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梁传》翻译 —— 庄公卷第六

(2011-08-02 13:54:52)
标签:

庄公卷第六

文化

分类: 【百万书库】

庄公卷第六(起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尽闵公二年)

庄公十九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五年)

经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译文】

十九年,春,周历正月。

经  夏,四月。

【译文】

夏季,四月。

经  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译文】

秋天,公子结送陈侯夫人的陪嫁女到鄄地,于是跟齐侯、宋公结盟。

传 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何以见其辟要盟也?媵,礼之轻者也。盟,国之重也。以轻事遂乎国重无说。其曰陈人之妇,略之也。其不日,数渝,恶之也。

【译文】

送陪嫁女,是不重要的事,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呢?是为避开要参加盟会的说法。怎么见得是这样呢?送陪嫁女,是礼仪中较轻的。盟会是国家的大事。用送女成全大事别国就没话了。经文记“陈人之妇”,是为省略。不记日期,是因为盟约多次改变,对此憎恨。

经  夫人姜氏如莒。

【译文】

夫人姜氏到莒国。

传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译文】

女人已经出嫁,就不能再过国境。过国境是非礼的。

经  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译文】

冬天,齐国、宋国和陈国攻打鲁国西部边境。

传 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迩我国也。

【译文】

经文记边疆地区,表明很远。为什么说远呢?不让战事接近鲁的国都。

庄公二十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四年)

经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译文】

二十年春季,周历二月,夫人姜氏到莒国。

传 妇人既嫁不逾,逾竟非正也。

【译文】

女人已经出嫁,就不能再过国境。过国境(去莒国)是不对的。

经  夏,齐大灾。

【译文】

夏天,齐国发生火灾。

传 其志,以甚也。

【译文】

记载齐国火灾,因为太严重。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齐人伐我。

【译文】

冬季,齐国进攻鲁国。

庄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三年)

经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二十一年,春,周历正月。

经  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

【译文】

夏季,五月辛酉日,郑厉公去世。

经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译文】

秋季,七月戊戌日,桓公夫人死。

传 妇人弗目也。

【译文】

女人死不记地点。

经  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

【译文】

冬季,十二月,安葬郑厉公。

庄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二年)

经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实行大赦。

传 肆,失也。眚,灾也。灾纪也,失故也,为嫌天子之葬也。

【译文】

肆是赦免的意思。眚是成灾有罪的意思。有罪就要惩治,赦免要有缘故,可能是天子同意(大赦)安葬(文姜)吧。

经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译文】

癸丑日,安葬鲁桓公夫人文姜。

传 小君,非君也。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

【译文】

小君,不是君。为什么称君?因为她是桓公的夫人,可以称小君。

经  陈人杀其公子御寇。

【译文】

陈国杀了公子御寇。

传 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为大夫也。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视大夫,命以执公子。

【译文】

称公子而不称大夫,因为公子没命封为大夫。为什么称公子?大夫高于公子(可以)下命令逮住公子。

经  夏,五月。

【译文】

夏季,五月。

经  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

【译文】

秋季七月,丙申日,庄公跟齐卿高傒在防地会盟。

传 不言公,高傒伉也。

【译文】

不提庄公(是怕)高傒跟庄公伉礼。

经  冬,公如齐纳币。

【译文】

冬天,庄公到齐国送聘礼。

传 纳币,大夫之事也。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征,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礼也。公之亲纳币,非礼也,故讥之。

【译文】

送聘礼,是大夫的事。古婚嫁之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征,有告期,这四点完备,然后迎娶,才合乎礼。庄公亲自送聘礼,不合于礼,所以讥刺他。

庄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一年)

经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译文】

二十三年,春,庄公回国,告祭祖庙。

经  祭叔来聘。

【译文】

祭叔来鲁国访问。

传 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译文】

为什么不称使臣,他是天子王室内的大臣。搞不正当的外交活动,所以不给他使臣称号。

经  夏,公如齐观社。

【译文】

夏天,庄公到齐国观看祭祀土神的仪式。

传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无事不出竟。

【译文】

看平常事叫视,看非寻常事叫观。这里用观字,表示没事的意思,认为庄公这次主要为看齐女。没事不能出国境。

经  公至自齐。

【译文】

庄公从齐国归来告祭祖庙。

传 公如往时,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惧焉尔。

【译文】

国君出行记载季节,是对的。归国记下月份,是老规矩了。如果出行记载月份,归来时也记月份,就是有令人害怕的事了。

经  荆人来聘。

【译文】

楚王来鲁国访问。

传 善累而后进之。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

【译文】

积累善行,而后得到进升。为什么称人呢?地位不能二次提高。

经  公及齐侯遇于榖。

【译文】

庄公跟齐侯在榖地临时会见。

传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译文】

用及字,表明(这次会见)是鲁国的意愿。用遇字,表示互相意见一致。

经  萧叔朝公。

【译文】

萧叔朝见鲁庄公。

传 微国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来,于外也。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

【译文】

小国的国君,没得到天子任命加封。不说来,是因为在鲁都以外的地方。在祖庙朝见是对的。在外边,不合于礼。

经  秋,丹桓宫楹。

【译文】

秋天,给桓公庙前楹柱涂红色。

传 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

【译文】

按礼,天子诸侯庙前的楹柱涂淡黑色,壁上刷白土。大夫庙前的楹柱涂青色,士人庙前楹柱涂黄色。涂红色是不合乎礼的。

经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译文】

冬季,十一月,曹庄公去世。

经  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于扈。

【译文】

十二月甲寅日,庄公和齐侯在扈地会见。

庄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七十年)

经  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译文】

二十四年春,周历三月,给桓公庙的椽木刻上花纹。

传 礼,天子之桷,斫之砻之,加密石焉。诸侯之桷,斫之砻之。大夫斫之,士斫本。刻桷,非正也。夫人,所以崇宗庙也。取非礼与非正,而加之于宗庙,以饰夫人,非正也。刻桓宫桷,丹桓宫楹,斥言桓宫以恶庄公也。

【译文】

按礼,天子庙的椽木,砍削后要磨,还要用细石磨。诸侯庙的椽木,砍削后要磨光。大夫的砍了就可以。士人的只消砍去树根就可以。椽木上刻花是不合乎礼的。人都重视宗庙建筑。如果用不合乎礼、不正确的做法修建宗庙,用装饰的宗庙迎娶夫人,就不对了。给桓公庙椽木刻花,给桓公庙的楹柱涂红色,指言桓宫,是用以表示对庄公憎恨。

经  葬曹庄公。

【译文】

安葬曹庄公。

经  夏,公如齐迎女。

【译文】

庄公到齐国迎亲。

传 亲迎,恒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不其正亲迎于齐也。

【译文】

亲自迎亲是常事,不必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呢?认为(庄公)到齐国亲自迎娶是不对的。

经  秋,公至自齐。

【译文】

秋天,庄公从齐回鲁。告祭祖庙。

传 迎者,行见诸,舍见诸。先至,非正也。

【译文】

迎亲时,行时要看着女方的车,停下来时也看着女方的车,先回国告祭祖庙是不对的。

经  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译文】

八月丁丑日。夫人姜氏到鲁国。

传 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何用不受也?以宗庙弗受也。其以宗庙弗受何也?娶仇人子弟,以荐舍于前,其义不可受也。

【译文】

用入字,表示鲁国不愿接受。记下进入的日期,表示憎恶她进入。为什么不愿接受呢?因为祖庙不接受。为什么祖庙不接受呢?娶仇人的女儿,把她进献放到祖庙前,按正义是不可接受的。

经  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

【译文】

戊寅这天,同姓大夫的夫人和君夫人见面,拿玉、帛等做礼物。

传 觌,见也。礼,大夫不见夫人,不言及不正。其行妇道,故列数之也。男子之贽,羔雁雉腒。妇人之贽,枣栗腶脩。用币,非礼也。用者,不宜用者也。大夫,国体也,而行妇道,恶之,故谨而日之也。

【译文】

觌是见面的意思。礼规定,大夫不必见君夫人。经文不用及字不对。既然大夫行妇人之礼道,就分别说说见面之礼。男人的初次见面礼,是羔羊、大雁、野鸡、鸟肉之类。女人的初次见面礼物,是枣、栗子、腊肉之类。用玉、帛做见面礼,不合于礼。用,是不该用的意思。大夫是国的一部分,却行妇人之礼。憎恶这种做法,所以慎重地记下日期。

经  大水。

【译文】

发大水。

经  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

【译文】

冬季,戎人侵略曹国。曹羁跑到陈国避难。

经  赤归于曹,郭公。

【译文】

赤回到曹国,赤就是郭公。

传 赤盖郭公也。何为名也?礼,诸侯无外归之义,外归,非正也。

【译文】

赤大概就是郭公,为什么称他名?按礼,诸侯没有从外国归来之礼,外归是不对的。

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九年)

经  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

【译文】

二十五年春,陈侯派大夫女叔来鲁国访问。

传 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译文】

为什么不称名?因为是天子命封的大夫。

经  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

【译文】

夏季,五月癸丑日,卫惠公去世。

经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

六月辛未日,是初一,发生日蚀。

传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鼓,用牲于社。鼓,礼也。用牲,非礼也。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

【译文】

经文记日子记朔,日蚀正发生在朔日。敲鼓、杀牲祭土神。敲鼓,合于礼。杀牲就不合礼了。天子救日头,立五面旌旗,陈列五种兵器,击五色鼓。诸侯立三面旗,陈列三种兵器、敲三色鼓。大夫救日头时拍击大门,士人敲梆子。说是用这些充实阳气。

经  伯姬归于杞。

【译文】

伯姬嫁到杞国。

传 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译文】

为什么不提迎亲的人 ?迎亲的人说起来官位不高,不值得说罢了。

经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

【译文】

秋天,发大水,在土地庙,在国都大门,敲鼓,杀牲祭祀。

传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既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众。

【译文】

高处低处都有水灾叫大水。为警戒,敲鼓惊起众人,好避开大水,杀牲就不必了。用敲鼓敲兵器救日头,用敲鼓惊众救水。

经  冬,公子友如陈。

【译文】

公子友到陈国去。

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八年)

经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译文】

二十六年,春,庄公攻伐戎人。

经  夏,公至自伐戎。

【译文】

夏天,庄公伐戎归来,告祭祖庙。

经  曹杀其大夫。

【译文】

曹国杀了它的大夫。

传 言大夫而不称名姓,无命大夫也。无命大夫而曰大夫,贤也。为曹羁,崇也。

【译文】

称大夫不称姓名,是个没得到天子命封的大夫。没得命封的大夫却称大夫,是因为他贤德。是曹羁,尊重他。

经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译文】

秋季,庄公会合宋国,齐国攻伐徐国。

经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译文】

冬,十二月癸亥日,初一,日蚀。

庄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七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

【译文】

二十七年春,庄公在洮地和杞伯姬会面。

经  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译文】

夏天,六月,庄公在幽地跟齐侯、宋公、陈侯、郑伯会盟。

传 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诸侯也。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译文】

用同字,表示共同的意思。齐桓公率领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这之后得到了诸侯盟主的称号。这是为什么?齐侯得到众诸侯拥戴。桓公会盟不必祭祖,大家感到安全。桓公会盟不必记日期,大家讲诚信。相信桓公的真诚,感戴桓公的仁德。齐桓公主持的衣裳之会十一次,没有歃血结盟,因为纯粹真诚。齐桓公主持兵车之会四次,没有打过大战,因为爱百姓。

经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

【译文】

秋天,公子友到陈国,安葬原仲。

传 言葬不言卒,不葬者也。不葬而曰葬,讳出奔也。

【译文】

记安葬没记死,是因为(对外国大夫)不该记安葬。不该记安葬却记了,是避讳说鲁公子出逃。

经  冬,杞伯姬来。

【译文】

冬天,杞伯姬来到鲁国。

经  莒庆来逆叔姬。

【译文】

莒庆来鲁国迎娶叔姬。

传 诸侯之嫁子于大夫,主大夫以与之。来者接内也。不正其接内,故不与夫妇之称也。

【译文】

诸侯嫁女给别国大夫,要由主婚大夫把嫁女送到边境。迎亲的人到鲁国迎娶,这是不对的。所以不以夫妇称呼。

经  杞伯来朝。

【译文】

杞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公会齐侯于城濮。

【译文】

庄公在城濮会见齐侯。

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六年)

经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译文】

二十八年春,周历三月,甲寅日,齐国攻打卫国,齐卫作战,卫国大败。

传 于战与伐,安战也?战卫。战则是师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

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其人卫何也?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卫小齐大,其以卫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译文】

攻伐与作战在什么地方?在卫国作战。作战就是军队,为什么称人呢?表示轻视它。为什么轻视它?

给了它诸侯之长的称号,随后就有攻伐侵略别国的事,所以轻视它。为什么对卫国称人?因为称齐人,就不能不称卫人。卫国小齐国大,那为什么记卫人及齐人?因为轻视齐国,可以记“及齐人”。败了称人是为什么?不愿说军队被人打败,(所以败了不称师)。

经  夏,丁未。邾子琐卒。

【译文】

夏季,四月丁未日,邾子琐去世。

经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译文】

秋天,楚国攻打郑国,庄公会合齐国、宋国援救郑国。

传 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善救郑也。

【译文】

荆就是楚国。称楚国为荆,是用州名称呼它。救郑国是好事。

经  冬,筑微。

【译文】

冬天,在微地筑城墙。

传 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

【译文】

山林湖泽的利益,要跟百姓同享用。设置虞人是不对的。

经  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译文】

严重欠收没粮食。臧孙辰到齐国借粮。

传 大者,有顾之辞也。于无禾及无麦也。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不言如,为内讳也。

【译文】

大是有所待的意思。没有长苗,没收到麦子。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粮,就可以说不成其为国了。(鲁国)一年歉收,就向诸侯请求借粮。告是请的意思。籴是买粮的意思。这不对。所以经文记臧孙辰以私人身分活动。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粮,叫不足。没有六年储备粮,叫危急。没有三年储备粮,就可以说不叫个国家了。诸侯没有粮食,别的诸侯就给它粮,这是正常的。臧孙辰向齐国请求借粮,然后齐国才给,这是说鲁国没搞好外交关系。古时抽十分之一的农业税,用丰年补救荒年,不必向外求援。上上下下就足够了。即使接连荒年,百姓也不困苦。(如今鲁国)一年歉收百姓就挨饿,君子认为这不对。经文不用“如”字,是避讳说鲁国到外国求救。

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五年)

经  二十九年,春,新延厩。

【译文】

二十九年,春季,盖新马棚。

传 延厩者,法厩也。其言新,有故也。有故,则何为书也?古之君人者,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功筑罕。民勤于财,则贡赋少。民勤于食,则百事废矣。冬,筑微。春,新延厩,以其用民力为已悉矣。

【译文】

延厩,是按规定盖的马棚。称其新,表明有旧的,有旧马棚。为什么这次还记?古时的人君,一定时时关注百姓的忧患。百姓在体力上太苦了,就减少营筑之类的事。百姓在财力方面太苦,就少收贡赋。百姓在吃的方面太苦,就废除一些礼仪。去冬,修微城。今春,盖新马棚,为此民力已经用尽了。

经  夏,郑人侵许。

【译文】

夏天,郑国侵略许国。

经  秋,有蜚。

【译文】

秋季,出现了蜚虫。

传 一有一亡曰有。

【译文】

对时有时无的才强调有。

经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译文】

冬季,十二月,纪叔姬去世。

经  城诸及防。

【译文】

在诸邑和防邑修筑城墙。

传 可城也,以大及小也。

【译文】

(冬季)可以修筑城邑,由大邑到小邑。

庄公三十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四年)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三十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夏,师次于成。

【译文】

夏天,军队在成地驻扎。

传 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不言公,耻不能救鄣也。

【译文】

次是停止不前的意思,有所畏惧,想救鄣邑却又不能。不提庄公,是为他不能救助鄣邑而感到耻辱。

经  秋,七月,齐人降鄣。

【译文】

秋季七月,齐国使鄣城的人降伏。

传 降犹下也。鄣,纪之遗邑也。

【译文】

降,就如同攻下。鄣是纪国保留下的城邑。

经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译文】

八月癸亥日安葬纪叔姬。

传 不日卒而日葬。闵纪之亡也。

【译文】

不记(叔姬)死的日子,却记下安葬日期,是怜念纪国的灭亡。

经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译文】

九月庚午日,初一,出现日蚀。在土地庙里击鼓、杀牲祭神。

经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译文】

冬季,庄公跟齐侯在鲁济临时会见。

传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译文】

用及字,表示这次会见是鲁公的意愿。用遇字,表示双方心意投合。

经  齐人伐山戎。

【译文】

齐国攻打山戎。

传 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

【译文】

齐人指的是齐侯。为什么称齐人呢?是爱怜他吗?在伐山戎这件事上,为什么爱怜他呢?桓公这次行动,没有国家向他提供山戎内部的情况,外边也没有随从他攻伐的,越过千里艰险,往北讨伐山戎,是很难的。那么,非难他吗?认为他做得好。为什么说他做得好?燕是周的子孙建立的,山戎不向它纳贡称臣,山戎应该被讨伐。

庄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三年)

经  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译文】

三十一年,春,在郎地修建高台。

经  夏,四月,薛伯卒。

【译文】

夏季,四月,薛伯去世。

经  筑台于薛。

【译文】

在薛地修建高台。

经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译文】

六月,齐侯献上攻山戎的战利品给鲁君。

传 齐侯来献捷者,内齐侯也,不言使。内与同,不言使也。献戎捷。军得曰捷,戎菽也。

【译文】

齐侯来鲁国献战利品,把齐侯看做内部人,不用“使”字。对内部同一国的人,不用“使”字。献上攻伐山戎所得的战利品。打仗获得的叫战利品。(这次送来的)是胡豆。

经  秋,筑台于秦。

【译文】

秋天,在秦地修筑高台。

传 不正。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则怨,力尽则对,君子危之,故谨而志之也。或曰,倚诸桓也,桓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为燕辟地。鲁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一年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恶内也。

【译文】

(在秦地修高台)是不对的。一年三季让民疲惫地服劳役,又独享山林湖泽的利益。况且财货刮尽了,百姓会产生怨恨,体力用尽也会生怨恨,君子认为这很危险,所以慎重地记下这些事。有人说,鲁国紧靠齐国,齐桓公外没有诸侯骚扰,国内也太平无事,越过千里险路,往北攻伐山戎,为燕国开辟土地。而鲁国外边也没有诸侯骚扰,内部太平无事,一年三季让民疲惫不堪,还独享山林湖泽的利益,憎恨庄公呵。

经  冬,不雨。

【译文】

冬季没有雨。

庄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二年)

经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穀。

【译文】

三十二年,春季,在小穀修建城墙。

经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译文】

夏季,宋公和齐侯在梁丘临时会见。

传 遇者,志相得也。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非不能从诸侯而往也。辞所遇,遇所不遇,大桓公也。

【译文】

用遇字,表示双方意见一致。梁丘在曹国和邾国中间,距离齐国八百里。桓公不是不能让诸侯跟从他前往。他辞谢了途中遇见的,会见了宋公。因为齐桓公是诸侯的头领。

经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译文】

秋季,七月癸巳日,公子牙去世。

经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

【译文】

八月癸亥日,庄公死在正寝。

传 路寝,正寝也。寝疾居正寝,正也。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以斋终也。

【译文】

路寝是天子的正寝。有病时睡在正寝是对的。男人不能死于女色,要洁身而死。

经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译文】

冬季十月乙未日,太子般去世。

传 子卒日,正也。不日,故也,有所见则日。

【译文】

子般死了记日期是对的。不记是老规矩。这次为了有所显示就记了日期。

经  公子庆父如齐。

【译文】

公子庆父到齐国。

传 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译文】

这是逃。为什么用“如”字,没有什么忌讳像这么重大。大就令人伤心。如果有人看到这件事,(就知道)没有什么像这么重大呵。

经  狄伐邢。

【译文】

狄人攻打邢国。

闵公元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一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

【译文】

鲁闵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

传 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亲之非父也,尊之非君也,继之如君父也者,受国焉尔。

【译文】

继承被杀君王,不记载即位,是对的。论亲,子般不是父,论地位,子般不是君。闵公继承他就像继承父位君位一样,因为从他那接受了国家。

经  齐人救邢。

【译文】

齐国援救邢国。

传 善救邢也。

【译文】

认为齐桓公援救邢国是好事。

经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译文】

夏季六月,辛酉日安葬鲁庄公。

传 庄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

【译文】

安葬庄公后才称谥号,用来表彰他的德行。谥号是死后追加的。

经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季子来归。

【译文】

秋天,八月,闵公跟齐侯在洛姑会盟,季子回鲁国。

传 盟纳季子也。其曰季子,贵之也。其曰来归,喜之也。

【译文】

齐鲁结盟要接纳季子回鲁。称季子是尊重他。说来归,是高兴他回国。

经  齐仲孙来。

【译文】

齐仲孙来鲁国。

传 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

【译文】

称他齐仲孙,是把他看做外人。不把他看做公子,而称他仲孙,是疏远他。用“齐”字,表示牵连到齐桓公。

闵公二年,

(公元前六百六十年)

经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译文】

二年,春,周历正月,齐国让阳国人迁走。

经  夏,五月,乙酉,吉谛于庄公。

【译文】

夏季,五月乙酉日,给庄公举行吉利的大祭。

传 吉谛者,不吉者也。丧事未毕而举吉祭,故非之。

【译文】

吉利的大祭,却不吉利,是因为丧事没完就举行大祭,所以非难这做法。

经  秋,八月,辛丑,公薨。

【译文】

秋季,八月辛丑日,闵公故去。

传 不地,故也。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

【译文】

不记闵公死的地点,是有缘故的。不记载安葬,因为不能一边声讨母亲,一边安葬儿子。

经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

【译文】

九月,夫人姜氏逃奔邾国。

传 孙之为言逊也,讳奔也。

【译文】

孙就是逊的意思,忌讳用奔字。

经  公子庆父出奔莒。

【译文】

公子庆父跑到莒国避难。

传 其曰出,绝之也,庆父不复见矣。

【译文】

说出奔,是永绝之义,表示他再不能回国了。

经  冬,齐高子来盟。

【译文】

冬季,齐国高子来会盟。

传 其曰来,喜之也。其曰高子,贵之也,盟立僖公也。不言使何也?不以齐侯使高子也?

【译文】

说来,是高兴的意思。称高子,是尊重他,因为来会盟,商定立僖公的事。为什么不称他使臣?他是自来,不是齐侯所派。

经  十有二月,狄入卫。

【译文】

十二月,狄人进入卫国。

经  郑弃其师。

【译文】

郑国抛弃了它的军队。

传 恶其长也,兼不反其众,则是弃其师也。

【译文】

讨厌那时间太长久,不让兵众返回都城,这就等于抛弃了他的军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