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襄公卷第十六
(2011-07-31 10:07:36)
标签:
《谷梁传》翻译——襄公卷第十六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襄公卷第十六(起十六年尽三十一年)
襄公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七年)
经
【译文】
十六年,春天,周历正月,安葬晋悼公。
经
【译文】
三月,襄公在湨梁会见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戊寅日,大夫们签盟。
传
【译文】
湨梁之会,表明诸侯失去了政权。诸侯开会,却说大夫结盟,表明政权在大夫手。诸侯在,却不说诸侯的大夫,表明大夫不行臣道。
经
【译文】
晋国捉住莒,邾二国的国君,带回国。
经
【译文】
齐国侵犯鲁国北部边邑。
经
【译文】
夏天,襄公从湨梁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五月甲子日,发生地震。
经
【译文】
叔老会同郑伯、晋卿荀偃、卫国的宁殖、宋人,一起攻伐许国。
经
【译文】
秋天,齐国攻伐鲁国北部边邑,包围了成邑。
经
【译文】
举行盛大的求雨的祭祀。
经
【译文】
冬天,叔孙豹到晋国去。
襄公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六年)
经
【译文】
十七年,春天,周历二月庚午日,邾宣公去世。
经
【译文】
宋国攻打陈国。
经
【译文】
夏天,卫国的石买领兵攻伐曹国。
经
【译文】
秋天,齐国攻找鲁国北部边邑,包围桃地。齐卿高厚又领兵攻伐鲁国北部边邑,包围了防地。
经
【译文】
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宋国的华臣逃到陈国避难。
经
【译文】
冬天,邾国攻打鲁国南部边邑。
襄公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五年)
经
【译文】
十八年,春天,白狄人来鲁国友好交往。
经
【译文】
夏天,晋国捉住卫国的外交使臣石买。
传 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译文】
称石买为使臣,表明仇恨是指向卫侯。
经
【译文】
秋天,齐国侵犯鲁国北部边邑。
经
【译文】
冬天十月,襄公会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一同包围齐国。
传 非围而曰围。齐有大焉,亦有病焉。非大而足同焉,诸侯同罪之也,亦病矣。
【译文】
不该包围却包围了。齐是大国,也有罪过。不是大国,值得诸侯共同行动吗?诸侯一齐归罪于它,也就说明它有罪过。
经
【译文】
曹国国君负刍死在军中。
传 于师,闵之也。
【译文】
强调死在军中,是对曹伯表示怜念。
经
【译文】
楚公子午领兵攻伐郑国。
襄公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四年)
经
【译文】
十九年,春天,周历正月,诸侯在祝柯结盟,晋国捉住了邾君。
经
【译文】
襄公伐齐归来,告祭祖庙。
传 春秋之义,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祝柯之盟,复伐齐与?曰,非也。然则何为以伐致也?曰,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
【译文】
春秋经记事的义例是,讨伐后结盟,结盟后又攻伐,就拿攻伐的事告祭祖庙。如果结盟后不再攻伐,就拿结盟的事告祭祖庙。祝柯这次结盟,完后又攻伐齐国了吗?解释说,没有。那么为啥拿攻伐的事告祭祖庙呢?解释说,跟人一起行动,有的捉住邾君,有的取得邾国的土地。
经
【译文】
鲁得到了漷河以北邾国的土地。
传 轧辞也。其不日,恶盟也。
【译文】
(自漷水)是委婉地用词。不记载日期,是因为憎恨会盟。
经
【译文】
鲁卿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安葬曹成公。
经
【译文】
夏天,卫国的孙林父领兵攻伐齐国。
经
【译文】
秋季,七月辛卯日,齐灵公去世。
经
【译文】
晋国的士匄领兵侵齐,到了谷地,听说齐侯死了,就返回国。
传 还者,事未毕之辞也。受命而诛生,死无所加其怒,不伐丧,善之也。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士匄外专君命,故非之也。然则为士匄者宜奈何?宜墠帷而归命乎介。
【译文】
返还,是事情没办完的意思。接受君命去惩罚活人。听说齐侯死了,不加怒给齐,不攻伐有丧事的国家,这种做法很好。认为好为啥还说没办完事?国君不主持小事,大臣不能独享美名。好事就说是君王做的,错事归罪于自己,百姓就都讲谦让了。士匄在外擅自违背君命,所以责备他。如此,那么士匄应该怎么办才对?应该除地做墠场祭祀,张设帷幕暂住,派副使回国请命。
经
【译文】
八月丙辰日,鲁卿仲孙蔑去世。
经
【译文】
齐国杀了它的大夫高厚。
经
【译文】
郑国杀了它的大夫公子嘉。
经
【译文】
冬天,安葬齐灵公。
经
【译文】
修筑鲁都西面的外道城墙。
经
【译文】
鲁卿叔孙豹在柯地会见晋卿士萄。
经
【译文】
在武城筑城墙。
襄公二十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三年)
经
【译文】
二十年,春天,周历正月辛亥日,仲孙速会见莒人,在向地结盟。
经
【译文】
夏季,六月庚申日,襄公跟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澶渊会盟。
经
【译文】
秋天,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仲孙速领兵攻伐邾国。
经
【译文】
蔡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子湿,蔡公子履逃到楚国避难。
经
【译文】
陈侯的弟弟逃到楚国。
传 诸侯之尊,弟兄不能以属退。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奔之,恶也。
【译文】
诸侯最尊贵,弟兄也不能跟他以亲属相称,经文称其弟,表示与陈侯关系亲近。亲近还逃出避难,憎恨陈侯。
经
【译文】
叔老到齐国去。
经
【译文】
冬季,十月丙辰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鲁卿季孙宿到宋国去。
襄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二年)
经
【译文】
二十一年,春天,周历正月,襄公到晋国去。
经
【译文】
邾庶其带著漆、闾丘两处土地逃奔到鲁。
传 以者,不以者也。来奔者不言出,举其接我者也。漆、闾丘不言及,大小敌也。
【译文】
拿的,是不能拿的东西(指土地)。说来奔而不说出奔,是因为他来到鲁国。漆、闾丘中不用及字,因为两地大小相当。
经
【译文】
夏天,襄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秋天,晋卿栾盈逃到楚国避难。
经
【译文】
九月庚戌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冬季,十月庚辰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曹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襄公跟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
子在商任开会。
经
【译文】
庚子日,孔子降生。
襄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
经
【译文】
二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襄公从商任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夏季,四月。
经
【译文】
秋季,七月辛酉日,叔老去世。
经
【译文】
冬天,襄公跟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沙随开会。
经
【译文】
襄公从沙随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楚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子追舒。
襄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五百五十年)
经
【译文】
二十三年,春天,周历二月,癸酉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三月己巳日,杞孝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邾国的畀我逃来鲁国。
经
【译文】
安葬杞孝公。
经
【译文】
陈国杀了大夫庆虎和庆寅。
传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及庆寅,庆寅累也。
【译文】
举出国名说杀某某,表明罪恶牵连到君王。经文记(及庆寅)表明庆寅是受连累。
经
【译文】
陈侯的弟弟公子光从楚回到陈。
经
【译文】
晋国的栾盈又回到晋国、进入曲沃城。
经
【译文】
秋天,齐侯攻伐卫国,紧接着攻伐晋国。
经
【译文】
八月,叔孙豹领兵援救晋国,临时驻扎在雍渝。
传 言救后次,非救也。
【译文】
说是援救,后边又说驻扎,不是真正地援救。
经
【译文】
己卯日,鲁大夫仲孙速去世。
经
【译文】
冬季,十月乙亥,臧孙纥跑到邾国。
传 其日,正臧孙纥之出也。蘧伯玉曰:“不以道事其君者其出乎。”
【译文】
记载日子,表明臧孙纥出逃是对的。蘧伯玉说:“不用事奉君长的礼道事君,恐怕就要出逃吧。”
经
【译文】
晋国杀了栾盈。
传 恶之,弗有也。
【译文】
憎恶他。(好像晋国根本)没有这个人。
经
【译文】
齐国偷袭莒国。
襄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
经
【译文】
二十四年,春天,叔孙豹到晋国去。
经
【译文】
仲孙羯领兵侵略齐国。
经
【译文】
夏季,楚王攻伐吴国。
经
【译文】
秋季,七月甲子日,初一,出现日全蚀。
经
【译文】
齐国由崔杼领兵攻伐莒国。
经
【译文】
发大水。
经
【译文】
八月癸巳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襄公跟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夷仪开会。
经
【译文】
冬天,楚王、蔡侯、陈侯和许男领兵攻伐郑国。
经
【译文】
襄公从夷仪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陈国的针宜咎逃亡到楚国。
经
【译文】
鲁国的叔孙豹到京师去。
经
【译文】
闹大灾荒。
传 五谷不升谓之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此大侵之礼也。
【译文】
五种谷物不收叫大饥,一种谷物不收叫歉,两种谷物不收叫饥,三种谷物不收叫馑,四种谷物不收叫康,五种谷物不收又叫大侵。大饥之年,君王不吃两样菜,高台亭榭不再涂漆粉饰,废除宴射,宫廷内的路不必整修,设百官不必举行仪式,对鬼神只祈祷不祭祀,这就是大饥之年的礼节。
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八年)
经
【译文】
二十五年,春天,齐国崔杼领兵攻伐鲁国北部边邑。
经
【译文】
夏天,五月乙亥日,齐国的崔杼杀了国君。
传 庄公失言,淫于崔氏。
【译文】
庄公说漏了话,他与崔氏私通。
经
【译文】
襄公跟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夷仪开会。
经
【译文】
六月壬子日,郑国的公孙舍之领兵攻入陈国。
经
【译文】
秋季,八月己巳日,诸侯在重丘会盟。
经
【译文】
襄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卫侯进入夷仪。
经
【译文】
楚国的屈建领兵灭掉舒鸠国。
经
【译文】
冬季,郑国的公孙夏领兵攻伐陈国、
经
【译文】
十二月,吴国国君攻伐楚国、进了巢邑的门就死了。
传 以伐楚之事,门于巢,卒也。于巢者,外乎楚也。门于巢,乃伐楚也。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见以伐楚卒也。其见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礼也,吴子谒伐楚,至巢,入其门,门人射吴子,有矢创,反舍而卒。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非巢之不饰城而请罪,非吴子之自轻也。
【译文】
因为伐楚这件事,进入巢邑的城门,死了。“于巢”,表明是在楚国之外。记“门于巢”,表明是伐楚路经巢邑。诸侯活着时不称名,死了称名。将吴王的名放在“伐楚”上面,可见是因为伐楚而死。怎么见得是因为伐楚而死?古时,大国之君路过小城,小城一定要把城门装饰一新,而且要请罪,这是礼节。吴王伐楚,到巢邑,进城门时,守门人射吴王,射伤了,返回住地就死了。古时,即使是办政事,也要有武装防备。责备巢邑不打扫城门,不请罪;责备吴王太轻率。
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七年)
经
【译文】
二十六年春,周历二月,辛卯日,卫国的宁喜杀死国君。
传 此不正,其日何也?殖也立之,喜也君之,正也。
【译文】
这不对,为什么记下日子?父亲立下君,儿子也视之为君,才是对的。
经
【译文】
卫国的孙林父进入戚地,反叛卫国。
经
【译文】
甲午日,卫侯又回到卫国、
传 日归,见知弑也。
【译文】
记下衎回国的日子,可见他知道弑君的事。
经
【译文】
夏天,晋侯派荀吴来鲁国访问。
经
【译文】
襄公跟晋人、郑国的良霄、宋人、曹人在澶渊开会。
经
【译文】
宋公杀了自己的太子痤。
经
【译文】
晋人逮住了卫国的宁喜。
经
【译文】
八月壬午日,许君死在楚国。
经
【译文】
冬天,楚国、蔡国、陈国攻伐郑国。
经
【译文】
安葬许灵公。
襄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六年)
经
【译文】
二十七年,春天,齐侯派庆封来鲁访问。
经
【译文】
夏天,鲁国的叔孙豹跟晋国赵武、楚国屈建、蔡公孙归生、卫国石恶、陈国孔奂、郑国良霄、还有许人、曹人在宋国开会。
经
【译文】
卫国杀了大夫宁喜。
传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宁喜弑君,其以累上之辞言之何也?尝为大夫,与之涉公事矣。宁喜由君弑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恶献公也。
【译文】
举出国名说杀某某,表明罪恶牵连到君王。宁喜杀了国君,为什么说牵连到君王?他曾经当大夫,参与、牵连到君王的事当中。宁喜由献公指使杀了殇公。不以弑君之罪判他,是因为憎恨献公呵。
经
【译文】
卫侯的弟弟逃到晋国。
传 专,喜之徒也。专之为喜之徒何也?己虽急纳其兄,与人之臣谋弑其君,是亦弑君者也。专其曰弟何也?专有是信者,君赂不入乎喜而杀喜,是君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专之去,合乎春秋。
【译文】
专,是宁喜一伙的。为什么说专是宁喜一伙的?专自己急于接纳他的哥哥回国,就跟宁喜谋划杀了国君,这也就算弑君的人了。称他弟是为什么?专是守信用的人,献公不给宁喜财物,反而杀了喜,这是献公对宁喜理屈。所以专逃到晋国,在邯郸编草鞋,一辈子不提卫国,专的离去,合乎春秋之义。
经
【译文】
秋天,七月辛已日,叔孙豹在宋地和各诸侯的大夫会盟。
传
【译文】
湨梁那次盟会,诸侯都在会,却不记诸侯的大夫,那是大夫不行臣道,晋卿赵武对此感到耻辱。(这条经文)“豹及诸侯”的记载,是恭敬的意思。诸侯不在,却记诸侯的大夫,表明大夫行臣道,下臣很恭敬。晋卿赵武主持这次盟会。
经
【译文】
冬季,十二月乙亥日,初一,出现日蚀。
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五年)
经
【译文】
二十八年,春天,没有冰。
经
【译文】
夏天,卫国的石恶逃到晋国避难。
经
【译文】
邾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秋季,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鲁仲孙羯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冬天,齐国的庆封逃到鲁国来。
经
【译文】
十一月,襄公到楚国去。
经
【译文】
十二月甲寅日,周灵王驾崩。
经
【译文】
乙未日,楚康王去世。
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
经
【译文】
二十九年春,周历正月,襄公在楚国。
经
【译文】
怜悯襄公。
经
【译文】
夏天,五月,襄公从楚回国。
传 喜之也。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译文】
为他欢喜,记载君王回国,为他的外出而担心,为他的返国而欢喜,这就是记载君王回国的意义。
经
【译文】
庚午日,卫献公去世。
经
【译文】
看门人杀死吴王。
传 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名姓,阍不得齐于人,不称其君,阍不得君其君也。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举至贱而加之吴,吴子近刑人也。阍杀吴子余祭,仇人也。
【译文】
阍,是看门的人,是供使令的下人。不称呼他姓名,因为他不能和一般人同等地位。不称他的国君,因为阍者没有权利称国君为君。按礼,君王不能使唤不知廉耻的人,不能接近受过刑的人,不能亲近敌人,不能靠近仇人。下贱人没有高贵的德行,高贵的人不能受刑,受刑的人不能接近。提拔最卑贱的人放到吴国做事,表明吴王接近了受过刑的人。门人杀了吴王,他是仇人呵。
经
【译文】
仲孙羯会见晋国的荀盈、齐国的高止、宋国的华定、卫世叔仅、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商讨给杞国修城。
传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译文】
古时候,天子分封诸侯,分给诸侯的土地,足可以容纳下他的百姓,百姓满城居住,自己守住城池。杞国遇到危难,自己守不住城池,所以各诸侯国的大夫,一起领兵给杞国修城。这种权变的做法是对的。
经
【译文】
晋侯派士鞅来鲁访问。
经
【译文】
杞文公来和鲁国结盟。
经
【译文】
吴王派季札来鲁国访问。
传 吴其称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延陵季子之贤,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
【译文】
为什么称吴君为吴子?因为他善于任用延陵季子,所以进升他为子爵。他自己贤德,是好事。能任用贤德的人,也是好事。延陵季子贤德,尊敬君王。称他的名,成全他尊敬君王的美德。
经
【译文】
秋季,九月,安葬卫献公。
经
【译文】
齐国的高止逃跑到北燕。
传 其曰北燕,从史文也。
【译文】
称北燕,是根据史书的记载。
经
【译文】
鲁国的仲孙羯到晋国去。
襄公三十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三年)
经
【译文】
三十年,春天,周历正月,楚子派薳罢来鲁访问。
经
【译文】
夏天,蔡国的太子杀死国君。
传 其不日,子夺父政,是谓夷之。
【译文】
不记载日期,是因为儿子夺了父亲的政权,这就是夷狄了。
经
【译文】
五月甲午日,宋国发生火灾,宋伯姬死。
传 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见以灾卒也。其见以灾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姬也,
【译文】
把死的日期放在灾的上面,可见是因为火灾而死。怎么是因为火灾而死?伯姬的住处失火,伯姬身边的侍人说:“夫人稍微避避火吧。”伯姬说:“女人的规矩,保母不在身边,夜里不能出屋。”身边的人又说:“夫人避一会儿火吧。”伯姬说:“女人的规矩,保母不在,夜里不能出屋。”于是就赶上火灾被烧死了。女人把贞节做为行为准则,伯姬坚守女人的规矩。详细记载此事。因为伯姬贤德。
经
【译文】
天子杀了弟弟佞夫。
传 诸侯且不首恶,况于天子乎?君无忍亲之义。天子诸侯所亲者,唯长子母弟耳。天王杀其弟佞夫,甚之也。
【译文】
诸侯尚且不首当恶名,何况天子呢?天子不能对亲人残忍,天子诸侯的亲人,只有长子和同母弟罢了。周景王杀自己弟弟佞夫,太过分了。
经
【译文】
王子瑕跑到晋国避难。
经
【译文】
秋天,七月,叔弓到宋国安葬共姬。
传 外夫人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灾,故隐而葬之也。
【译文】
鲁国以外的君夫人安葬不必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因为伯姬是鲁女,死于火灾,所以痛心地记载她的葬礼。
经
【译文】
郑国的良霄跑到许国,从许国又跑到郑国,郑国杀死良霄。
传 不言大夫,恶之也。
【译文】
不称良霄为大夫,是憎恶他。
经
【译文】
冬天,十月,安葬蔡景公。
传 不日卒而月葬,不葬者也,卒而葬之,不忍使父失民于子也。
【译文】
不记死的日期而记载安葬的月份,表明不是正常的安葬。记载安葬,是不忍心让父亲在儿子前失去民心。
经
【译文】
晋国、齐国等十二国在澶渊开会,是为宋国发生了火灾。
传 会不言其所为,其曰宋灾故何也?不言灾故,则无以见其善也。其曰人何也?救灾以众,何救焉?更宋之所丧财也。澶渊之会,中国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晋赵武,楚屈建之功也。
【译文】
不记开会做了什么,为什么说是为了宋国火灾的缘故?不说宋国火灾的缘故,就不能看出这次会的好处。经文为什么称人?救灾靠众人,没有人怎么救灾。各国赠送财物,补偿宋国的损失。澶渊这次会后,中原诸侯不再侵犯夷狄,夷狄不再进攻中原,八年没有征战,太好了。是晋国的赵武和楚国屈建的功劳。
襄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二年)
经
【译文】
三十一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译文】
夏天,六月辛巳日,襄公死在楚宫。
传 楚宫,非正也。
【译文】
死在楚宫,不合于礼。
经
【译文】
秋天,九月癸已日,太子野去世。
传 子卒日,正也。
【译文】
太子死记载日期是对的。
经
【译文】
己亥日,仲孙羯去世。
经
【译文】
滕国国君来参加襄公的葬礼。
经
【译文】
癸酉日,安葬鲁君襄公。
经
【译文】
十一月,莒国人杀了自己的国君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