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梁传》翻译 —— 桓公卷第四

(2011-08-02 13:57:00)
标签:

桓公卷第四

文化

分类: 【百万书库】

桓公卷第四(起八年尽十八年)

桓公八年

公元前七百零四年

经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译文】

桓公八年春天,正月己卯日举行冬祭。

传  烝,冬事也。春兴之,志不时也。

【译文】

烝是冬天的事,春天举行,记载它是因为违背了时令。

经  天王使家父来聘。

【译文】

天子派家父来鲁国访问。

经  夏,五月,丁丑,烝。

【译文】

夏天五月丁丑日,举行冬祭。

传  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也,志不敬也。

【译文】

烝是冬季的事。春夏两季举行,是滥用祭祀,记载这轻慢不敬的祭祀。

经  秋,伐邾。

【译文】

秋天,攻伐邾国。

经  冬,十月,雨雪。

【译文】

冬天,十月,下雪。

经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译文】

祭公来鲁国。又到纪国迎接王后。

传 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故弗与使也。遂,继事之辞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无外,王命之则成矣。

【译文】

为什么不称使臣?他做的不对,他拿宗庙继主之类的事,前来和我们鲁国商量,所以不称他使臣。遂是连接词,记“遂迎王后“,所以省略“使”字。有的说,对天子来说,没内外之分,天子一命令就成了。

桓公九年

(公元前七百零三年)

经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译文】

九年,春天,纪国的季姜出嫁到王都。

传 为之中者,归之也。

【译文】

鲁为天子主婚,纪女出嫁。

经  夏,四月。

【译文】

夏季,四月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译文】

冬季,曹桓公派太子射姑朝见鲁桓公。

传 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曹伯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为失正矣。内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则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

【译文】

朝见不能说使派,说使派是不对的。派太子违背诸侯之礼来朝见鲁君,这是曹伯失礼了。诸侯相见叫朝。用招待父亲的礼节招待儿子,鲁国就失礼了。鲁国失礼,曹伯失礼,世子可以停止朝见,这就是命令。尸子云:“停止朝见。多方面合于礼”。

桓公十年

(公元前七百零二年)

经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译文】

桓公十年,春季,周历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

传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终生之卒也。

【译文】

鲁桓公没有得到周王命封,这里为什么提周王呢?是为在曹伯死时正治他的罪。

经  夏,五月,葬曹桓公

【译文】

夏季,五月,安葬曹桓公。

经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

【译文】

秋天,桓公要在桃丘会见卫侯,没能会见。

传 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

【译文】

弗遇,表示心意不合。弗是内动词。

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译文】

冬季,十二月丙午日,齐侯、卫侯、郑伯领兵到郎地跟鲁国作战。

传 来战者,前定之战也。内不言战,言战则败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者,为内讳也。

【译文】

记“来战”表示先前已定下作战的地点。对鲁国不说战,说战就是鲁败了。不提桓公,是因为鲁国败了。不说及,也是避讳说鲁国失败。

桓公十有一年

(公元前七百零一年)

经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译文】

十一年春季,正月,齐国。卫国和郑国在恶曹会盟。

经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译文】

夏季,五月,癸未日,郑庄公去世。

经  秋,七月,葬郑庄公。

【译文】

秋,七月,安葬郑庄公。

经  九月,宋人执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

【译文】

九月,宋国逮住祭仲,公子突回到郑国,郑太子忽跑到卫国。

传 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贬之也,曰突,贱之也,曰归,易辞也,祭仲易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郑忽者,世子忽也,其名,失国也。

【译文】

宋人是指宋国国君,为什么称他宋人,是为贬抑他,公子突回到郑国,叫他突,是轻视他,说回国,表示很容易的意思,是大夫祭仲让这件事轻而易举,决定权在祭仲,为君

难而死。是臣子应该做的。如今立了坏人而废除了应立的人。坏在祭仲。郑忽跑到卫国。郑忽是太子忽。称他名。因为他失去了国家。

经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

【译文】

鲁国的柔跟宋公陈侯,蔡叔在折地会盟。

传 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译文】

柔是什么人?是鲁国没任命加封的大夫。

经  公会宋公于夫钟。

【译文】

桓公和宋公在夫钟会见。

经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译文】

冬天,十二月,桓公和宋公在阚地会见。

桓公十二年

(公元前七百年)

经  十有二年,春,正月。

【译文】

十二年,春,正月。

经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曲池。

【译文】

夏季,六月壬寅日,桓公和纪侯、莒子在曲池会盟。

经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人、燕人、盟于榖丘。

【译文】

秋季,七月丁亥日,桓公会见宋公、燕人,在榖丘结盟。

经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译文】

八月壬辰日,陈厉公去世。

经  公会宋公于虚。

【译文】

桓公和宋公在虚地会见。

经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译文】

冬季,十一月,桓公和宋公在龟地会见。

经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译文】

十一月丙戌日,桓公和郑伯在武父会盟。

经  丙戌,卫侯晋卒。

【译文】

十一月丙戌日,卫宣公去世。

经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译文】

十二月,鲁国军队和郑国军队攻打宋国,丁未日,在宋作战。

传 非所与伐战也。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于伐与战,败也。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

【译文】

不该和郑国一起出战。不提跟郑国一起战于宋,是耻于两国联而不和。在这次伐宋之战中,鲁国败了。忌讳说鲁国失败,就记下可以说得出的“战于宋”。

桓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九年

经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译文】

十三年,春天,周历二月,桓公会盟纪侯、郑伯,己巳日,跟齐侯、宋公、卫侯、燕人作战。齐、宋、卫、燕四国大败。

传 其言及者,由内及之也。其曰战者,由外言之也。战称人,败称师,重众也。其不地,于纪也。

【译文】

用及字,是说鲁国跟某国怎么样。用战字,是强调匹敌的对方。提作战称卫人、燕人,提失败称卫师、燕师,这是反覆称呼民众。不记作战地点,是因为在鲁国自己境内。

经  三月,葬卫宣公。

【译文】

三月,安葬卫宣公。

经  夏,大水。

【译文】

夏季发大水。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十月。

【译文】

冬季,十月。

桓公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八年

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译文】

十四年,春,正月,桓公在曹国跟郑伯会见。

经  无冰。

传 无冰,时燠也。

【译文】

没有冰,是因为季节变暖了。

经  夏,五,郑伯使其弟御来盟。

【译文】

夏季,五月,郑伯派他的弟弟来和鲁国结盟。

传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我举其贵者也。来盟,前定也。不日,前定之盟不日。孔子曰:“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隐桓。隐桓之日远矣,夏五传疑也。

【译文】

诸侯地位尊贵,他的弟兄不能和他以弟兄相称。这里称“其弟”,因为他来我们鲁国,所以要称举显得高贵的。记“来盟”表示是先前约定好的。不记日期,因为先前约定好的结盟不记日子。孔子说:“听远处的声音,能听激扬的,听不到舒缓的。看远处的人,能看到大体形貌,看不到面色姿容”。站在定公、哀公时代,指望隐公、桓公时的事。隐公、桓公时代离得遥远,对夏五月的传闻有疑虑。

经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

【译文】

秋天,八月壬申日,粮仓着火。

传 御禀之灾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为唯未易灾之余。

【译文】

祭祀谷物的粮仓着火不予记载,这里为什么记呢?因为仍用了没被火烧的剩余谷物祭祀。

经  乙亥,尝。

【译文】

乙亥日,举行秋季的祭祀。

传 而尝,可也,志不敬也。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何用见其未易灾之余而尝也?曰甸粟,而内之三宫。三宫米,而藏之御廪,夫尝必有兼甸之事焉。

【译文】

记载尝祭是可以的。记下(用火灾剩余的谷物祭祀)对神的不恭敬。天子亲自种田,来供用祭祀的谷物。王后亲自养蚕,供用祭祀穿的衣服。国中不是没有良农巧女,因为用别人尽心尽意做的来事奉神祖,不如亲自动手做的好。怎么见得是用火灾剩余的谷物举行秋祭呢?甸师收缴的谷物,要交到三宫。三宫舂成米,收藏到御廪。尝祭用的一定要有三宫夫人舂米这道工序。(没有,就说明用的是余谷。)

经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译文】

冬季,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去世。

经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译文】

宋国率领齐国、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攻打郑国。

传 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不正也。

【译文】

率领,是不该率领的意思。民是君的根本,领人打仗去死是不对的。

桓公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七年)

经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译文】

十五年,春季二月,天子派家父来鲁国要车。

传 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求车,非礼也,求金甚矣。

【译文】

古时诸侯按时向天子纳贡,拿自己国所特有的。所以有辞让之礼,没有索要征求之行。向诸侯要车,不合于礼,索要钱财就更不对了。

经  三月,乙未,天王崩。

【译文】

三月,乙未日,周桓王驾崩。

经  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译文】

四月,己巳日,安葬齐僖公。

经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译文】

五月,郑厉公逃亡到蔡国。

传 讥夺正也。郑世子忽归于郑。反正也。

【译文】

讥刺(公子突)夺了君位。郑国太子忽回到郑国。他回国是对的。

经  许叔入于许。

【译文】

许叔进入许国。

传 许叔,许之贵者也,莫宜乎许叔。其曰入何也?其归之道,非所以归也。

【译文】

许叔是许国有地位的人,没有谁比许叔再适合(当国君)的了。为什么说进入许国?因为许叔回国的方式,不是正当的回国方式。

经  公会齐侯于蒿。

【译文】

桓公在蒿地会见齐侯。

经  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译文】

邾君、牟君和葛君来朝见鲁桓公。

经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译文】

秋季,九月,郑厉公进入栎城。

经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袳,伐郑。

【译文】

冬季,十一月,桓公在袳地会见宋公、卫侯和陈侯,(一起)讨伐郑国。

传 地而后伐,疑也,非其疑也。

【译文】

先记会见地点后记讨伐,是因为他们对伐郑有疑虑,同时也表示责怪他们的游疑态度。

桓公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译文】

十六年,春,正月,桓公在曹国会见宋公、蔡侯和卫侯。

经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会合宋公、卫侯、陈侯和蔡侯,讨伐郑厉公。

经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译文】

秋季,七月,桓公伐郑後回国,告祭祖庙。

传 桓无会,其致何也?危之也。

【译文】

桓公实际没参加会师,为什么记“致”呢?因为他这次出行危险。

经  冬,城向。

【译文】

冬季,在向地筑城墙。

经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译文】

十一月,卫侯朔逃出跑到齐国。

传 朔之名,恶也。天子召而不往也。

【译文】

称朔的名,是表示憎恨他。天子召见,他不去。

桓公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五年

经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译文】

十七年,春,正月丙辰日,桓公在黄地与齐侯、纪侯会盟。

经  二月,丙午,公及邾仪父盟于趡。

【译文】

二月丙午日,桓公和邾君在趡地结盟。

经  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郎。

【译文】

夏,五月丙午日,(鲁国)跟齐军在郎地作战。

传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者,为内讳也。

【译文】

对鲁国避讳说失败,只记下可以说得出的话。不记领兵的人,因为我们鲁国失败了,“及”前省略了主语,是为鲁国避讳。

经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译文】

六月丁丑日,蔡侯去世。

经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译文】

秋季八月,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

传 蔡季,蔡之贵者也。自陈,陈有奉焉尔。

【译文】

蔡季,是蔡国有地位的人。“自陈”表示陈国帮助他回国。

经  癸巳,葬蔡桓侯。

【译文】

癸巳日,安葬蔡桓侯。

经  及宋人、卫人伐邾。

【译文】

(鲁国)跟宋国、卫国一起攻伐邾国。

经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译文】

冬季,十月初一,出现日蚀。

传 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

【译文】

记朔不记日子,因为日全蚀都在朔日。

桓公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九十四年

经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译文】

十八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在泺地会见齐侯,桓公和姜氏到齐国。

传 泺之会,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称数也。

【译文】

泺地的会见,为什么不提夫人?因为她骄纵,没算上她。

经  夏,四月,丙子,公死于齐。

【译文】

夏季,四月,丙子日,鲁桓公死在齐国。

传 其地,于外也。薨称公,举上也。

【译文】

记载地点,因为死在外国。死了称公,强调他在高位。

经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译文】

丁酉日,桓公的灵柩由齐国送回鲁国。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译文】

冬季,十二月己丑日,安葬鲁君桓公。

传 葬我君,接上下也。君弑,贼不讨,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责逾国而讨于是也。桓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备,然后可以会矣。

【译文】

葬我君,这是通国上下的用语。君王被杀,没讨伐凶手,不能记安葬。这里为什么记载安葬呢?不求在这种情况下越过国界去讨伐齐国。“桓公”是安葬后定的谥号。谥号是用来成全美德的,在人死后加上。聪明人深谋远虑,正义的人做事果断,仁德的人能保住国家。具备了这三点,然后才可以外出会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