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桓公卷第三
(2011-08-02 13:58:02)
标签:
桓公卷第三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桓公卷第三(起元年尽七年)
桓公元年
(公元前年七百一十一年)
经
【译文】
桓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桓公即位。
传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译文】
桓公没有得到周天子命封,为什么还记王呢?是为了慎重记载新君的开始。为什么说没有王?桓公是弟弟杀了哥哥,臣杀君,天子不能平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消除无视天子的行为,于是就到了弑兄弑君的地步。元年记王,用以管治桓公。先君意外不幸而死,继承这样的君位不能说即位,这是合礼的。为什么呢?先君不是寿终正寝,儿子或弟弟不忍心即位。如果继承这样的君位说即位,那么这新君就是参与了弑君阴谋。为什么呢?君不是寿终正寝,自己改变了即位之礼道,这就表明对先君没有恩义。
经
【译文】
三月,桓公在垂地和郑伯会盟。郑伯用璧玉借许地。
传 会者,外为主焉尔。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见鲁之不朝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译文】
用会字,表示会盟是外国主动要求的。借东西不说用什么,说用什么就不是借。不是借却说借,是避讳说交换土地。按礼,天子在上,诸侯不能拿土地互相给予交换。没了田也就没了许地,这是可想而知的。不提许地,表明不赞同借许地。许地,是鲁国朝周必经住宿的地方。邴地是郑国从天子那受命祭祀泰山的地方。由两国互相交换,可见鲁国不朝周了,郑国也不祭泰山了。
经
【译文】
夏季,四月丁未日,桓公和郑伯在越地会盟。
传 及者,内为志焉尔。越,盟地之名也。
【译文】
用及字,表明结盟是鲁国的意愿。越是会盟地点的名字。
经
【译文】
秋季发大水。
传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译文】
高处低处都有水灾叫大水。
经
传 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
【译文】
没有事,为什么还记载,不能漏掉一个季节。春秋经是编年体的史书,每年四季全记而后才成其为一年。
桓公二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年)
经
【译文】
二年,春,周历正月,宋国的华父督杀死君王与夷和大夫孔父。
传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以是知君之累之也。孔氏父字,谥也。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
【译文】
桓公没得到周王命封,那还为什么提王呢。是为了给宋君正名。孔父先死,为什么记“及孔父”?记载的顺序是由尊到卑,这是春秋经的义例。孔父为什么先被杀死?华父督弑君,又怕争不到君位,于是就先杀掉孔父?孔父是他的障碍。怎么知道先杀孔父?儿子已死,父亲不忍心称他的名;臣已死,君不忍心称他的名。(称孔父)以此知道孔父先死,宋君跟著也死了。“孔”是氏,“父”是字,也是谥号。有的说,不称呼孔父的名,大概是为避祖讳,孔子的祖先在宋国。
经
【译文】
滕子来朝见鲁君。
经
【译文】
三月,桓公在稷地跟齐侯、陈侯和郑伯会盟。致使宋国发生叛乱。
传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也。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译文】
用以字,表示是桓公的意愿。桓公的意愿就是成就这场祸乱。这里用了“成”字,应该加给他破坏之类的词。对于桓公干的坏事。君子已经讥讽无遗了。
经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戊申日,安放在太庙。
传 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郜鼎者,郜之所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译文】
桓公在国内杀了自己的君王,在外成就了宋国的祸乱,接受了贿赂返回国,用以奉事自己的先祖,这都不合于礼。他的做法周公是不会接受的。郜鼎是郜国铸的。说宋国,是因为从宋国取来。根据郜鼎这件事就知道桓公成宋乱是为了索取鼎。孔子说:“名随从主人,物随从中原国的叫法”,所以叫郜大鼎。
经
【译文】
秋季七月,杞国国君来朝见鲁桓公。
传 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己即是事而朝之。恶之,故谨而月之也。
【译文】
诸侯朝见需记载季节,这里为什么记月份呢?桓公在国内杀君王,在国外成就祸乱,又替齐侯、陈侯和郑伯索求财物,一连多少天向宋索求。杞侯就郜鼎这件事来朝见桓公。对他的此举憎恨,所以慎重地记下月份。
经
【译文】
蔡侯和郑伯在邓地会盟。
经
【译文】
九月攻入杞国。
传 我入之也。
【译文】
鲁攻入杞国。
经
【译文】
桓公和戎人在唐地会盟。
经
【译文】
冬天,桓公从唐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 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译文】
桓公多次会盟没记“至”,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他远会戎人。
桓公三年
(公元前七百零九年)
经
【译文】
三年,春,正月,桓公和齐侯在嬴地会见。
经
【译文】
夏天,齐侯和卫侯在蒲地相见。
传 胥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译文】
胥是相的意思,互相真诚地发表意见,让对方理解,谨慎地说完就退下,因为这样做接近古代的做法。这样做,肯定一人在先(一人在后),为什么说互相呢?不让齐侯高于卫侯。
经
【译文】
六月,桓公在郕地会见杞侯。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壬辰日,初一,出现日全蚀。
传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译文】
记壬辰日又记初一,因为日蚀正出现在初一。既是尽义,有承接的意思。
经
【译文】
公子翚到齐国去迎亲。
传 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译文】
迎亲,应该君王亲自迎。派大夫去,不对。
经
【译文】
九月,齐侯送女到讙地。
传 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诸母般申之曰:“谨慎从尔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礼也。
【译文】
送女,父亲不能下堂,母亲不能送出庙门,诸母和兄弟姊妹不能送出阙门。父亲告诫女儿说:“要谨慎遵从你公爹的话”。母亲告诫女儿说:“要谨慎遵从婆母的话”。诸母七嘴八传舌地重复说:“要谨慎地遵从你父母的话”。送女越过国境,不合于礼。
经
传 无讥乎?曰为礼也。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
【译文】
没有人进谏吗?他是为履行礼仪,因为齐侯来了。桓公又迎亲,又会见齐侯是可以的。
经
【译文】
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
传 其不言翚之以来何也?公亲受之于齐侯也。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译文】
为什么不说公子翚迎来。因为桓公亲自从齐侯那接受过来。子贡说:“国君亲自迎亲,不太过分吗?”孔子说:“合二姓成婚好,以至延续到万代,怎么说过分呢?”
经
【译文】
冬天,齐侯派他弟弟来鲁访问。
经
【译文】
年成好。
传 五谷皆熟为有年。
【译文】
五谷都丰收叫有年。
桓公四年
公元前七百零八年
经
【译文】
四年,春,正月,桓公到郎地狩猎。
传 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译文】
一年四季打猎,大多猎物用以宗庙祭祀。春猎叫田,夏猎叫苗,秋猎叫搜,冬猎叫狩。四季的猎物有三种用处,根据猎物获得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一是用来祭祀,二是用来招待宾客,三是平常食用。
经
【译文】
夏天,天子派宰官渠伯纠来鲁访问。
桓公五年,公元前七百零七年。
经
【译文】
桓公五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己丑日,陈桓公鲍去世。
传 鲍卒何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
【译文】
为什么用两个日子记陈侯的死?春秋经记事的原则,事件确实就记下确实的,有疑问就记下疑问。陈侯在甲戌日出走,己丑日得到尸体,不知死的日期,所以记载两个日子,以便包容不漏。
经
【译文】
夏天,齐侯和郑伯到纪国去。
经
【译文】
天子派任叔的儿子来鲁国访问。
传 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辞也。
【译文】
记“任叔之子”这是记载父亲而使派儿子,轻视君臣关系而强调父子关系,不对。(任叔之子)这是父亲还在,儿子代他干事的意思。
经
【译文】
安葬陈桓公。
经
【译文】
在祝丘筑城墙。
经
【译文】
秋季,蔡国)、卫国、陈国随从天子攻打郑国。
传 举从者之辞也。其举从者之辞何也?为天王讳伐郑也。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为天子病矣。
【译文】
经文把随从的国家举在前,为什么把随从者举在前呢?是为了避讳提天子伐郑,郑是周的同姓诸侯,在冀州一带,此时不服管,成为天子一害了。
经
【译文】
举行大规模求雨的祭祀。
经
【译文】
闹蝗虫灾。
传 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译文】
这是虫灾,严重就记载月份,不严重就记载季节。
经
【译文】
冬天,州国国君到曹国。
传 外相如不书,此其书何也。过我也。
【译文】
外国相互往来不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路过鲁国。
经
【译文】
六年,春,正月,(州公)来鲁国。
传 实来者,是来也。何谓是来?谓州公也。其谓之是来何也?以其画我,故简言之也。诸侯不以过相朝也。
【译文】
实来就是是来。什么叫是来?指州公来。为什么记载为“是来”?因为州公图谋鲁国。所以用“是”简称他。诸侯之间不能因为路过才朝见。
经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在郕地会见纪侯。
经
【译文】
秋天八月壬午日,举行大阅兵。
传 大阅者何?阅兵车也。修教明谕,国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为崇武,故谨而日之,盖以观妇人也。
【译文】
什么叫大阅?就是检阅车队、战车。修治教化,让百姓知礼,这是治国的办法。太平时修治兵事,是不对的。阅兵那天表示崇尚武功,所以要慎重地记下日子。大概让妇女观看。
经
【译文】
蔡国杀死陈国国君陈佗。
传 陈佗者,陈君也。其曰陈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称之也。其匹夫行奈何?陈侯喜猎,淫猎于蔡,与蔡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何以知其是陈君也?两下相杀,不道。其不地于蔡也。
【译文】
陈佗是陈国国君。为什么称陈佗呢?因为他有平民行为,所以用平民的称呼。他平民的行为是什么样?陈侯喜欢打猎,在蔡国纵情射猎,和蔡国争夺猎物,蔡人不知他是陈国君王,就杀了他。怎么知道他是陈国君王?(因为)两个大夫相杀。不予记载。蔡国不是他应死的地方。
经
【译文】
九月,丁卯日,儿子同降生。
传 疑,故志之。时曰同乎人也。
【译文】
怀疑是桓公的儿子,所以记下这件事。当时人们说(孩子)长得像别人。
经
【译文】
冬天,纪侯来朝见鲁君。
桓公七年
(公元前七百零五年)
经
【译文】
七年,春天,二月己亥日,火烧咸丘。
传 其不言邾咸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译文】
为什么不说是邾国的咸丘?恨它用火攻法。
经
【译文】
夏天,谷国国君来朝见,邓国国君来朝见。
传 其名何也?失国也。失国则其以朝言之何也?尝以诸侯与之接矣。虽失国,弗损吾异日也。
【译文】
为什么称名?因为他们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为什么还说来朝见呢?因为曾经以诸侯名义跟他们交往过,即使他们失去了国家,也不能损害往日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