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僖公卷第七
(2011-08-02 13:53:37)
标签:
僖公卷第七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僖公卷第七(起元年尽五年)
僖公元年(公元前六百五十九年)
经
【译文】
僖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
传 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译文】
继承被杀的国君的君位,不记载即位,是对的。
经
【译文】
齐军、宋军、曹军驻扎在聂北,救助邢国。
传 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是齐侯与?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曹师者,曹伯也。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齐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齐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扬,不言齐侯也。
【译文】
说救就不能说次,说次,就不是救。不是救为什么说救?是顺应齐侯的意思。这次是齐侯率军吗?是齐侯。根据什么看出是齐侯?曹国没来军队,曹师是指曹伯。为什么不称曹伯?因为没称齐侯,就不能称曹伯。为什么不称齐侯?因为他不值得称赞宣扬,所以不称齐侯。
经
【译文】
夏季,六月,邢国迁到夷仪。
传 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其地,邢复见也。
【译文】
迁,好像是得到了国家往那去的意思。提出迁往的地方,表示邢国又出现了。
经
【译文】
齐军、宋军、曹军帮助邢国筑城。
传 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
【译文】
这些就是先前驻扎在聂北的三国军队,让他们改做筑城的事。(记载下来)是赞美齐侯的功劳。
经
【译文】
秋季,七月戊辰日,夫人姜氏死在夷地,齐国把它带回国。
传 夫人薨不地。地,故也。不言以丧归,非以丧归也,加丧焉。讳以夫人归也,其以归,薨之也。
【译文】
诸侯夫人死不记载地点。这次记夷地是有缘故的。不说把尸体送回国,因为没把尸体送回国,是接哀姜回齐国,然后杀死的。忌讳齐人把夫人带回国。回国后杀死的。
经
【译文】
楚国攻伐郑国。
经
【译文】
八月,僖公和齐侯、宋公、郑伯、邾人在柽地会盟。
经
【译文】
九月,僖公在偃地打败邾国军队。
传 不日,疑战也。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译文】
不记载日期,因为是没有确定日期的作战。疑战而说败,是鲁国胜了。
经
【译文】
十月壬午日,公子友领兵在丽地打败莒国军队,俘获了莒挐。
传 莒无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奈何?公子友谓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
【译文】
莒国没有大夫。为什么称他莒挐?是从我们鲁国俘获他的角度来看他。鲁国征战不记俘获,这次为什么记?是憎恨公子友的欺骗行为。怎么欺骗?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二人打仗,士卒有什么罪?”就叫士卒退下。二人搏斗,公子友处于劣势。身边的人说:“孟劳”。孟劳是鲁国的宝刀。公子友用刀杀死莒挐。如此,那么为什么憎恨欺骗呢?说是违背了打仗的道德。
经
【译文】
十二月丁巳日,夫人姜氏的尸体运回齐国。
传 其不言姜,以其杀二子,贬之也。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
【译文】
不用姜字,是因为夫人杀了两个儿子,(不称她的姓)为贬斥她。有的人说,是避讳说齐桓公杀了同姓姊妹。
僖公二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八年)
经
【译文】
僖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在楚丘修筑城墙。
传 楚丘者何?卫邑也。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其言城之者,专辞也。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译文】
楚丘是什么?是卫国的城邑。对国家来说是修城,这是小邑,怎么说修城呢?是把卫国封在那里。那为啥不说在卫修城?卫国没有迁移。为什么不说卫国迁移?不赞同齐桓公擅自封诸侯。说修城,是擅自的意思。不是天子不能擅自分封诸侯,诸侯不能擅自封诸侯。(齐桓公)即使行仁,根据义就不赞同他的做法。所以说,行仁不能背义。
经
【译文】
夏季,五月辛巳日,安葬君夫人哀姜。
经
【译文】
虞军和晋军灭了夏阳。
传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者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以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译文】
不是国家而称灭,是认为夏阳重要。虞国没有军队(攻打夏阳)。为什么称虞师?因为它排在晋师之先,所以不能不称虞师。为什么排在晋师前边?因为它是灭夏阳的主要因素。夏阳,是虞虢交界处的一座城。夏阳被灭后,虞虢二国也就被攻克了。为什么说虞是灭夏阳的主要因素?晋献公要攻打虢国,荀息说:“为什么不用屈地的马和垂棘的玉向虞国借道?”献公说:“这些是我们晋国的宝贝。如果虞接受了礼物,却不借给我们道,那怎么办?”荀息说:“这有个小国尊奉大国的道理。它不借给我们道,肯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道,这就像我们从国内的府库取出璧玉,放到国外的府库,从国内马棚牵出马,放到国外马棚一样。”公说:“宫之奇在虞国。”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心性明达,可是懦弱,又和国君从小在一起。一块长大。心性明达说话就简约;性格懦弱就不能坚决进谏;从小和君王一起长大,君王就会轻视他。再说好东西就放在眼前,祸患是以后的事,这种情况,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周全。我估计虞君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献公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说:“晋国派来的使臣,言语卑微,可带的礼物丰厚,这肯定对虞国不利。”虞公不听,接受了礼物,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劝谏说:“俗话说‘唇亡齿寒’,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呵。”他带着妻儿逃到曹国避难,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璧玉走到献公面前说:“璧玉还是这样子,马的年龄增长了。”
经
【译文】
秋天,九月,齐侯和宋公、江、黄二国国君在贯地会盟。
传 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译文】
贯地的盟会,没约请就来的是江人黄人。记下江黄,表示远方国家参加了。中原一带的诸侯只举齐宋,边远的举出江黄二国,以此表示诸侯都到了。
经
【译文】
冬季,十月,没下雨。
传 不雨者,勤雨也。
【译文】
记“不雨”,是殷切盼望下雨的意思。
经
【译文】
楚国侵略郑国。
僖公三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七年)
经
【译文】
僖公三年,春天,周历正月,没下雨。
传 不雨者。勤雨也。
【译文】
记“不雨”,是殷切盼望下雨的意思。
经
【译文】
夏季四月,没下雨。
传 一时言不雨者,闵雨也。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译文】
记载一季不下雨,这是为缺雨而忧心哪。为缺雨而忧心,是为民着想呵。
经
【译文】
徐国攻占了舒国。
经
【译文】
六月,下雨。
传 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译文】
记下“雨”,是为得雨而心喜。为下雨而心喜,是为民着想呵。
经
【译文】
秋天,齐侯、宋公和江、黄二国国君在阳谷会盟。
传 阳谷之会,桓公委端缙笏而朝诸侯。诸侯皆谕乎桓公之志。
【译文】
阳谷这次盟会,齐桓公身着礼服、头戴礼帽、插着笏板接受诸侯的朝拜。诸侯们都了解他的志向。
经
【译文】
冬天,公子季友到齐国参加会盟。
传 莅者位也。其不日,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也。
【译文】
莅是临位的意思。不记日期,因为是先前确定的。不记“及”,因为是以国的名义参加的,不记参加会的人,也因为是以国的名义参加的。
经
【译文】
楚国攻伐郑国。
僖公四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六年)
经
【译文】
四年,春天,周历正月,僖公会合齐宋陈卫郑许曹诸军侵略蔡国。蔡国败了,于是就打楚国,驻扎在陉地。
传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侵,浅事也。侵蔡而蔡溃。以桓公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遂,继事也。次,止也。
【译文】
溃是指君民上下不合。侵略,是较轻的军事行动。齐侵蔡,蔡军溃散。因为桓公是为蔡姬侵蔡,不占领蔡的土地,不要蔡的百姓,是光明正大的行动。遂是承接下一事的词。次是停止驻留的意思。
经
【译文】
夏季,许君新臣去世。
传 诸侯死于国,不地。死于外,地。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
【译文】
诸侯死在国内,不记载死的地方。如果死在国外,就记载死的地方。(许男)死在军中为什么不记载地点?是把桓公率领的军队看做国内了。
经
【译文】
楚国的屈完来到军中,在召陵签订盟约。
传 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则是正乎?曰非正也。以其来会诸侯,重之也。来者何?内桓师也。于师,前定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屈完曰:“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贡不至,故周室不祭。”屈完曰:“菁茅之贡不至,则诺。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
【译文】
楚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称他屈完是什么意思?因为他来和桓公会盟,把他视为大夫。不称他使臣,因为决定权在他这儿。那么,这对吗?不对。因为他来会盟诸侯,所以尊敬他。来是什么意思?是把他视为桓公军队内的人。作战,是先前定的。在召陵会盟。桓公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达到目的,(实际)是没达到目的,因为桓公仅达到了会盟议和这么点儿目的。屈完说:“贵国为什么对楚用兵呢?”桓公说:“周昭王南行没返回,楚地的贡品菁茅草不送到,致使周王室不能祭神。”屈完说:“菁茅草不送到,就答应送上。昭王南行没返回,我们责问长江。”
经
【译文】
齐国抓住陈国的袁涛涂。
传 齐人者,齐侯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侯也,不正其.国而执也。
【译文】
齐人,指的是齐侯。为什么称他齐人?因为陈国人纷纷指责他,认为他越过国界抓人是不对的。
经
【译文】
秋天,鲁国和江、黄一起攻打陈国。
传 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
【译文】
为什么不说“及”字前的人?是鲁国军队。
经
【译文】
僖公从楚回国,告祭祖庙。
传 有二事偶,则以后事致。后事小,则以先事致。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
【译文】
有两件事,就拿后一件告祭祖庙。如果后一件事小,就拿前一件事告祖。(僖公)拿伐楚这件事告祭祖庙,认为伐楚是大事。
经
【译文】
安葬许穆公。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公孙兹领兵会合齐、宋、卫、郑、许、曹六国攻打陈国。
僖公五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五年)
经
【译文】
僖公五年,春天,晋献公杀了自己的太子申生。
传 目晋侯斥杀,恶晋侯也。
【译文】
指斥晋侯杀太子,憎恨晋侯。
经
【译文】
杞伯姬回鲁,让自己儿子来鲁朝见僖公。
传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诸侯相见曰朝。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译文】
女子已经出嫁,不能再随便越境,越境是违礼的。诸侯互相会见叫朝。伯姬想让儿子朝鲁。让儿子朝鲁是伯姬的意愿,这就表明杞伯失去了为夫之道。诸侯相见叫朝,(僖公)用招待杞伯之礼,招待他的儿子,是不对的。所以说,记“杞伯姬来朝其子”讥刺了三件事。
经
【译文】
夏天,公孙兹到牟国去。
经
【译文】
僖公和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一起在首戴会见周王的太子。
传 及以会,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译文】
经文用“及”和“会”,是尊重王太子。为什么尊敬他?王世子的称呼,表示他是天子第二,应该重视他,尊重他。为什么重视他?天子的太子继承天下。
经
【译文】
秋季,八月,诸侯在首戴结盟。
传 无中事而复举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
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塊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子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译文】
会见与结盟中间没记事,为什么记结盟时加上诸侯二字呢?是尊重王太子,不敢记太子参加结盟。为什么不敢记太子参加结盟?结盟,是因为互相不守信才慎重地签盟约束盟者守信。所以不敢让这种出于不信任的事加到尊者头上。齐桓公是诸侯,不朝天子,也就不像臣了。王世子,是天子的儿子,安然地让诸侯尊戴自己,坐在尊位,这也就不像天子的儿子了。桓公不像臣,王太子不像太子,那么他们好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变通地看,他们又是对的。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拜。齐桓公控制大国,扶助小国,统率诸侯而不能朝拜天子,能在首戴尊敬王太子,这也就是尊敬天子命令的一种方式。太子带着天子的命令会见桓公。这也是尊敬天子的一种方式。太子可以接受诸侯的尊戴。这也是变通地看,是对的。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不纳贡、不朝拜。太子能受到诸侯的尊戴,也就等于天子受到尊戴了,所以太子接受诸侯的尊戴是可以的。
经
【译文】
郑伯逃回国不参加结盟。
传 以其法诸侯,故逃之也。
【译文】
因为齐桓公用法律管制诸侯,所以郑伯逃回国。
经
【译文】
楚国灭掉弦国,弦国国君跑到黄国。
传 弦,国也。其不曰,微国也。
【译文】
弦是国名,没提它,因为是小国。
经
【译文】
九月,戊申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冬天,晋国捉住虞国国君。
传 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
【译文】
抓人不记所在地点,因为包容在晋国境内了。称虞公是什么意思?像是说他的下臣抓住他。为什么像是他的下臣抓住他?是晋国命令虞人抓的。虞虢两国互相救助,其实谁也没给谁好处,今天虢国灭亡,第二天虞国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