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隐公卷第二
(2011-08-02 13:59:31)
标签:
隐公卷第二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隐公卷第二(起四年尽十一年)
隐公四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九年)
经
【译文】
隐公四年,春天,周历二月,莒国攻伐杞国,占领牟娄城。
【译文】
春秋
经
经
【译文】
戊申日,卫国的祝吁杀了自己的国君卫桓公。
【译文】
大夫杀死国君,记载时名字前冠以国名,表示有篡国篡位之嫌,想杀了国君取而代之。
经
【译文】
夏天,隐公和宋公在清地非正式会见。
【译文】
经文用及字,表示这次会见是隐公的意愿。用遇字,表示会见的双方相投合。
经
【译文】
宋国、陈国、蔡国和卫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
经
【译文】
秋天,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合宋、陈、蔡、卫四国去讨伐郑国。
【译文】
翚是什么人,是公子翚。为什么不称他公子,是贬抑他。为什么贬抑他,他参与杀死隐公,所以贬抑他。
经
【译文】
九月,卫国在濮地杀死祝吁。
【译文】
经文中凡是记某人杀某,杀的就是有罪的人。记下杀的月份,是表示慎重。直提祝吁之名,是为丢掉当国之嫌。记载在濮地杀的,是讥刺卫国放跑了作乱的人。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卫国立公子晋为君。
【译文】
经文称卫人,是表示人众多的意思。用立字,表示不应当立的意思,称公子的名,是憎恶他。说卫人立他是什么意思,表示他得民心,得民心就是贤人,是贤人还说不该立为君。为什么?春秋时的礼义。立诸侯要推举嫡长子,不举贤人。
隐公五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八年)
经
【译文】
五年春,隐公到棠地观看渔人捕鱼,
【译文】
看平常的事叫视,仔细地看非寻常的事叫观,按礼,尊者不亲自做小事,卑者不能干大事,捕鱼是卑者干的事,国君去观看不合于礼。
经
【译文】
夏季四月,安葬卫桓公,
传 月葬,故也。
【译文】
记载安葬的月份,是有缘故的。
经
【译文】
秋天,卫国军队攻入郕国。
【译文】
经文用入字,表示强行攻入,而对方不肯接受。郕,是国名。将领地位低,军队人数众多叫师。
经
【译文】
九月,仲子的庙落成,举行祭礼。祭礼一开始,六行舞队跳起舞来。
传
【译文】
考是什么意思,考是指庙落成。庙建成就将用夫人之礼祭祀了。按礼,庶子当国君,为自己的母亲修庙。让公子主持祭礼,儿子辈要举行庙落成的祭礼,孙子辈就不举行了。仲子是惠公的母亲,隐公是孙子辈却举行祭礼。隐公不对,初是开始的意思,縠梁子认为:“手执大而长的野鸡翎跳文舞,天子的舞队是八行,诸公的舞队是六行,一般的诸侯为四行,隐公用六行舞队,是超越礼的规定了。”尸子说:“跳文舞。从天子到诸侯都是八行舞队。隐公用六行舞队是开始降等级了。
经
【译文】
邾国和郑国攻伐宋国。
经
【译文】
螟蛾虫,
传
【译文】
闹了虫灾,虫灾严重就记载发生的月份,不严重记下季节就行了。
经
【译文】
冬天,十二月辛巳日,公子彄去世。
传
【译文】
隐公没有加爵命封大夫,称公子彄是为什么?因为他是死去君王的大夫。
经
【译文】
宋国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城。
传
【译文】
攻伐一个国家不必说包围了某个城邑,这里强调包围长葛,是因为宋国用兵太久了。攻伐不能超过一个季节,作战不追赶逃兵,不镇压降服的百姓。俘虏人民、鞭打牵走马牛叫侵。砍伐树木、毁坏房屋叫伐。
隐公六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七年)
经
【译文】
隐公六年,春天,郑国派人来鲁,改变以往的关系,归于和好。
传
【译文】
输是破坏的意思。平是友好的意思。(郑国)来破坏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没达到目的。
经
【译文】
夏季,五月辛酉日,隐公和齐侯在艾地会盟。
经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译文】
冬季,宋国攻占了长葛城。
传 外取邑不志,此其志何也?久之也。
【译文】
外国攻取了城邑不予记载,这次记载是为什么?因为攻得太久了。
隐公七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六年)
经
【译文】
隐公七年春天,周历二月,叔姬出嫁到纪国。
传 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译文】
为什么不记来迎亲的人?来迎亲的人官职小,不值得说罢了。
经
【译文】
滕国国君去世。
传 滕侯无名,少曰世子,长曰君,狄道也,其不正者名也。
【译文】
对滕侯不称名,小时候称他太子,长大了称国君,这是夷狄人的规矩。不是嫡妻生的儿子才称名。
经
【译文】
夏天,在中丘修筑城墙。
传 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凡城之志,皆讥也
【译文】
城墙是为了保护百姓修筑的。人多城小就扩建城墙。城墙的扩建没有限度。凡是修筑城墙加以记载。都是讥刺的意思,讥刺不合时宜。
经
【译文】
齐侯派他的弟弟夷仲年来鲁国访问。
传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其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接于我,举其贵者也。
【译文】
诸侯王至高无上,即使是同母弟也不能以兄弟关系来往。
经文称年为齐侯弟,是因为他来和鲁国接洽。所以要举出他显得高贵的称呼。
经
【译文】
秋季,隐公讨伐邾国。
经
【译文】
冬天,周天子派凡伯来鲁国访问,戎人在楚丘截击凡伯,并带回国去。
传 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也。楚丘,卫之邑也。以归,犹愈于执也。
【译文】
凡伯是什么人?是天子的大夫。对一个国家叫攻伐,对一个人来说为什么叫攻伐呢,是为了强调天子命臣的伟大。称卫为戎人,是因为它劫持了天子的使臣,贬斥它,称为戎人。楚丘是卫国的城邑。把凡伯带回国比逮住他还厉害。
隐公八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五年)
经
【译文】
隐公八年春,宋公和卫侯在垂地非正式会见。
传 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译文】
不在规定的日期临时性的非正式会见叫遇。非正式会见的,都是双方心意投合,
经
【译文】
三月,郑伯派大夫来鲁送交邴地,庚寅日鲁国进入邴地。
传 名宛,所以贬郑伯,恶与地也。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邴者,郑伯所受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译文】
称郑国使臣的名。用以贬斥郑伯。因为他给鲁国土地是耻辱的,鲁国进入邴地。邴地人民不愿意,记载进入的日期。
是对进入者表示憎恨,邴地是郑伯接受天子的命令主祭泰山的地方,
经
【译文】
夏季六月己亥日。蔡宣侯考父去世,
传 诸侯日卒。正也。
【译文】
诸侯死记载日子是对的。
经
【译文】
辛亥日,宿男去世。
传 宿,微国也,未能同盟,故男卒也。
【译文】
宿是小国,没和鲁结盟,所以只记“男卒”。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庚午日,宋公。齐侯和卫侯在瓦屋会盟。
传 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
【译文】
鲁以外的国家结盟不记载日期,这里记下日期是为什么?三个(以前只有两国结盟)诸侯国会盟从这次开始,所以要慎重地记载日期。五帝时不起誓,三王时不签盟,二霸时也不需要交换人质。
经
【译文】
八月,为蔡宣公安葬。
传 月葬,故也。
【译文】
记载下葬的月份,是因为提前的缘故。
经
【译文】
九月辛卯日,隐公和莒人在包来会盟。
传 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译文】
可以说隐公和某国会盟,不能说隐公和某大夫会盟,那就降低了身分。
经
【译文】
螟虫成灾。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无侅去世。
传 无侅之名,未有闻焉。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曰,故贬之也。
【译文】
祗记无侅的名,没有听说姓氏。有的说,隐公没有加封任命大夫。有的说,祗称名。是故意贬斥他。
隐公九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四年)
经
【译文】
隐公九年,春天,周天子派南季来鲁访问。
传 南,氏姓也。季,字也。聘,问也。聘诸侯,非正也。
【译文】
南是姓氏。季是字。聘是访问的意思。天子聘诸侯是不对的。
经
【译文】
三月,癸酉日,雷鸣电闪下大雨。庚辰日,下大雪。
传 震,雷也。电,霆也。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雨月,志正也。
【译文】
震指雷,电指劈雷。记载下雨下雪相隔的远近。说明八天之间,天象二次大变,阴阳错行,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记载下雪的月份是对的。
经
【译文】
大夫侠去世。
传 侠者所侠也。弗大夫者,隐不爵大夫也。隐之不爵大夫何也,曰,不成为君也。
【译文】
侠就是所侠。不称他大夫,因为隐公没有加封大夫。隐公为什么没加封大夫,因为隐公没正式当国君。
经
【译文】
夏季,在郎地筑城墙。
经
【译文】
秋季七月。
传 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
【译文】
没有事。为什么记?不能漏记一季。
经
【译文】
冬天,隐公在防地会见齐侯。
传 会者,外为主焉尔。
【译文】
经
隐公十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三年)
经
【译文】
十年,春天,周历二月,隐公在中丘会见齐侯和郑伯。
经
【译文】
夏天,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郑国攻伐宋国。
经
【译文】
六月壬戌日,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国军队。辛未日,攻取郜地。辛巳日,攻取防地。
传 内不言战,举其大者也。取邑不日,此其日何也?不正其乘败人而深为利,取二邑,故谨而日之也。
【译文】
对鲁国不记作战,祗记打胜的。攻占城邑不记载日期。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鲁乘宋国战败之机,深入人家国内夺土地是不对的。夺取了两座城邑。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
经
【译文】
秋天,宋国、卫国攻入郑国。宋国、蔡国和卫国又攻伐载国。郑伯攻伐取得了载国。
传 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译文】
郑伯借别人力量轻易取得载国是不对的,所以记下这件事。
经
【译文】
冬季,十月壬午日,齐国、郑国攻入郕国。
传 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郕,国也?
【译文】
用入字,表示郕国不愿接受。记载攻入的日子。是对攻
入者表示憎恨。郕是个国家。
隐公十一年
(公元前七百一十二年)
经
【译文】
十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来朝见鲁君。
传 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诸侯来朝,时正也。犆言,同时也。累数,皆至也。
【译文】
天子没事,诸侯间互相朝见是合礼的。研求德礼,以便尊奉天子。诸侯来朝见,记载季节是对的。各别说是同时来;笼统说是都来了。
经
【译文】
夏季,五月,隐公和郑伯在时来会见。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壬午日。隐公和齐侯、郑伯带兵攻进许国。
经
【译文】
冬季,十一月壬辰日,隐公故去。
传 公薨不地,故也。隐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罪下也。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隐也。
【译文】
隐公死没记载死的地方,是有缘故的。痛惜他的死,不忍心记地点。为什么不记载安葬呢?君王被杀,不讨伐杀人凶手,又不记安葬,是下臣的罪过。隐公在位十一年,有十年没记正月,是因为他自己认为不是君王(是摄政)。元年记正月,表示隐公当君王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