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襄公卷第十五
(2011-07-31 10:08:50)
标签:
《谷梁传》翻译——襄公卷第十五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襄公卷第十五(起元年尽十五年)
襄公元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二年)
经
【译文】
元年春天,周历正月,襄公即位。
传 继正即立,正也。
【译文】
正常地继承君位,合于礼。
经
【译文】
仲孙蔑会晋国栾黡、宋国华元、卫国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包围宋国的彭城。
传 系彭城于宋者,不与鱼石正也。
【译文】
将彭城连系上宋国,表明不赞同鱼石回彭城。
经
【译文】
夏天,晋国由韩厥领兵伐郑。鲁国的仲孙蔑会合齐大夫崔杼、曹人、邾人、杞人,临时驻札在鄫地。
经
【译文】
秋天,楚公子壬夫领兵侵略宋国。
经
【译文】
九月辛酉日,周简王驾崩。
经
【译文】
邾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冬天,卫国派公孙剽到鲁访问。晋国派荀萄来鲁国访问。
襄公二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一年)
经
【译文】
二年,春天,周历正月,安葬周简王。
经
【译文】
夏季,五月庚寅日,成公夫人谢世。
经
【译文】
六月庚辰日,郑成公去世。
经
【译文】
晋军、宋军、卫国的宁殖侵略郑国。
传 其曰卫宁殖,如是而称于前事也。
【译文】
记载时称卫宁殖,像这样称呼是根据以前的事来称呼。
经
【译文】
秋季,七月,鲁国的仲孙蔑在戚地会见晋荀萄、宋卿华元、卫卿孙林父、曹人和邾人。
经
【译文】
己丑日,安葬鲁君夫人齐姜。
经
【译文】
叔孙豹到宋国去。
经
【译文】
冬季,仲孙蔑会见晋国的荀萄、齐国的崔杼、宋华元、卫国的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和小邾人,在虎牢筑城。
传 若言中国焉,内郑也。
【译文】
像是说国中的城,把郑看成鲁的一部分了。
经
【译文】
楚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子申。
襄公三年
(公元前五百七十年)
经
【译文】
三年春,楚公子婴齐领兵攻伐吴国。
经
【译文】
襄公到晋国去。夏天,四月壬戌日,襄公和晋侯在长樗会盟。
经
【译文】
襄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六月,襄公会见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太子光,己未这天,在鸡泽结盟。
传 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
【译文】
同,表示有共同的对手,共同对付中原以外的楚国。
经
【译文】
陈侯派袁侨参加盟会。
传 如会,外乎会也,于会受命也。
【译文】
如会,表明是会以外的成员,是到会听取命令。
经
【译文】
戊寅日,叔孙豹及诸侯的大夫们跟陈国的袁侨结盟。
传 及以及,与之也。诸侯以为可与,则与之;不可与,则释之。诸侯盟,又大夫相与私盟,是大夫张也。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大夫执国权。曰袁侨异之也。
【译文】
经文用了“及”字又用“及”字,都是和的意思。诸侯认为可以和谁结盟,就和谁;不可以和谁,就丢一边。诸侯间结盟,大夫又互相私下结盟,这样大夫就扩张了权限。所以说鸡泽这次盟会,诸侯开始失政了,大夫掌握国家大权。说,袁侨跟别国大夫不一样。
经
【译文】
秋天,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冬天,晋国的荀萄领兵攻伐许国。
襄公四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九年)
经
【译文】
四年春,周历三月,己酉日,陈成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叔孙豹到晋国去。
经
【译文】
秋,七月戊子日,成公夫人姒氏去世。
经
【译文】
安葬陈成公。
经
【译文】
八月辛亥日,安葬鲁君的夫人定姒。
经
【译文】
冬天,襄公到晋国去。
经
【译文】
陈国包围了顿国。
襄公五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八年)
经
【译文】
五年春,襄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夏天,郑伯派公子发来鲁访问。
经
【译文】
叔孙豹和缯国太子到晋国去。
传 外不言如,而言如,为我事往也。
【译文】
对鲁国以外的人到哪儿去不加以记载,这次却记了,因为他是为鲁国事去的。
经
【译文】
仲孙蔑和卫国的孙林父在善稻跟吴国会盟。
传 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译文】
吴国善字读伊,稻字读缓。地名按中原各诸侯国的叫法,人名遵从主人的叫法。
经
【译文】
秋季,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楚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壬夫。
经
【译文】
襄公在戚地会见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国太子、吴人和缯人。
经
【译文】
襄公从开会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冬季,戍守陈国、
传 内辞也。
【译文】
鲁国派兵戍守陈国、
经
【译文】
楚公子贞领兵攻伐陈国、
经
【译文】
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国太子,一起援救陈国、
经
【译文】
十二月,襄公从救陈的地方回国告祭祖庙。
传 善救陈也。
【译文】
救陈是好事。
经
【译文】
辛未,季孙行父去世。
襄公六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七年)
经
【译文】
六年春,周历三月,壬午日,杞桓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宋国的华弱跑到鲁避难。
经
【译文】
秋天,安葬杞桓公。
经
【译文】
滕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莒国灭了缯国。
传 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缯,中国也,而时,非灭也。家有既亡,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莒人灭缯,非灭也,非其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
【译文】
不是灭亡,中原诸侯国被灭,记载日期;小国被灭记载月份;夷狄被灭记载季节。缯国,属于中原诸侯国,记载季节,表明它不是灭亡。有的封地已经被灭,有的国已经被灭,被灭了自己却不知道,有区别也就无法区别了。说莒国灭了缯国,不是灭亡了,是责备立了异姓为嗣来接替祭祀,这也就是灭亡的途径。
经
【译文】
冬天,叔孙豹到邾国去。
经
【译文】
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十二月,齐国灭掉莱国。
襄公七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六年)
经
【译文】
七年,春天,郯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夏季四月,三次为郊祭占卜,不吉,就免了用牲。
传 夏四月,不时也。三卜,礼也。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译文】
夏季四月(举行郊祭)不合时令。三次占卜,合于礼。用乃字,是没有贤人的意思。
经
【译文】
小邾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在费邑修筑城墙。
经
【译文】
秋天,季孙宿到卫国去。
经
【译文】
八月,虫成灾。
经
【译文】
冬天,十月,卫侯派孙林父来鲁访问,壬戌日,跟孙林父签盟。
经
【译文】
楚公子贞领兵包围陈国。
经
【译文】
十二月,襄公在为阝地会见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和邾子。郑伯髡原到会,没见到诸侯。丙戌日,死在操地。
传 未见诸侯,其曰如会何也?致其志也。礼,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则何为加之如会之上?见以如会卒也。其见以如会卒何也?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死,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原之君也。其地,于外也。其日,未逾竟也。日卒时葬,正也。
【译文】
(郑伯)没见到诸侯,为什么还说到会了呢?是他的心意到会了。按礼,诸侯活着时不称名,这里为什么称他的名呢?是死了才称名。死了称名为什么加在“如会”之前呢?足见他赴会时死了。怎么见得他赴会时死了?郑伯将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他的臣想归顺楚国,他没能胜过大臣,被杀而死。为什么不说被杀呢?不让楚国之民胜过中原之君。记他死的地点,是因为他死在国都以外。记他死的日期,是因为他死在国境之内。死时记日期,安葬时记季节是对的。
经
【译文】
陈侯从为阝地逃回国。
传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译文】
因为他想离开诸侯(亲楚),所以逃会回国。
襄公八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
经
【译文】
八年,春天,周历正月,襄公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夏季,安葬郑僖公。
经
【译文】
郑国侵略蔡,抓住蔡公子湿。
传 人,微者也。侵,浅事也。而获公子,公子病矣。
【译文】
称人,表明是名位不高的人。侵,是一般的军事进攻。擒获蔡公子,是因为公子病弱(不胜将帅之任)。
经
【译文】
季孙宿在邢丘会盟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和邾人。
传 见鲁之失正也,公在而大夫会也。
【译文】
可见鲁国乱政了,襄公在,却是大夫参加会。
经
【译文】
襄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莒人攻伐鲁国东部边邑。
经
【译文】
秋季,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楚公子贞领兵攻打郑国。
经
【译文】
晋侯派士匄来鲁国访问。
襄公九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四年)
经
【译文】
九年春,宋国闹火灾。
传 外灾不志。此其志何也?故宋也。
【译文】
春秋
经
经
【译文】
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
【译文】
五月,辛酉日,夫人姜氏去世。
经
【译文】
秋季,八月癸未日,安葬鲁宣公夫人穆姜。
经
【译文】
冬天,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和小邾子、齐太子光一起攻伐郑国。十二月己亥日,在戏邑和郑国结盟。
传 不异言郑,善得郑也。不致,耻不能据郑也。
【译文】
不另提郑国。得到郑国(指结盟)是好事。不以得郑告祭祖庙,是耻于不能长久得郑。
经
【译文】
楚国攻伐郑国。
襄公十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
经
【译文】
十年,春天,襄公会见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和齐国的太子光,在柤地和吴国结盟。
传 会又会,外之也。
【译文】
会字的后文又用了会字,是因为把吴国视为中原以外的夷狄了。
经
【译文】
夏季,五月甲午日,灭了傅阳。
传 遂,直遂也。其曰遂何?不以中国从夷狄也。
【译文】
遂,是径直的意思。为什么说会后径直灭了傅阳国?不让中原诸侯落在夷狄后面。
经
【译文】
襄公从开会处回国,告祭祖庙。
传 会夷狄不致,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存中国也。中国有善事,则并焉。无善事,则异之存之也。汲郑,逃归陈侯,柤之会,存中国也。
【译文】
诸侯外出,如果会见夷狄之君,不能告祖;做了坏事不能告祖。这次襄公会见了吴人,为什么回国后还告祭祖庙?因为有中原诸侯国在会。中原诸侯国有好事,就一起做;没有好事,就存异而做。吸引郑伯参加的会,陈侯逃离的会,柤地之会,都有中原诸侯国在会。
经
【译文】
楚公子贞和郑国的公孙辄领兵伐宋。
经
【译文】
晋军攻伐秦国。
经
【译文】
秋天,莒国攻伐鲁国东部的边邑。
经
【译文】
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郑国。
经
【译文】
冬天,作乱的人杀死郑公子斐、公子发和公孙辄。
传 称盗以杀大夫,弗以上下道,恶上也。
【译文】
说作乱的人杀了大夫,这不是按地位的上下记载的。对郑伯表示憎恨。
经
【译文】
戍守郑国的虎牢。
传 其曰郑虎牢,决郑乎虎牢。
【译文】
称郑虎牢,表明虎牢要归还给郑了。
经
【译文】
楚公子贞领兵援救郑国。
经
【译文】
襄公伐郑后回国,告祭祖庙。
襄公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二年)
经
【译文】
十一年春天,周历正月,编制上、中、下三军。
传 作,为也。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作三军,非正也。
【译文】
作,是编制的意思。古时,天子拥有六军。诸侯一军。编制三军,是不对的。
经
【译文】
夏天,四月,四次为郊祭占卜,不吉,于是就不举行郊祭。
传 夏四月,不时也。四卜,非礼也。
【译文】
夏季四月,不合郊祭的时令。卜四次,不合于礼。
经
【译文】
郑国的公孙舍之领兵侵略宋国。
经
【译文】
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太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郑国。
经
【译文】
秋季,七月己未日,攻伐郑的十二国跟郑国在京城北结盟。
经
【译文】
襄公从伐郑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 不以后致,盟后复伐郑也。
【译文】
不拿后一事告祭祖庙,因为结盟后又攻伐郑国。
经
【译文】
楚国和郑国攻伐宋国。
经
【译文】
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太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起攻伐郑国,在萧鱼会盟。
经
【译文】
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传 伐而后会,不以伐郑致,得郑伯之辞也。
【译文】
伐郑之后会盟,不拿伐郑这件事告祭祖庙,表明郑伯归服了。
经
【译文】
楚国捉住郑国外交使臣良霄。
传 行人者,挈国之辞也。
【译文】
外交使臣,是带有国家使命的人。
经
【译文】
冬天,秦国攻伐晋国、
襄公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一年)
经
【译文】
十二年春,周历三月,莒国攻打鲁国东部边邑,包围邰邑。
传 伐国不言围邑,举重也。取邑不书,围,安足书也。
【译文】
攻伐一国不必记包围了城邑,记重要的。占领城邑都不必记,包围城邑,哪值得记呢?
经
【译文】
季孙宿领兵救助邰邑,随后进入郓城。
传 遂,继事也。受命而救邰,不受命而入郓。恶季孙宿也。
【译文】
遂,表示紧接着另一件事。接受命令拯救邰邑。没得到命令就擅自进入郓城。对季孙宿表示憎恨。
经
【译文】
夏天,晋侯派士鲂来鲁访问。
经
【译文】
秋天,九月,吴王乘去世。
经
【译文】
冬天,楚国公子贞领兵侵略宋国。
经
【译文】
襄公到晋国去。
襄公十三年
(公元前五百六十年)
经
【译文】
十三年,春天,襄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夏天,占领了邿国。
经
【译文】
秋天,九月庚辰日,楚共王去世。
经
【译文】
冬天,在防地修筑城墙。
襄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九年)
经
【译文】
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鲁国的季孙宿和叔老在向地同晋卿士萄、齐人、宋人、卫人、郑大夫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吴人会盟。
经
【译文】
二月乙未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夏季,四月,鲁卿叔孙豹同晋卿荀偃、齐人、宋人、卫大夫北宫括、郑大夫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一起攻伐秦国。
经
【译文】
己未日,卫侯逃到齐国避难。
经
【译文】
莒国侵犯鲁国东部边邑。
经
【译文】
秋天,楚国公子贞领兵攻伐吴国。
经
【译文】
冬天,鲁卿季孙宿在戚地和晋卿士萄、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虿、莒人、邾人会盟。
襄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八年)
经
【译文】
十五年,春天,宋公派向戌来鲁访问,二月乙亥日,跟向戌在刘地结盟。
经
【译文】
刘夏到齐国接王后。
传 过我,故志之也。
【译文】
经
经
【译文】
齐国攻打鲁国北部边邑,包围了成邑。襄公领兵救成,到遇地(齐兵就退了)。
经
【译文】
季孙宿和叔孙豹领军队修复成邑的外城。
经
【译文】
秋天,八月丁巳日,出现日蚀。
经
【译文】
邾国攻打鲁国南部边邑。
经
【译文】
冬季,十一月癸亥日,晋悼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