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僖公卷第八
(2011-08-02 13:52:15)
标签:
僖公卷第八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僖公卷第八
(起六年尽十八年)
僖公六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四年)
经
【译文】
六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译文】
夏季,僖公会合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攻打郑国,包围了新城。
传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译文】
攻伐一国,不记包围了城邑。这次为什么记包围新城?是对郑国不满,暴露郑伯的罪恶。
经
【译文】
秋季,楚国包围许国,诸侯们援救许国。
传 善救许也。
【译文】
救许的办法好。
经
【译文】
冬天,僖公伐郑回国,告祭祖庙。
传 其不以救许致何也?大救郑也。
【译文】
为什么不拿救许这件事告祖,因为伐郑是大事。
僖公七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三年)
经
【译文】
七年,春季,齐国攻打郑国。
经
【译文】
夏天,小邾子来朝见鲁公。
经
【译文】
郑国杀了自己的大夫申侯。
传 称国以杀大夫,杀无罪也。
【译文】
举出国名(郑),说杀某某大夫,杀的是无罪的人。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僖公会合齐侯、宋公、陈国太子款、郑国太子华在宁母结盟。
传 衣裳之会也。
【译文】
是友好性会盟。
经
【译文】
曹伯去世。
经
【译文】
公子友到齐国去。
经
【译文】
冬天,安葬曹昭公。
僖公八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二年)
经
【译文】
僖公八年春,周历正月,僖公会同周天子使臣、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国太子款等人在洮地结盟。郑伯乞求加盟。
传 王人之先诸侯何也?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兵车之会也。以向之逃归乞之也。乞者,重辞也,重是盟也。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之也。盖汋之也。
【译文】
王人为什么排在诸侯前面?是尊重天子的命令。朝服虽然破了。也要穿在其他衣服的上面。帽子虽然旧了。一定戴在头上。周王朝虽然衰微。一定排在诸侯前面。这是兵车之会。郑伯因为以前逃会回国,这次乞求参加会盟。乞求,表示重视的意思,重视这次盟会。用乞字,表示郑伯在自己住处乞请参加。大概让他喝了血(同意他与盟)。
经
【译文】
夏季,狄人攻伐晋国。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在太庙举行禘祭,僖公告祖,要把母亲由妾升为夫人。
传 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妄之辞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则以宗庙临之而后贬焉,一则以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译文】
由,是不该由的意思。告祖,是不该告祖的意思。称夫人一定提姓氏,不提姓氏,就表 明不是夫人,是立妾为夫人的意思,这不对。僖公把她看做夫人,记载时可以不看做夫人吗?死了以夫人之礼安葬。记载时可以不如实吗?一是在祖庙前去掉夫人的姓氏,以贬斥之,一是外国人不把她看做夫人足见是对的。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丁末日,周惠王驾崩。
僖公九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一年)
经
【译文】
九年,春,周历三月,丁丑日,宋桓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僖公在葵丘会见周朝太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
传 天子之宰,通于四海。宋其称子何也?未葬之辞也。礼,柩在堂,孤无外事。今背殡而出会,以宋子为无哀也。
【译文】
天子的宰官,通达天下。为什么称宋子?因君父没安葬。礼规定,父灵柩在堂(指没安葬),儿子不参加外事活动。现在宋子离开灵柩外出开会,认为宋子对父亲的故去没有哀伤。
经
【译文】
秋天,七月乙酉,伯姬去世。
传 内女也。未适人不卒,此何以卒也?许嫁笄而字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
【译文】
是鲁国姑娘。女子没出嫁死了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因为伯姬已经定婚。举行了笄礼,称她的字了,死了就可以用成年人的丧礼治丧。
经
【译文】
九月戊辰日,诸侯们在葵丘结盟。
传 桓盟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为见天子之禁,故备之也,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曰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女与国事。
【译文】
齐桓公主持的会盟不记日期,这次为什么记?是赞美他。他宣布天子的禁令,所以完备地记载下来。葵丘这次会,只把牛捆起来不杀,宣读完盟辞放在牛身上。盟辞上写明天子的禁令,上边说:不许筑堤防,不许不让邻国来买粮,不许废立太子,不许立妾为妻,不许女人参与国事。
经
【译文】
甲子日,晋献公去世。
经
【译文】
冬季,晋国的里克杀死国君的儿子奚齐。
传 其君之子云者,国人不子也。国人不子何也?不正其杀世子申生而立之也。
【译文】
称他君王的儿子,是表明国人不把奚齐看做新君。为什么?认为他杀太子申生而自立是不对的。
僖公十年
(公元前六百五十年)
经
【译文】
十年,春天,周历正月,僖公到齐国去。
经
【译文】
狄人灭掉温国,温子跑到卫国。
经
【译文】
晋国的里克杀了国君卓和大夫荀息。
传 以尊及卑也,荀息闲也。
【译文】
由尊者连及到卑者,荀息与其事无关。
经
【译文】
夏天,齐国和许国攻打北戎。
经
【译文】
晋国杀了大夫里克。
传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里克杀二君与一大夫,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其杀之不以其罪也。其杀之不以其罪奈何?里克所为杀者,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将杀我乎”,故杀之,不以其罪也。其为重耳弑奈何?晋献公伐虢,得骊姬,献公私之,有二子,长曰奚齐,稚曰卓子。骊姬欲为乱,故谓君曰:“吾夜梦夫人趋而来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将卫士而卫冢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于世子,则世子可”。故君谓世子曰:“骊姬梦夫人趋而来曰:‘吾苦畏’。女其将卫士而往卫冢乎”。世子曰:“敬诺”。筑宫,宫成。骊姬又曰:“吾夜梦夫人趋而来曰:‘吾苦饥’。世子之宫已成,则何为不使祠也?”故献公谓世子曰:“其祠”。世子祠。已祠,致福于君。君田而不在。骊姬以酖为酒,药脯以毒。献公田来。骊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于君”。君将食。骊姬跪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而地贲。以脯与犬,犬死。骊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国,子之国也,子何迟于为君?”君喟然叹曰:“吾与女未有过切,是何与我之深也?”使人谓世子曰:“尔其图之”。世子之傅里克谓世子曰:“入自明。入自明,则可以生。不入自明,则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则骊姬必死。骊姬死,则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宁自杀以安吾君,以重耳为寄矣。”刎脰而死。故里克所为弑者,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将杀我也。”
【译文】
举出国名说杀了某某,是牵连到谁为君的问题。里克杀了两个君和一个大夫,为什么说牵连到君王?杀里克不是因为他有罪。怎么说杀他不是因为有罪?里克被杀,是为重耳。夷吾说:“这人(指里克)又将杀我吧”,就杀了里克。不是因为他有罪。里克为重耳被杀是怎么回事?晋献公攻下虢国,得到骊姬,私自娶下为妾,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奚齐,小的叫卓子。骊姬想夺太子权,对献公说:“我夜里梦见夫人快步走到跟前说:‘我怕得很’。为什么不派大夫带兵去守墓?”公说:“谁可以派?”回答说:“没有哪个比太子地位高,太子可以。”献公对太子说:“骊姬夜里梦见夫人快步来说:‘我怕得很’,你带兵去守墓吧。”太子说:“遵命”。建守墓住的房子,建好了。骊姬又说:“我夜里梦见夫人快步走来说:‘我饿得很’,何不派人去祭祀。”献公对太子说:“去祭祀。”太子祭祀完,把祭肉和酒送给父亲。献公打猎不在宫里。骊姬把毒酒渗到酒里,肉里放上毒药。献公回来,骊姬说:“太子祭完了,把祭肉送给你”。献公刚要吃,骊姬跪下说道:“食物从外边送来,不能不试试。”把酒倒在地,地鼓起来。把肉给狗吃,狗死了。骊姬下堂号哭,喊道:“。天哪!天哪!国是你的国,为什么晚一点儿当国君就这么样”。献公长叹道:“我对你从未有过责备,怎么对我的仇恨这么深呢!”派人对太子说:“你自己考虑吧。”太子的保傅里克对太子说:“进宫去,自己说明白。说明白就可以免死,不说明白就得死”。太子说:“我们国君年岁老了,糊涂了。我进宫说明白,骊姬肯定得死。骊姬死,国君就不能安生。假如国君不得安生,我不如自己死。我宁自己死,来让君目安生。我把弟弟重耳托付给你了。”割掉脑袋就死了,所以里克被杀,是因为重耳。夷吾说:“这个人又将杀我。”
经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译文】
冬季,下大雪。
僖公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九年)
经
【译文】
十一年春,晋国杀了大夫丕郑父。
传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
【译文】
举出国名说杀某某,表明罪过牵连到君王的问题。
经
【译文】
夏天,僖公和夫人在阳谷会见齐侯。
经
【译文】
秋季,八月,举行大规模的雩祭。
传 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译文】
为求雨举行祭祀,记下月份是对的。求雨得雨叫雩,求雨没得雨叫旱。
经
【译文】
冬季,楚国攻打黄国。
僖公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八年)
经
【译文】
十二年,春,周历正月,庚午日,出现日蚀。
经
【译文】
夏天,楚国灭掉黄国。
传 贯之盟,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
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
【译文】
在贯地那次盟会上,管仲说:“江国黄国远离齐国而靠近楚国。楚国是个贪利的国家。如果江黄被楚攻打,我们却不能救援。那么就没有办法让诸侯尊崇我们了。”齐桓公不听。就和江国黄国签了盟。管仲死后,楚国攻打江国,灭了黄国,桓公不能援救。所以君子让为桓公糊涂。
经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丁丑日,陈宣公去世。
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七年)
经
【译文】
十三年,春天,狄人侵略卫国。
经
【译文】
夏季,四月,安葬陈宣公。
经
【译文】
僖公在咸地会盟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和曹伯。
传 兵车之会也。
【译文】
是一次兵车之会。
经
【译文】
秋季,九月,举行大规模雩祭。
经
【译文】
冬季,公子友到齐国去。
僖公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六年)
经
【译文】
十四年春天,诸侯在缘陵筑城。
传 其曰诸侯,散辞也,聚而曰散何也?诸侯城,有散辞也,桓德衰矣。
【译文】
经文统称诸侯,表明是分散而至。聚集在一起筑城,为什么分散而至呢?说诸侯筑城,就有分散的意思,表明齐桓公德行衰微了。
经
【译文】
夏季,六月,季姬和缯子在防地临时会面,让缯子来朝见鲁公。
传 遇者,同谋也。来朝者,来请己也。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以病缯子也。
【译文】
临时会面,是为共同商量事情。来鲁朝见,主要是来为自己请求。朝见不能说让,说让(某某朝见)是不对的,用以责备缯子不朝鲁。
经
【译文】
秋季,八月辛卯日,沙山脚崩陷。
传 林属于山为鹿。沙,山名也。无崩道而崩,故志之也。其日,重其变也。
【译文】
树林和山相连的地方叫山麓。沙是山名。没有崩塌的道理(山脚一般不会崩的)却崩了。所以记载它,记下日期。表示重视这种变异现象。
经
【译文】
狄人侵略郑国。
经
【译文】
冬天,蔡侯肸去世。
传 诸侯时卒,恶之也。
【译文】
经文记载诸侯死亡的季节,是表示对他的行为有所憎恶。
僖公十五年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
经
【译文】
十五年,春,周历正月,僖公到齐国去。
经
【译文】
楚国攻伐徐国。
经
【译文】
三月,僖公在牡丘会盟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临时驻扎在匡地。公孙敖领兵和众诸侯救徐国。
传 兵车之会也。遂,继事也。次,止也,有畏也。善救徐也。
【译文】
这是兵车之会。遂是表承接的连词。次是停止不前的意思,因为有所害怕。援救徐是好事。
经
【译文】
夏季,五月,出现日蚀。
经
【译文】
秋季,七月,齐国和曹国攻打厉国。
经
【译文】
八月,闹蝗虫。
传 螽,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译文】
蝗虫,造成虫灾。严重就记载月份,不严重就记载季节。
经
【译文】
九月,僖公从盟会处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委姬回缯国。
经
【译文】
己卯日,是九月三十。夷伯庙遭雷震。
传 晦,冥也。震,雷也。夷伯,鲁大夫也。因此以见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始封必为祖。
【译文】
晦指夜里,震是雷击的意思。夷伯是鲁国大夫。由此可见从天子到士人都有庙。天子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二庙。德高的人可以远祭世祖,德差的人只能近祭父庙。因此,始受封的君王地位高,他就是祖。
经
【译文】
冬季,宋国进攻曹国。
经
【译文】
楚国在娄林打败徐国。
传 夷狄相败,志也。
【译文】
夷狄打败夷狄,要记载下来。
经
【译文】
十一月壬戌日,晋侯和秦伯在韩地作战,晋侯被俘。
传 韩之战,晋侯失民矣,以其民未败而君获也。
【译文】
韩地一战,晋侯失掉民心了。因为他的百姓没败,君王却被秦国俘获了。
僖公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四年)
经
是月,六鶂退飞,过宋都。
【译文】
僖公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日,是初一,在宋国落下五块陨石。这一月六只鶂鸟退着飞,飞过宋都。
传 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也,决不日而月也。六鶂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鶂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民所聚曰都。
【译文】
为什么陨字在先而石字在后?因为落下以后才知是石头。落在宋国,四方边境之内都属于宋。石头落下后才数,表明是分散而落。耳朵听到落地声。经文记“是月”,是强调鸟退着飞与陨石决不是发生在同一天,而是同一月。六只鸟退着飞经过宋国都城。先记数字“六”,表明鸟是聚在一起飞,用眼看到的。孔子说:“石头是无知之物,鶂鸟是稍有灵性的动物。石头无知,所以记下日期。鶂鸟稍有灵知,所以记下月份。君子对于万物。没有随随便便的。”对石头和鶂鸟尚且详尽记载。何况对人呢。所以说对五石六鶂记载,不深入考虑,治国的办法就不会高明。百姓聚集的地方叫都。
经
【译文】
三月壬申日,公子季友去世。
传 大夫日卒,正也。称公弟叔仲,贤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孙,疏之也。
【译文】
大夫死记载日期是对的。称庄公弟弟的字,是因为他贤德。对大夫如果不称公子或公孙,是表示疏远的意思。
经
【译文】
夏天,四月丙申日,缯季姬去世。
经
【译文】
秋天,七月甲子日,公孙兹去世。
传 大夫日卒,正也。
【译文】
大夫死记载日期是对的。
经
【译文】
冬天十一月,僖公在淮地会盟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和曹伯。
传 兵车之会也。
【译文】
“淮地会盟”是一次兵车之会。
僖公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三年)
经
【译文】
十七年,春天,齐国和许国攻打英氏。
经
【译文】
夏天,灭掉项国。
传 孰灭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译文】
谁灭了项国?是齐桓公。为什么不记齐桓公,替贤人隐讳。项是个国家,不可以灭却灭了它。桓公知道项国可灭,却不知自己不能去灭。已经灭了别人的国家,还算什么贤人。君子憎恨坏人,憎恨他的当初;喜欢好人,乐意他善始善终。桓公曾有存亡继绝的功德,所以君子替他隐讳。
经
【译文】
秋天,夫人姜氏在卞地见齐侯。
经
【译文】
九月,僖公从淮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乙亥日,齐桓公小白去世。
传 此不正,其日之何也?其不正前见矣。其不正之前见何也?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
【译文】
这人不正,为什么死了记载日期?他的不正当行为先前已记载了。为什么说先前就记载了?他以不正当手段,进入无君的齐国,所以说有夺君位之嫌。
僖公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二年)
经
【译文】
十八年春,周历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攻伐齐国。
传 非伐丧也。
【译文】
不是趁国丧攻伐。
经
【译文】
夏天,诸侯援救齐国。
传 善救齐也。
【译文】
救齐是好事。
经
【译文】
五月戊寅日,宋国和齐国在甗地作战,齐军战败。
传 战不言伐。客不言及。言及。恶宋也。
【译文】
用战字就不能用伐字。宋师后边不能用及字。用及字,是憎恨宋师的意思。
经
【译文】
狄人援救齐国。
传 善救齐也。
【译文】
狄人救齐是好事。
经
【译文】
秋季,八月丁亥日,安葬齐桓公。
经
【译文】
冬天,邢国、狄国攻伐卫国。
传 狄其称人何也,善累而后进之,伐卫所以救齐也,功近而德远矣。
【译文】
为什么称狄人?是积累善行而後得以进升的。狄伐卫是为了救齐国。近有伐卫之功,远有救齐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