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书·尧典
(2011-08-26 22:29:03)
标签:
虞书·尧典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虞夏书
虞是舜帝的国名,夏是禹帝的国名。古文《尚书》本题为“虞书”,孔颖达《尚书正义》引马融、郑玄、王肃传注本及刘向《别录》,都题为“虞夏书”,伏生《尚书大传》也在“唐传”、“虞传”、“夏传”之前,各题“虞夏传”三字。现在按照马融、郑玄传注本,题为“虞夏书”。
尧典
【题解】尧,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氏族首领,名叫放勋,属陶唐氏,所以又称唐尧。“典”,《说文》解释为“大册”,是“五帝之书”。本篇是后代史官追叙尧的事迹的史书,成书年代不可考,大约在周初秦汉之间。《尧典》记叙的禅让帝位、公开议定百官以及用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等,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和古代的思想、习惯提供了值得注意的资料。
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了下一篇《舜典》,今依古文《尚书》分为两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①,光宅天下②。将逊于位⑧,让于虞舜,作《尧典》。
【注释】
①〔聪明〕《孔疏》:“听远为聪,见微为明。“以耳目之闻见,喻圣人之智慧,兼知天下之事。”〔文〕郑玄、马融都认为“经纬天地谓之文、这里是治理天下的意思。〔思〕郑玄说:“虑事通敏谓之思。”意思是果断,有计谋。
②〔宅〕《尚书正读》:“宅,宅而有之也。”拥有、充满的意思。
③〔逊〕《孔传》:“逊,遁也。”退避的意思。
【译文】从前唐尧称帝的时候,聪明智慧,治理天下有计谋,他的光辉充满天下。后来,他打算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史官根据这些情况写作了《尧典》。
(以上是序。)
【题外话】
舜,他是东夷人,而尧将华夏共主之位,禅让于敌对的东夷人,这就耐人寻味了。很有可能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去分化、拉拢一部分亲华夏的东夷人。也有可能舜夺尧之位。大家接着往下看,就会找到答案。
曰若稽古①,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②,允恭克让③,光被四表④,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⑥,以亲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⑧。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⑨,黎民于变时雍⑩。
【注释】
①〔曰若〕又写作“越若”、“粤若”,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稽〕考察。
②〔钦〕郑玄说:“敬事节用谓之钦。”意思是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明〕明察。〔安安〕温和,宽容。“安安”通“晏晏”,《尔雅•释训》:“晏晏,温和也。”
③〔允〕的确。《说文》:“允,信也。”〔恭〕恭谨。郑玄说:“不懈于位曰恭。”〔克〕能够。〔让〕让贤。郑玄说:“推贤尚善曰让。”
④〔被〕覆盖。〔四表〕四方以外的地方。
⑤〔格〕到达。《孔传》:“格,至也。”
⑥〔俊〕才智超过一般人。《说文》:“俊,才千人也。”
⑦〔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般采用前说。
⑧〔平〕分辨。《史记•五帝本一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注:“辨,别也。”〔章〕彰明。〔百姓〕即百生。《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
⑨〔万邦〕众氏族。
⑩〔黎〕众。〔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时〕善。〔雍〕和睦。
【译文】
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确实对人恭敬,能够让贤,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至于上下。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天下众人从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以上是第一段,颂扬尧的功德。)
【题外话】
乃命羲和①,钦若昊天②,历象日月星辰⑧,敬授人时④。分命羲仲,宅嵎夷⑤,曰旸谷⑥,寅宾出日⑦,平秩东作⑧。日中⑨,星鸟⑩,以殷仲春⑾。厥民析⑿,鸟兽孳尾⒀。申命羲叔。宅南交⒁。平秩南讹⒂,敬致⒃。日永⒄,星火⒅,以正仲夏。厥民因⒆,鸟兽希革⒇。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鸟兽毛毨(26)。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27)。平在朔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鸟兽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闰月定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①〔羲和〕羲氏、和氏,相传都是重黎的后代,世掌天地四时之官。马融说:“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时。”
②〔若〕顺从,遵循。〔昊(hao浩)〕广大。
③〔历〕《尔雅•释诂》:“历,数也。”推算的意思。〔象〕《楚辞》王逸注:“象,法也。”这里是取法的意思。
④〔人时〕《史记》、《汉书》、《大传》及郑玄注都作“民时”,唐天宝三年卫包为避唐太宗讳改为“人时”。
⑤〔宅〕居住。《尔雅。释言》:“宅,居也。”〔嵎(yu鱼)夷〕地名,在东海滨。
⑥〔旸(yang阳)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说文》。“旸,日出也。”一作汤谷。《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
⑦〔寅〕恭敬。《孔琉》:”寅,敬。”〔宾〕《史记•五帝本纪》作“道”, 通“导”。《孔疏》:“宾者,主行导引,故宾为导也。
⑧〔平秩〕辨别测定。《尚书核诂》:“秩,察也。《释训》:‘秩秩,清也。’《释言》:‘察,清也。’是秩察谊同。” 〔作〕《广雅,释诂》:“作,始也。”
⑨〔日中〕昼夜长短相等,指春分这一天。
⑩〔星鸟〕星名。南方朱雀七宿在天呈鸟形,因此称星鸟。
⑾〔殷〕正,定准。〔仲〕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中间的那一个月称仲。
⑿〔厥〕其。〔析〕分开。
⒀〔孳尾〕生育繁衍。《孔传》:“乳化日孳,交接曰尾。”
⒁〔交〕古代的地名,指交趾。《墨子•节用篇》、《韩非子•十过篇》都有“尧治天下,南抚交趾。”
⒂〔讹〕运动,运行。《诗•小雅•无羊》:“或寝或讹。”《毛传》:“讹,动也。”
⒃〔致〕到来。《说文》:“致,送诣也。”致兼有迎送两个相反的意义。《汉书•五帝纪》:“存间致赐。”颜师古注.“致,送至也。”
⒄〔永〕长。夏至这一天白昼最节旸恤
⒅〔星火〕火星名。东方青龙七宿之一,夏至这一天的黄昏出现在南方。
⒆〔因〕《尚书集注音疏》:“因,就也。就之言就高也。《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意思是就高地而居。
⒇〔希革〕希,通“稀”。革,通“革羽”。《玉篇》:“革羽,羽也。”希革就是羽毛稀疏。郑玄说:“夏时鸟兽毛疏皮见。
(21)〔寅〕恭敬。〔饯〕饯行,送行。〔纳日〕入日,落日。
(22)〔西成〕太阳西落的时刻。《尚书易解》:“成,终也。”(23)〔宵中〕昼夜长短相等,指秋分这一天。;
(24)〔星虚〕星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这里指回到平地居住。
(26)〔毨(xian显)〕《玉篇》:“毨,毛更生也。”
(27)〔幽都〕即幽州。都与州古音相近。
(28)〔在〕《尔雅•释诂》:“在,察也。”〔朔〕北方。〔易〕改易。这里指运行。
(29)〔日短〕白昼时间短。
(30)〔星昴(mao卯)〕昴,星名,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卜。
(31)〔隩(yu玉)通“奥”。《尔雅•释宫》音义引《尚书》、《说文》:“奥,室也。”《后汉书•梁冀传》注:“奥,深室也。”
(32)〔氄(rong冗)〕柔软细毛。
(33)〔期(ji基)〕一周年。〔有〕通“又”。
(34)〔以闰月定四时〕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需时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夫,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数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须安排闰月补足,否则四时错乱。
(35)〔允〕《经义述闻》:“允,犹用也。” 〔厘〕治。〔百工〕百官。
(36)〔庶〕众。〔熙〕《尔雅·释诂》:“熙,兴也。”
【译文】
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严肃谨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头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这一天定为冬至。
这时,人们居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来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就都兴起了。
(以上是第二段,介绍尧制定历法节令的情况)
【题外话】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①?”
放齐曰②:“胤子朱启明③。“
帝曰:“吁!嚚讼可乎④?”
帝曰:“畴咨若予采⑤?
欢兜曰⑥:“都⑦!共工方鸠僝功⑧。”
帝曰:“吁!静言庸违⑨,象恭滔天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⑾,荡荡怀山襄陵⑿,浩浩滔天⒀。下民其咨,有能俾乂⒁?”
佥曰:“於!鲧哉⒂。”
帝曰:“吁!咈哉⒃,方命圮族⒄。”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⒅。”
帝曰,“往,钦哉⒆!”九载,绩用弗成。
【注释】
①〔畴〕《尔雍•释诂》:“谁也。”〔咨〕句中语气助词。〔若〕顺。〔登庸〕升用。马融说:“羲和为卿官,尧之末年皆以老死,庶绩多阙,故求贤顺四时之职,欲用以代羲和。”
②〔放齐〕火名,尧帝的臣。
③〔胤(yin印)〕后嗣。〔朱〕尧帝的儿子丹朱,〔启明〕开明,明白政事。
④〔嚚(yin寅)〕口不道忠信之官为嚚。〔讼〕《说文》:“争也。”
⑤〔若〕善。〔采〕事。《书•皋陶谟》:“载采采”,《史记•夏本纪》作“始事事”,“采”与“事”通。
⑥〔欢兜〕尧帝的臣,四凶之一。
⑦〔都〕语气词,表赞美语气。
⑧〔共工〕。尧帝的臣,四凶之一。〔方〕通“旁”,普遍的意思。〔鸠〕通“纠”,聚集的意思。〔僝(zhuan撰)〕马融说:“具也。”
⑨〔静〕又写作“靖”。静言就是巧言。《汉书•翟义传》“静言令色”即《论语•学而》的“巧言令色”。
⑩〔象恭〕外表好象恭敬。〔滔〕通“慆”,怠慢的意思。《诗•••大雅•荡》:“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毛传》:“滔,慢也。”
⑾〔汤扬(shang商)〕水流动的样子。〔割〕通“害”《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马融“割”作“害”。
⑿〔荡荡〕广大的样子。〔怀〕包围。〔襄〕上。
⒀〔浩浩〕水势远大的样子。〔滔天〕高浪接天,极力形容波浪的高大。
⒁〔俾〕使。〔乂(yi义)〕治理。
⒂〔鲧(gun滚)〕人名,尧帝的大臣,夏禹的父亲。
⒃〔咈(fu伏)〕违背的意思。
⒄〔方命〕郑玄说:“方,放。谓放弃教命。”〔圮(pi痞)〕毁坏。《尔雅•释诂》:“圮,毁也。”〔族〕族类。
⒅〔试可乃已〕《尚书集注音疏》:“试、已皆用也。言用之可乃用尔。”
⒆〔钦〕敬。
尧帝说:“啊!谁能顺应天时被提升任用呢?”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诂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谁善于处理政务呢?”
欢兜说:“嗯!共工在广泛聚集人力方面已具有成效啊!”
尧帝说:“哼!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谦,其实对老天也轻慢不敬。”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到处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上了高冈,浩浩荡荡,浊浪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
人们都说:““啊!鲧吧。”
尧帝说:“哼!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诸侯之长说:“不是这样吧!试试,不行就算了。”
尧帝说:“去吧,鲧!可要谨慎啊!”过了九年,鲧没有取得成效。
(以飞上是第三段,、记叙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的情况)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①〔庸命〕用命,用天命。
②〔巽(xun迅)〕履行。《史记•五帝本纪》作“践”,履也。
③〔否(pi痞)〕鄙陋。《史记•五帝本纪》作“鄙”。〔添(tian舔)〕辱,不配的意思。
④〔明明〕明察贤明的人。前一个“明”,动词。后一个“明”,指贤明的人。〔扬〕推举。〔侧陋〕隐匿,指地位卑微的人。
⑤〔师〕众,大家。〔锡〕赐。这里指赐言,意思是提出意见。
⑧〔鳏(guan官)〕方孝岳《尚书今语》根据《尔雅•释诂》:“鳏,病也。”称舜为“鳏”,意思是疾苦的人。
⑨〔俞〕表示肯定意义的应对副词。《史记•五帝本纪》作“然”。
⑧〔瞽(gu鼓)〕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
⑨〔烝烝〕厚美。《诗•鲁颂•伴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毛传》:“烝烝,厚也。”《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烝哉。”《韩诗》:“烝,美也。”
⑩〔格〕至。〔奸〕:邪恶。
⑾〔女〕把女儿嫁给别人。〔时〕通“是”,代词。这里指舜。
⑿〔厥〕其。〔刑〕法则。《诗•大雍•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毛传》:“刑,法也。”〔二女〕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⒀〔厘〕饬,命令。〔妫(gui归)〕水名。〔汭(rui瑞)〕河流弯曲的地方。
⒁〔嫔〕妇,这里是嫁人为妇。
【译文】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取代我的帝位?”
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取代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中的贤良,也可以推举地位卑微的贤良嘛。”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平民百姓,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派,后母说话不忠诚,弟弟像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
尧帝说:“让我试试吧!我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我两个女儿部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的转弯处,嫁给虞舜。
尧帝说:“严肃谨慎地处理政务吧!”
(以上是第四段,记叙议定和考察帝位继承人的情况。)
【题外话】
【题外话】
尧这个时期大概在公元4000年前,这个误差比较大,仅做参考,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社会初期。五帝,这里的帝还不是皇帝的意思,此时尚未形成国家。
尧他只是一个大部落的首领,他所领导的部落实力强于周边其他部落,被其他部落推为“共主”。
为什么这些部落会联合一起来呢?为什么会产生“共主”这一职位呢?
这个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外患,导致诸部落联合,联合后总得有人领导这一联盟吧,所以产生了共主这一个职位。
这个外患,主要是来自东夷族还有一些其他古民族,总之不平静。东夷,这个民族已经融入华夏,因此大家对这个古民族比较陌生了。在中原地区的部落,叫华夏。(你我的DNA中,都含有东夷族优秀的基因哦。)
部落联合,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提到黄帝,大家就会想到蚩尤。蚩尤他就是东夷的首领,也是东夷各部落的共主,与黄帝领导的华夏诸部落争夺中原地区,最后兵败身亡。东夷族虽败,但没有因此消失,依旧威胁着华夏各部落。在这种情况下,华夏部落只能保持联合,不能散伙,不然就会被东夷击败。所以,共主这一个职位就一直保留下来,直到夏朝建立,才被“王”这个职位所取代。(说到这,又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夏这个朝代。这个问题,我在下面的章节中再加以解释。)
东夷自黄帝到商朝,一直是华夏最大敌对民族,也是非常强大。出过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蚩尤、共工、后羿等人。历史上的共工可不是十二祖巫之一的水神,套用现在的话,他是一位水利专家。
这里主要说一下后羿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两位后羿,此处指的是最早的那位,也就是射日的那位。他是与尧同一时代的人物,和神话中一样他善射箭,不过对于东夷族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位英雄,相反是一个叛徒。当然,后羿对我们华夏民族来说,他是英雄。
不知道什么原因,后羿接受尧的资助,成为了华夏一方,偷偷潜回东夷地区(今山东),先后射杀凿齿一族、九婴族、大风族、修蛇、封豨、猰貐、十日部落首领,成功的阻止了东夷一族联合。这件事被后人改为后羿射日,并把夏朝的嫦娥嫁给了尧时的后羿。
关于尧的事迹,大家知道的很多,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