地事奉父亲瞽叟,有事见他时,一副恭敬畏惧的样子,瞽叟也确实和顺了些。至诚能感动神灵,何况这个三苗呢!
禹拜受了益的这番美言,说:“对!”于是,就整顿士众,撤回了军队。舜帝就广泛地施行文明德治,让人放下兵器,拿起楯和翳这些舞具在台阶前跳舞。撤兵七十天以后,三苗来归顺了。
(以上是第四段,禹接受益的建议,用德治感化三苗,使三苗归服。)
【题外话】
历史上真实的征三苗,不是上面描写的那样以德服人,而是充满血腥。
大禹征三苗的战争相当惨烈,延续时间很长。三苗作为东夷蚩尤族人的嫡系后代,总被华夏族人视为“亡我之心不死”的异类——总想给死去的蚩尤翻本儿。于是屠杀三苗就成了黄帝及尧舜禹时代各位帝王的主要事业。尧帝也曾派舜征讨过他们,到了大禹之时,三苗已被压击出了中原,流落到湖北省的荒蛮之地,再没退路可走,遂掀起了保家卫种的殊死抗击。战斗打得相当血腥,死尸盈满原野。天空下起了血雨,大地阴风四合。大禹军队的石制兵器并不十分锐利,石器时代的伤者要遭受极大的痛苦,被砍击十数下,直到血水流光才会满意地死去,实在难熬。战场上到处人肉狼藉模糊。
最终,据墨子说,大禹用一簇乱箭射死了三苗首领,三苗之师溃败,宗庙被烧夷,男女老幼被倒捆着双手驱赶着离开家乡。他们想小便的时候就提出说要解手,这也是“解手”一词的来历。侥幸逃脱的三苗族人也郁郁不得善终,在湖北地区东躲西藏不能恢复元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的楚国人又与三苗发生冲突,在楚人打击下,三苗最后退至我国大西南,与现今的苗族有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很多苗人至今头饰上还有着牛角形,是对祖先蚩尤战士“身披牛皮,头顶牛角”的纪念吧,并且苗族还保存着关于蚩尤的大量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