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文公卷第十一
(2011-08-02 13:45:19)
标签:
文公卷第十一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文公卷第十一(起九年尽十八年)
文公九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八年)
经
【译文】
九年春天,毛伯来要治丧用的钱物。
传 求车犹可,求金甚矣。
【译文】
要车还可以,要钱就过分了。
经
【译文】
夫人姜氏到齐国去。
经
【译文】
二月,叔孙得臣到京师。辛丑日安葬周襄王。
传 京,大也。师,众也。言周必以众与大言之也。天子志崩不志葬,举天下而葬一人,其道不疑也。志葬,危不得葬也。日之,甚矣,其不葬之辞也。
【译文】
京是大的意思。师是众的意思。称周天子的都城,一定要用大,用众多来称呼。天子驾崩要记载,安葬时不必记载。天下人安葬天子一个人,这道理是不容置疑的。记载安葬,表明有危难不能安葬。记载日期,就严重了,是不能葬的意思。
经
【译文】
晋国杀了它的大夫先都。
经
【译文】
三月,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 卑以尊致,病文公也。
【译文】
卑者却像尊者一样告祭祖庙,这是责备文公(宠惯妻子)。
经
【译文】
晋国杀了大夫士縠和箕郑父。
传 称人以杀,诛有罪也。郑父累也。
【译文】
说人杀了某某,杀的是有罪的人,郑父是被连累的。
经
【译文】
楚国攻伐郑国。
经
【译文】
公子遂会合晋国、宋国、卫国和许国,一起援救郑国。
经
【译文】
夏季,狄人侵略齐国。
经
【译文】
秋天,八月,曹共公去世。
经
【译文】
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
传 震,动也,地不震者也。震,故谨而日之也。
【译文】
震是动的意思,大地本不震动,震动了。所以慎重地记下震动的日期。
经
【译文】
冬天,楚王派萩来鲁国访问。
传 楚无大夫,其曰萩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译文】
楚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为什么提萩呢?因为他来鲁国(访问),所以称赞他。
经
【译文】
秦国送来僖公和成风的襚衣。
传 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见正焉。
【译文】
秦国不称成风为夫人。国外不把成风看做夫人,可见是对的。
经
【译文】
安葬曹共公。
文公十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七年)
经
【译文】
十年,春天,周历三月,辛卯日,臧孙辰去世。
经
【译文】
夏季,秦国攻伐晋国。
经
【译文】
楚国杀了大夫宜申。
经
【译文】
从正月到七月没下雨。
传 历时而言不雨,文不闵雨也。不闵雨者,无志乎民也,。(
【译文】
过了两个季节才记无雨,表明文公不为下雨的事忧虑。不为下雨忧虑的人,不为民着想呵。
经
【译文】
鲁公和苏子在女栗会盟。
经
【译文】
冬季,狄人侵略宋国。
经
【译文】
楚王,蔡侯临时驻留在厥貉。
文公十一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六年)
经
【译文】
十一年,春,楚国攻伐麇国。
经
【译文】
夏天,叔彭生和晋国的却缺在承匡会见。
经
【译文】
秋天,曹文公来鲁朝见。
经
【译文】
公子遂到宋国去。
经
【译文】
狄人侵略齐国。
经
【译文】
冬季,十月甲午日,叔孙得臣在咸地打败狄军。
传 不言帅师而言败何也?直败,一人之辞也。一人而曰败何也,以众焉言之也。传曰,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害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眉见于轼。然则何为不言获也?曰,古者,不重创,不擒二毛,故不言获,为内讳也。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译文】
不说叔孙得臣率领军队,却直接说打败狄人是为什么?因为狄方就一个人。一个人为什么说打败?以众人口气说的,狄人指长狄,弟兄三个,轮流骚扰中原诸侯,(他们肌肤强健)瓦石都打不伤他们。叔孙得臣是最善射的人,射中狄人的眼睛。(他倒下)身子横占了九亩地。割下头装在车里,眉毛碰上车前横木。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说擒获长狄呢?古时,不射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半白的老人。所以不说擒获,是鲁国隐讳重伤长狄(射目又断首)。那个到齐国去的,王子成父杀了他,不知去晋国侵犯的,是被谁杀的。
文公十二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五年)
经
【译文】
十二月,春,周历正月,郕国国君跑到鲁国避难。
经
【译文】
杞国国君来朝见鲁君。
经
【译文】
二月庚子日,子叔姬去世。
传 其曰子叔姬,贵也,公之母姊妹也。其一传曰,许嫁,以卒之也。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
【译文】
称子叔姬,因为她尊贵,是文公的同母姊妹。又一种解释是,订了婚,死后要记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冠礼后就列入成年,三十岁娶妻。女子十五岁订婚,二十出嫁。
经
【译文】
夏天,楚国包围巢国。
经
【译文】
秋天,滕国国君来朝见鲁君。
经
【译文】
秦伯派大夫西乞术来访问鲁国。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戊午日,秦、晋在河曲作战。
传 不言及,秦晋之战已亟,故略之也。
【译文】
不用及字,因为秦晋交战已多次,所以省略不用。
经
【译文】
季孙行父领兵在诸郓二地修筑城墙。
传 称帅师,言有难也。
【译文】
说领兵(修城),是因为有危难。
文公十三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四年)
经
【译文】
十三年,春,周历正月。
经
【译文】
夏季,五月壬午日,陈共公去世。
经
【译文】
邾文公去世。
经
【译文】
从正月就没下雨,一直到秋季七月
经
【译文】
世祖庙顶盖坏了。
传 大室屋坏者,有坏道也,讥不修也。大室犹世室也。
周公曰大庙,伯禽曰大室,群公曰宫。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舂,敬之至也。为社稷之主,而先君之庙坏,极称之,志不敬也。
【译文】
世祖庙的顶盖坏了,有坏的道理,讥斥不修缮。大室就像是世室。周公的庙叫太庙,伯禽的庙叫世庙,其他鲁公的庙叫宫。礼规定,祭祀用的牲肉要由国君亲自宰割,祭祀用的谷物由君夫人亲自舂好,表示对神祖恭敬到极点了。做为国家的君主,先君的庙毁坏了,房梁在撑者。记载下来。表明文公不敬祖。
经
【译文】
冬季,文公到晋国去。在沓地会见卫侯、
经
【译文】
狄人侵略卫国、
经
【译文】
十二月,乙丑日,文公和晋侯结盟。
经
【译文】
文公从晋返回,郑伯在棐地会见文公。
传 还者,事未毕也,自晋事毕也。
【译文】
用还字,表示事情没办完,在晋国的事办完了。
文王十四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三年)
经
【译文】
十四年,春,周历正月,文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邾国攻伐鲁国南部边邑,叔彭生率领军队讨伐邾国。
经
【译文】
夏天,五月乙亥日,齐昭公去世。
经
【译文】
六月,文公会见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伯、曹伯和晋国的赵盾,癸酉日,在新城签盟。
传 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译文】
同,表示有共同目的,一同对付楚国。
经
【译文】
秋天,七月,有彗星进入北斗区域。
传 孛之为言犹茀也。其曰入北斗,斗有环域也。
【译文】
孛就是指彗星。说它进入北斗,表明北斗星有一定区域。
经
【译文】
文公会盟后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晋国送捷菑进邾国争当国君,没成功。
传 是却克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弗克纳。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义也。捷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译文】
晋人指的是却克。称他人,是轻视他。为什么轻视他?(他率领)长长的五百辆车队,绵延上千里,经过宋郑滕薛四国,到远方,想进入邾国,改换人家的君主。到了城下,才知道不对。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晚?没能把捷菑送回国。没攻伐怎么就说不能?按道理就不能。捷菑是晋女生的,貜且是齐女生的。貜且(是太子)为君是合礼的。捷菑要当君王,是不对的。
经
【译文】
九月甲申日,公孙敖死在齐国。
传 奔大夫不言卒。而言卒何也?为受其丧,不可不卒也。其地于外也。
【译文】
逃亡的大夫死了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因为要取回尸体,不能不记他的死。他死在国外。
经
【译文】
齐公子商人杀死国君。
传 舍未逾年,其曰君何也?成舍之为君,所以重商人之弑也。商人其不以国氏何也?不以嫌代嫌也。舍之不日何也?未成为君也。
【译文】
舍的君父死不满一年,为什么称他为君?称舍为君,是用以表示商人弑君的严重性。商人为什么不冠以国名?不用嫌隙代替嫌隙。舍死了不记日期是为什么?他还没正式当君王。
经
【译文】
宋国的子哀跑来鲁国。
传 其曰子哀,失之也。
【译文】
称他子哀,失礼了。
经
【译文】
冬天,单伯到齐国去。
经
【译文】
齐国捉住单伯。
传 私罪也。单伯淫于齐,齐人执之。
【译文】
是通奸罪。单伯在齐淫乱,齐国捉住他。
经
【译文】
齐国抓住子叔姬。
传 叔姬同罪也。
【译文】
叔姬和单伯一起犯罪。
文公十五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
经
【译文】
十五年,春天,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
【译文】
三月,宋国的司马华孙来鲁签盟。
传 司马,官也。其以官称,无君之辞也。来盟者何?前定也。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
【译文】
司马是官名。用官名称呼,是没有君王的意思。来盟是什么意思?是先前约定好的。不说华孙和谁签盟,因为是以国的名义跟他签盟。
经
【译文】
夏天,曹伯来鲁朝见。
经
【译文】
齐国把公孙敖的尸体送回鲁国。
经
【译文】
六月辛丑日是初一,发生日蚀。
传 鼓,用牲于社。
【译文】
击鼓、杀牲祭土神(来救日蚀)。
经
【译文】
单伯从齐国回来。
传 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译文】
大夫被抓,回国后要告祭祖庙,告祖就要记载名。这次为什么不记名?因为是天子命封的大夫。
经
【译文】
晋国的却缺领兵攻蔡国,戊申日,攻入蔡国。
经
【译文】
秋季,齐国侵犯鲁国西部边境。
传 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介我国也。
【译文】
提边邑,是强调它远。为什么要强调它远?不让危难接近鲁国国都。
经
【译文】
季孙行父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冬季,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结盟。
经
【译文】
十二月,齐国送回子叔姬。
传 其曰子叔姬,贵之也。其言来归何也?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欲其免也。
【译文】
称子叔姬,是尊称她。来归是什么意思?父母对子女,即使有罪,也想赦免他。
经
【译文】
齐国侵犯鲁国西部边邑,顺路又攻伐曹国,进入曹都的外城。
文公十六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一年)
经
【译文】
十六年春,季孙行父在阳谷跟齐侯会见,齐侯不跟鲁签盟。
传 弗及者,内辞也。行父失命矣。齐得。内辞也。
【译文】
用“弗及”,是替鲁隐讳的意思。季孙行父没有完成君命。齐侯做得对。替鲁国隐讳。
经
【译文】
夏季五月,文公四个月不听朔。
传 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乎祢庙,礼也。四不视朔,公不臣也,以公为厌政以甚矣。
【译文】
天子向诸侯告朔,诸侯在父庙听朔,这是礼。文公四个月不听朔,这是不尽臣礼,认为他太厌政了。
经
【译文】
六月戊辰日,公子遂跟齐侯在师丘签约。
经
【译文】
又是季孙行父那次的盟约。
经
【译文】
秋天,八月辛未日,夫人姜氏去世。
经
【译文】
泉台毁坏。
传 丧不贰事,贰事,缓丧也,以文为多失道矣。自古为之,今毁之,不如勿处而已矣。
【译文】
在母丧时不能办两件事,办两件事就要延缓丧事。所以经文认为文公的行为是丧失正道了。古时造了台,现在拆毁它,不如不住算了。
经
【译文】
楚国、秦国和巴国灭了庸国。
经
【译文】
宋人杀了他们的国君。
文公十七年
(公元前六百一十年)
经
【译文】
十七年,春,晋国、卫国、陈国和郑国攻打宋国。
经
【译文】
夏天,四月癸亥日,安葬君夫人声姜。
经
【译文】
齐国攻伐鲁国西部边邑,六月,癸未日,鲁公和齐侯在穀地会盟。
经
【译文】
诸侯在扈地会盟。
经
【译文】
文公从谷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冬天,公子遂到齐国去。
文公十八年
(公元前六百零九年)
经
【译文】
十八年,春天,周历二月,丁丑日,文公死在台下。
传 台下非正也。
【译文】
台下,不是应死的处所。
经
【译文】
秦康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五月戊戌日,齐人弑了自己的国君。
经
【译文】
六月癸酉日,安葬鲁文公。
经
【译文】
秋天,公子遂,叔孙得臣到齐国。
传 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介,故列而数之也。
【译文】
使臣,只提正使,不必提副手。认为同等地位而分正副是不对的,所以列数出来。
经
【译文】
冬季十月,太子死。
传 子卒,不日,故也。
【译文】
太子死,不记载日期,是有缘故的。
经
【译文】
夫人姜氏回齐国。
传 恶宣公也。有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有待贬绝,而恶从之者。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一曰就贤也。
【译文】
认为宣公坏。有的人,不贬斥他。罪恶就显露出来。有的人,一贬斥他,罪恶才暴露出来。所谓姪娣,表明太子不是一人的。一妻生了子,许多妻妾都要为之操心。一种说法,认为宣公贤能而就位为君。
经
【译文】
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经
【译文】
莒国杀了自己的国君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