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国学李树银
国学李树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44
  • 关注人气:3,4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梁传》翻译 —— 僖公卷第九

(2011-08-02 13:50:59)
标签:

僖公卷第九

文化

分类: 【百万书库】

 

僖公卷第九(起十九年尽三十三年)

僖公十九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一年)

经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译文】

十九年,春,周历三月,宋国抓了滕国国君。

经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

【译文】

夏季,六月,宋国、曹国和邾国在曹国南部会盟。

经  缯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缯子,用之。

【译文】

缯国国君跟邾国会盟,邾国抓住缯子,用他的血祭土神。

传 微国之君,因邾以求与之盟。因己以求与之盟,己迎而执之,恶之,故谨而日之也。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

【译文】

小国国君,想依靠邾国帮助参与诸侯的盟会。想依靠自己的帮助参与会盟,自己迎来却抓住他,憎恨邾国的做法,所以慎重地记下日子。用之,是指击打缯子的鼻子,用他的血祭土神。

经  秋,宋人围曹。

【译文】

秋天,宋国包围了曹国。

经  卫人伐邢。

【译文】

卫国攻打邢国、

经  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译文】

冬季,鲁国同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在齐国结盟。

经  梁亡,

【译文】

梁国灭亡,

传 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民为寇盗。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梁亡,郑弃其师。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梁亡,出恶正也。郑弃其师,恶其长也。

【译文】

梁国是自取灭亡。国君沉湎于酒,荒淫好色,头脑昏愦。听不进意见。上边没有正常的治国之道,大臣背叛,百姓偷盗。梁亡,是自己灭亡的。还有繁重的劳役,沉湎于酒的事不值一提。梁国灭亡,它抛弃了自己的军队,我们毫无增减事实,只是对其亡正名而已。梁国灭亡,由于它国政很坏,抛弃了自己的军队,作恶那么长久。

僖公二十年

(公元前六百四十年)

经  二十年,春,新作南门。

【译文】

二十年春天,重新制作南门。

传 作,为也。有加其度也。言新,有故也,非作也。南门者,法门也。

【译文】

作,是制作的意思,加大原来的尺度。说新,表示有旧的,就不是新制作。南门,是法门。

经  夏,郜子来朝。

【译文】

夏天,郜子来鲁朝见。

经  五月,乙巳,西宫灾。

【译文】

五月乙巳日,西宫发生火灾。

传 谓之新宫,则近为祢宫。以谥言之,则如疏之然,以是为闵宫也。

【译文】

西宫也叫新宫,它靠近父庙(这里指庄公庙)。用谥号称呼的,是远祖的庙。根据这点认为着火的是闵公庙。

经  郑人入滑。

【译文】

郑国攻入滑国。

经  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译文】

秋天,齐国和狄国在邢地会盟。

传 邢为主焉尔。邢小,其为主何也?其为主乎救齐。

【译文】

邢国是主持者。邢是小国,为什么它主持?以邢为主(研究)援救齐国。

经  冬,楚人伐随。

【译文】

冬季,楚国攻伐随国。

僖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九年)

经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译文】

二十一年春季,狄人侵略卫国。

经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译文】

宋国、齐国和楚国在鹿上会盟。

经  夏,大旱。

【译文】

夏天,大旱。

传 旱时,正也。

【译文】

天旱记载季节是对的。

经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雩,执宋公以伐宋。

【译文】

秋天,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在雩地会盟,捉住宋公然后攻打宋国。

传 以重辞也。

【译文】

用以字,表示抓到的是个重要人物。

经  冬,公伐邾。

【译文】

冬季,鲁国攻伐邾国。

经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译文】

楚国派宜申来献战利品。

传 捷,军得也,其不曰宋捷何也?不与楚捷于宋也。

【译文】

捷是指战利品,为什么不说伐宋的战利品?不愿意说楚国胜了宋国。

经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

【译文】

十二月癸丑日,僖公在薄地会盟诸侯。

传 会者,外为主焉尔,释宋公。外释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公之与之盟目之也。不言楚,不与楚专释也。

【译文】

用会字,表示主要是为国外的事,为释放宋公。释放国外的人不必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呢?因为僖公参加会盟看到了。不提楚国。是不愿说楚国自己放的人。

僖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

经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鲁国攻邾国。攻下须句。

经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译文】

夏天,宋国、卫国、许国和滕国攻打郑国。

经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译文】

秋天八月丁未日,鲁国和邾国在升陉作战。

传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者,为内讳也。

【译文】

忌讳说鲁国失败,就记下可以说得出的。不记鲁国领兵的人,因为我们败了。不提“及”字前边的,是忌讳提鲁国。

经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译文】

冬季,十一月己巳日,是初一,宋国和楚国在泓地作战,宋军失败。

传 日事遇朔日朔,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译文】

发生事的日子遇上朔日就记朔。春秋经记载三十四次战役,一般没有中原国败于夷狄、人多的败于人少的。如果中原国败于夷狄、人多的败于人少的,那就是因为骄傲轻敌。宋襄公败于楚人,却不是因为骄傲轻敌。为什么记?为责备他。泓之战,宋公是想以此报复雩之会上的耻辱。雩地会盟时的耻辱,是宋襄公自讨的。他趁齐有丧事伐齐、抓滕子、围攻曹国、主持雩地会盟。不看自己力量够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楚成王一怒就把宋公抓起来。所以说,礼敬别人却得不到报答,就不算敬;爱别人却得不到爱,就不算仁。治理百姓却治理不好,就不算智。犯了错误不改,又犯同样的错误,才叫错误。这些说的就是宋襄公。古时,披上铠甲戴上头盔,不是为了振兴国家,就是讨伐无道,难道能用作战报仇雪耻吗?宋公和楚国在泓水边作战。司马子反说:“楚国兵多,我们兵少,趁它渡河危险时打它,肯定取胜”。宋公说:“君子不趁人之危,不在别人困厄时攻击,等他们过河再打”。楚军已经过了河,上面指挥的军旗乱了,下面阵容也乱了。子反说:“敌众我少,趁它乱时打它,肯定能胜”。襄公说:“君子不进攻没列阵的军队”。楚军排好阵列,而后才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公自身也受了伤,七个月后就死了。(军队作战),兵力是对方的一倍就主动进攻,兵力和对方相当就可以打,兵力少于对方就坚守不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能说话。人如果不能说话,还算什么人?言语之所以叫做言语,就是要真诚。说话如果不真诚,还叫什么言语?真诚之所以真诚,就在于它符合道理。真诚如果不符合道理,那还叫什么真理。真理的可贵就在于它合乎时机,顺应形势。

僖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七年)

经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闵。

【译文】

二十三年春,齐国攻打宋国,包围闵城。

传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

【译文】

攻伐一国,就不必记包围了城邑,这次为什么记载?是认为齐国用坏回报坏是不对的。

经  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译文】

夏天,五月庚寅日,宋公兹去世。

传 兹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

【译文】

为什么不记载安葬宋襄公?因为他失掉民心。他为什么失掉民心?因为他不教百姓作战,这就抛弃了他的军队。做为人君,却抛弃了自己的军队,那百姓谁还把他看做国君。

经  秋,楚人伐陈。

【译文】

秋季,楚国攻打陈国。

经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译文】

冬季,十一月,杞国国君去世。

僖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

经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译文】

二十四年,春,周历正月。

经  夏,狄伐郑。

【译文】

夏季,狄人攻打郑国。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天王出居于郑。

【译文】

冬天,周襄王逃出,住在郑国。

传 天子无出,出,失天下也。居者,居其所也。虽失天下,莫敢有也。

【译文】

天子无所谓出,说出,表明他丢了天下。居,指住在他自己的地方。天子即使失去天下,也没有谁敢享有天下。

经  晋侯夷吾卒。

【译文】

晋惠公去世。

僖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五年)

经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译文】

二十五年春,周历正月,丙午日,卫国灭掉邢国。

传 毁之名何也?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

【译文】

为什么称卫侯的名?认为他伐同祖灭掉同姓国是不对的。

经  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译文】

夏天,四月癸酉日,卫文公去世。

经  宋荡伯姬来逆妇。

【译文】

宋国的荡伯姬来鲁迎儿媳妇。

传 妇人既嫁不逾竟。宋荡伯姬来逆妇,非正也。其曰妇何也?缘姑言之之辞也。

【译文】

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越过国境。宋国荡伯姬来迎儿媳妇是不对的。为什么称妇?称妇是从婆母那方面说的。

经  宋杀其大夫。

【译文】

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

传 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之位,尊之也。

【译文】

不称大夫的名姓。因为他在先祖的地位。尊敬他。

经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译文】

秋季,楚国围攻陈国、迫使陈国送顿子回国。

传 纳者,内弗受也。围一事也,纳一事也,而遂言之,盖纳顿子者陈也。

【译文】

用纳字,表示国内不愿意接受他回去。包围陈国是一件事,送顿子回国是一件事,经文紧接着说,大概送顿子的是陈国。

经  葬卫文公。

【译文】

安葬卫文公。

经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译文】

冬天,十二月癸亥日,僖公在洮地会盟卫子、莒庆。

传 莒无大夫,其曰莒庆何也?以公之会目之也。

【译文】

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为什么称他莒庆?是因为他与僖公会盟而高看他。

僖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四年)

经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

【译文】

二十六年春,周历正月,己未日,僖公在向地会盟莒子和卫国大夫宁速。

传 公不会大夫,其曰宁速何也?以其随莒子可以言会也。

【译文】

鲁公不能和大夫会盟,为什么提宁速?因为他随在莒子之后,可以和鲁公会盟。

经  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嶲,弗及。

【译文】

齐国侵略鲁国西部边境,僖公追逐齐军到嶲地,没追赶上。

传 人,微者也,侵,浅事也。公之追之,非正也。至嶲,急辞也。弗及者,弗与也,可以及而不敢及也。其侵也曰人,其追也曰师,以公之弗及,大之也。弗及,内辞也。

【译文】

称齐人、表示领兵人地位不高。用侵字,表明不是严重的事。僖公追逐齐军,是不对的。追到嶲地,表示急迫追逐的意思。没追上,是指没跟齐军交战,是可以追得上而不敢追上。说侵略称齐人;说追逐称齐师,是因为僖公没追上,所以要强调齐军强大。说弗及,是为鲁公找个脱辞。

经  夏,齐人伐我北鄙。

【译文】

夏季,齐国攻打鲁国北部边邑。

经  卫人伐齐。

【译文】

卫国攻伐齐国。

经  公子遂如楚乞师。

【译文】

公子遂到楚国去请求援兵。

传 乞,重辞也,重人之死也,非所乞也。师出不必反,战不必胜,故重之也。

【译文】

用乞字,表示严重的意思。严重是指人们战死了,不是指乞求的。军队出战返不回,作战又不胜,所以很严重啊。

经  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

【译文】

秋天,楚国灭了夔国,把夔国国君带回楚国。

传 夔,国也。不日,微国也。以归,犹愈乎执也。

【译文】

夔是国名。不记日期,因为是小国。把夔子带回楚国,比捉住他还重。

经  冬,楚人伐宋,围闵。

【译文】

冬天,楚攻打宋国,包围闵城。

传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以吾用其师,目其事也。非道用师也。

【译文】

攻伐一国不必记包围了城邑。这里为什么记围城呢?因为鲁国用楚军,看到了他们干的事,认为如此用兵不合道义。

经  公以楚师伐齐,取谷。

【译文】

僖公动用楚军打齐国,攻下谷地。

传 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民以其死,非其正也?

【译文】

用,是不该用的意思。百姓是君王的根本。让百姓征战而死,指责这不正当的做法。

经  公至自伐齐。

【译文】

僖公伐齐后回国,告祭祖庙。

传 恶事不致,此其致之何也?危之也。

【译文】

做坏事不告祭祖庙,这次为什么告祭祖庙?认为伐齐危险。

僖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三年)

经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

【译文】

二十七年,春天,杞国国君来朝见鲁国。

经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译文】

夏天,六月庚寅日,齐孝公去世。

经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译文】

秋天,八月乙未日,安葬齐孝公。

经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译文】

乙巳日,公子遂领兵攻入杞国。

经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译文】

冬天,楚国、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包围宋国。

传 楚人者,楚子也。其曰人何也?人楚子所以人诸侯也。其人诸侯何也?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国也。

【译文】

楚人指楚王。为什么称楚人?贬抑楚王是用以贬抑诸侯。为什么贬抑诸侯?他们相信楚国攻打宋国是不对的。

经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译文】

十二月,甲戌日,僖公会合诸侯跟宋结盟。

僖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二年)

经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鲁,晋侯伐卫。

【译文】

二十八年春天,晋国侵略鲁国,晋国攻打卫国。

传 再称晋侯、忌也。

【译文】

两次称晋侯、是指刺的意思。

经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译文】

公子买戍守卫国,没守到期限就走,鲁国杀死他。

传 先名后刺,杀有罪也。公子启曰:“不卒戍者,可以卒也。可以卒而不卒。讥在公子也,刺之可也”。

【译文】

先提名字后说杀,表示杀的是有罪的人。公子启说:“守边没到期限,是说他可以到期限。可以到却没到,是讥讽公子买,杀他应该”。

经  楚人救卫。

【译文】

楚国援救卫国。

经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

【译文】

三月丙午日,晋侯进入曹国抓住曹国国君,送交宋国。

传 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以晋侯而斥执曹伯,恶晋侯也。畀,与也。其曰人何也?不以晋侯畀宋公也。

【译文】

用入字,表示曹国不肯接受。记载入曹的日期,是憎恨攻入者。晋侯抓住曹伯,憎恶晋侯的做法。畀是给予的意思。为什么称宋人?因为不能说“晋侯畀宋公”。

经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译文】

夏季,四月己巳日,晋军、齐军、宋军、秦军跟楚军在城濮作战,楚军大败。

经  楚杀其大夫得臣。

【译文】

楚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得臣。

经  卫侯出奔楚。

【译文】

卫侯逃到楚国避难。

经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译文】

五月癸丑日,僖公在郑国的践土参加了会盟。参加者有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

传 讳会天王也。

【译文】

避讳记天子参加了会盟。

经  陈侯如会。

【译文】

陈侯参加会盟。

传 如会,外乎会也,于会受命也。

【译文】

如会,表示是盟会以外的,是到会听命的。

经  公朝于王所。

【译文】

鲁公到周襄王住处朝拜。

传 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译文】

朝拜不必记地点,记了地点,就是不该在的地点。

经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

【译文】

六月,卫侯从楚国又回到卫国。

传 自楚,楚有奉焉尔。复者,复中国也。归者,归其所也。郑之名,失国也卫元咺出奔晋。

【译文】

自楚,表示楚国对卫侯有帮助。复,是指回到卫国。归,是指卫侯回到自己的地方。称卫侯的名,是因为他丢了国家。卫国大夫元咺跑到晋国避难。

经  陈侯款卒。

【译文】

陈穆公去世。

经  秋,纪伯姬来。

【译文】

秋天,杞伯姬来鲁国。

经  公子遂如齐。

【译文】

公子遂到齐国去。

经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译文】

冬天,僖公在温地会盟晋侯、齐侯、宋公、葵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和秦人。

传 讳会天王也。

【译文】

避讳说天子参加盟会。

经  天王守于河阳。

【译文】

天子在黄河北面打猎。

传 全天王之行也,为若将守而遇诸侯之朝也。为天王讳也,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温,河阳也。

【译文】

经文所记是美化天王的行动,就像是他准备打猎而临时遇到了诸侯会盟,这是替天子避讳。河北面叫阳,山南面叫阳。温地在黄河北面。

经  壬申,公朝于王所。

【译文】

壬申日,僖公到天子住所朝拜。

传 朝于庙,礼也。于外,非礼也。独公朝?与诸侯尽朝也。其日,以其再致天子,故谨而日之也。主善以内,目恶以外。言曰公朝,逆辞也,而尊天子。会于温,言小诸侯。温,河北地,以河阳言之,大天子也。日系于月,月系于时。壬申,公朝于王所。其不月,失其所系也。以为晋文公之行事,为已颠矣。

【译文】

在朝廷朝拜天子,是合于礼的。在朝廷之外,就非礼了。僖公单独朝拜?和诸侯一起朝拜。记载日期,是因为晋文公两次请天子到会,所以慎重地记下日子。鲁公朝天子是做好事,晋文公召天子是干了坏事。说鲁公朝天子,是欢迎的意思,是尊奉天子。说在温地会盟,是贬抑诸侯。温地,在黄河北面。说在黄河北面打猎,是夸大天子。日连系月,月连系季。记壬申日僖公到天子的住所朝拜,没记月份,失去了连系,是因为晋文公做事颠倒了。

经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

【译文】

晋国抓住卫侯、把他带到京师。卫国大夫元咺从晋又回到卫国。

传 此入而执,其不言入何也?不外王命于卫也。归之于京师,缓辞也。断在京师也。自晋,晋有奉焉尔。复者,复中国也。归者,归其所也。

【译文】

这是指进入国内抓卫侯。为什么不说进入?在卫国执行天子的命令,无所谓内外。把卫侯带回到京师,是缓和的意思,决断权在京师。元咺从晋回国,是说晋国帮助了他。复,是说回到卫。归,是指回到自己的地方。

经  诸侯遂围许。

【译文】

诸侯包围许国。

传 遂,继事也。

【译文】

遂,表示后一件事接着进行。

经  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侯围许。

【译文】

曹国国君又回到曹国,于是会集诸侯包围许国。

传 复者,复中国也。天子免之,因与之会。其曰复,通王命也。遂,继事也。

【译文】

复,是说回到中原曹国。天子赦免了曹伯,于是他也参加了盟会。说返回国,是天子的命令。遂,表示事情接连着。

僖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一年)

经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译文】

二十九年春,介国国君葛卢来鲁国。

传 介,国也。葛卢,微国之君,未爵者也。其曰来,卑也。

【译文】

介是国名。葛卢是小国的国君,没有爵位。说他来鲁朝见,表明他地位低。

经  夏,六月,公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译文】

夏季,六月,僖公会合王卿。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在翟泉开会。

经  秋,大雨雹。

【译文】

秋天,下大雹子。

经  冬,介葛卢来。

【译文】

冬天,介葛卢来朝见鲁公。

僖公三十年

(公元前六百三十年)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三十年,春,周历正月。

经  夏,狄侵齐。

【译文】

夏天,狄国侵略齐国。

经  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

【译文】

卫国杀了大夫元咺和公子瑕,卫侯回到卫国。

传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以是为讼君也。卫侯在外,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待其杀而后入也。公子瑕,累也,以尊及卑也。

【译文】

举出国名说杀某某,表明罪行牵连到君王,因为元咺告了君王的状。卫侯在晋国,为什么说牵连他呢。他等元咺被杀后才回国。公子瑕被杀是元咺牵连的,由尊者到卑者。

经  晋人,秦人围郑。

【译文】

晋国和秦国包围郑国。

经  介人侵萧。

【译文】

介国侵略萧城。

经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译文】

冬天,周襄王派太宰周公送聘礼。

传 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译文】

天子的宰官,通达天下。

经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译文】

公子遂到京师,然后到晋国、

传 以尊遂乎卑,此言不敢叛京师也。

【译文】

由京师接着去晋国,这样说,是不敢把京师放在后。  

僖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二十九年)

经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译文】

三十一年,春天,鲁国得到了济水以西的土地。

经  公子遂如晋。

【译文】

公子遂到晋国去。

经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译文】

夏季,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吉利,就没杀牲郊祭,还是举行了三次望祭。

传 夏四月,不时也。四卜,非礼也。免牲者,为人缁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乃者,亡乎人之辞也。犹者,可以已之辞也。

【译文】

夏季四月,不合郊祭的季节。占卜四次,不合于礼。不杀牲,是指像人似的给羊披上黑衣裳,管事人穿黑色礼服,牵着它到南郊接神。如果是牛,也这样做。乃,表明没贤人(治国)的意思。犹,表示可以停止不祭的意思。

经  秋,七月。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冬,杞伯姬来求妇。

【译文】

冬天,杞伯姬来鲁接儿媳妇。

传 妇人既嫁不逾竟。杞伯姬来求妇,非正也。

【译文】

女人出嫁就不能再过国境。杞伯姬来鲁接儿媳妇是不对的。

经  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译文】

狄人围攻卫国。十二月,卫国迁到帝丘。

僖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二十八年)

经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译文】

三十二年,春,周历正月。

经  夏,四月,己丑。郑伯捷卒。

【译文】

夏季,四月己丑日,郑文公去世。

经  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

【译文】

卫国侵略狄人。秋季,卫和狄人结盟。

经  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译文】

冬季,十二月己卯日,晋文公故去。

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二十七年)

经  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译文】

三十三年春,周历二月,秦国攻入滑国。

传 滑,国也。

【译文】

滑是个国家。

经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译文】

齐国派国归父来鲁访问。

经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

【译文】

夏天四月辛巳日,晋人和姜戎在殽地打败秦军。

传 不言战而言败何也?狄秦也。其狄之何也?秦越千里之险入虚国,进不能守,退败其师徒。乱人子女之教,无男女之别。秦之为狄,自殽之战始也。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晋人与姜戎要而击之殽。匹马倚轮无反者。晋人者,晋子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不正其释殡而主乎战也。

【译文】

不记战而记败是为什么?是把秦国视为夷狄。为什么视它为夷狄?它越过千里之遥,入毫无防备的滑国。进不能守,退遭失败,扰乱了滑国的教化。没了男女的区别,把秦视为夷狄,从殽山之战开始。秦穆公要偷袭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劝谏说:“从千里远袭击别国,没有不败的”。秦伯说:“你们坟上的树都该有一拱粗了,知道什么?”军队出发时,百里奚和蹇叔送儿子,并告诫儿子说:“你们肯定死在殽山的险隘处,我将到那里为你们收尸”。军队走了,百里奚和蹇叔追着儿子哭,穆公大怒,说:“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两位大夫说:“不敢哭军队,是哭我的儿子,我老了。他不死我将死了”。晋国和姜戎在殽山拦腰截击,秦国没有一匹马一只车轮返回。晋人,指的是晋文公儿子,为什么称人?是轻视他。为什么轻视他?他不顾父丧而领兵出战是不对的。

经  癸巳,葬晋文公,

【译文】

癸巳日,安葬晋文公。

传 日葬,危不得葬也,

【译文】

记载安葬的日子,因为有危难不能安葬。

经  狄侵齐,

【译文】

狄人侵犯齐国。

经  公伐邾,取訾楼,

【译文】

僖公攻邾国,占领了訾楼。

经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译文】

秋季,公子遂领兵攻打邾国。

经  晋人败狄于箕。

【译文】

晋国在箕地打败狄军。

经  冬,十月,公如齐。

【译文】

冬季,十月,僖公到齐国去。

经  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译文】

十二月,僖公回国,告祭祖庙。

经  乙巳,公薨于小寝。

【译文】

乙巳日,僖公死在小寝。

传 小寝,非正也。

【译文】

(死在)小寝,是不对的。

经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译文】

下霜草却没衰,李树、梅树结了果实。

传 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实之为言犹实。

【译文】

(植物)不该衰落却衰落,是说冷的厉害。该衰落而不衰落,是说不太冷,实是结果实的意思。

经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译文】

晋国、陈国和郑国攻伐许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