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翻译 —— 昭公卷第十七
(2011-07-31 10:06:08)
标签:
《谷梁传》翻译——昭公卷第十七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昭公卷第十七(起元年尽十三年)
昭公元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
经
【译文】
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昭公即位。
传 继正即位,正也。
【译文】
正常地继承君位当国君,合于礼。
经
【译文】
鲁叔孙豹同晋国的赵武、楚公子围、齐卿国弱、宋卿向戍、卫国的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国的罕虎、许人、曹人在郭地开会。
经
【译文】
三月,鲁收回郓城。
经
【译文】
夏天,秦伯的弟弟逃到晋国、
传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奔之,恶也。
【译文】
诸侯最尊贵,即使和亲弟也不能兄弟相称。经文称弟,表示关系亲近。亲近还出逃,是秦伯坏。
经
【译文】
六月丁已日,邾国国君去世。
经
【译文】
晋国的荀吴领兵在太原打败狄兵。
传 传曰,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译文】
中原诸侯国称它为大原,夷狄国称它大卤。地名随从中原诸侯国的叫法,人名随从主人的叫法。
经
【译文】
秋天,莒国的去疾由齐国回到莒国。莒公子展逃到吴国。
经
【译文】
叔弓领兵修整郓田的疆介。
传 疆之为言犹竟也。
【译文】
疆就是边境的意思。
经
【译文】
安葬邾悼公。
经
【译文】
冬天,十一月己酉日,楚子去世。
经
【译文】
楚公子比逃到晋国避难。
昭公二年
(公元前五百四十年)
经
【译文】
二年,春天,晋侯派韩起来鲁访问。
经
【译文】
夏天,叔弓到晋国去。
经
【译文】
秋天,郑国杀了它的大夫公孙黑。
经
【译文】
冬天,昭公到晋国去,到黄河边就返回了。
传 耻如晋,故著有疾也。
【译文】
耻于说到晋国去,所以声称有病而返。
经
【译文】
季孙宿到晋国去。
传 公如晋而不得入,季孙宿如晋而得入,恶季孙宿也。
【译文】
昭公去晋国没能进去,季孙宿到晋国就能进去。季孙宿坏。
昭公三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
经
【译文】
三年,春天,周历正月,丁未日,滕成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叔弓去滕国。
经
【译文】
五月,安葬滕成公。
经
【译文】
秋天,小邾子国君来鲁朝见。
经
【译文】
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冬天,下大雹子。
经
【译文】
北燕的国君逃到齐国。
传 其曰北燕,从史文也。
【译文】
称北燕国,是沿从史书的叫法。
昭公四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八年)
经
【译文】
四年,春天,周历正月,下大雪。
经
【译文】
夏天,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太子佐、淮夷,在申国集会。
经
【译文】
楚国逮捕了徐国国君。
经
【译文】
秋天,七月,楚、蔡、陈、许、顿、胡、沈、淮八国君领兵攻打吴国,抓住齐国的庆封,杀死。随后灭了厉国。
传 此入而杀,其不言入何也?庆封封乎吴锺离,其不言伐锺离何也?不与吴封也。庆封其以齐氏何也?为齐讨也。灵王使人以庆封令于军中曰:“有若庆封弑君者乎?”庆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曰:“有若楚公子围弑其兄之子而代之为君者乎?”军人粲然皆笑。庆封弑其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庆封不为灵王服也。不与楚讨也。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其斯之谓与。”遂,继事也。
【译文】
这是进入吴国杀的。为什么不说进入吴呢?庆封被封在吴附属的锺离。为什么不说攻伐锺离?不赞同吴国封他呵。为什么称齐国的庆封?因为齐国讨伐他。楚灵王让人牵着庆封在军中示众说:“有像庆封这样杀自己君王的吗?”庆封说:“停一下,我只说一句。”说:“有像楚公子围,杀了侄儿取代君位的吗?”军中人都开心地大笑。庆封弑君却没以弑君之罪判他。庆封没服楚灵王,不赞同楚灵王的声讨。春秋的大义是用高贵的治服卑贱的,用有德治服无德的,而不是用乱治乱。孔子说:“自己有坏名声,去声讨别人。别人即使掉脑袋也不会服的,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吧。”遂,表示紧接着另一事。
经
【译文】
九月,占领了缯邑。
经
【译文】
十二月乙卯日,鲁卿叔孙豹去世。
昭公五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七年)
经
【译文】
五年春,周历正月,废除中军。
传 贵复正也。
【译文】
贵在恢复正规。
经
【译文】
楚国杀了它的大夫屈申。
经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夏天,莒国大夫牟夷带着牟娄和防、兹三处土地投奔鲁国。
传 以者,不以者也,来奔者,不言出。及防、兹,以大及小也。莒无大夫,其曰牟夷何也?以其地来也。以其地来,则何以书也?重地也。
【译文】
拿的,是不能拿的东西,说来奔,不说出奔。经文记“及防、兹”,是由大到小的意思。莒国没有天子命封的大夫,为什么称他牟夷?因为他带着土地逃来鲁国,带着土地来,为什么就记载?重视土地。
经
【译文】
秋季,七月,昭公从晋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戊辰日,叔弓领兵在贲泉打败莒国。
传 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夷狄人把贲泉叫做失台。地名随从中原诸侯国的叫法,人名随便从主人的叫法。
经
【译文】
秦景公去世。
经
【译文】
冬天,楚王、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攻伐吴国。
昭公六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六年)
经
【译文】
六年,春天,周历正月,杞文公去世。
经
【译文】
安葬秦景公。
经
【译文】
季孙宿到晋国去。
经
【译文】
安葬杞文公。
经
【译文】
宋国的华合比逃到卫国去。
经
【译文】
秋季,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冬天,楚国的薳罢领兵攻伐吴国。
经
【译文】
叔弓到楚国去。
经
【译文】
齐国攻打北燕国。
昭公七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五年)
经
【译文】
七年春,周历正月,和齐国讲和。
传 平者,成也。暨犹暨暨也。暨者,不得已也。以外及内曰暨。
【译文】
平,是讲和的意思。暨就是坚决果断之义。而这条经文的暨,是不得已之义。记载外国同鲁国如何如何,中间用暨字。
经
【译文】
三月,昭公到楚国去。
经
【译文】
叔孙婼到齐国签盟。
传 莅,位也。内之前定之辞谓之莅,外之前定之辞谓之来。
【译文】
莅,是到位的意思。鲁国按先前决定的签盟叫莅盟。如果是外国按先前的约定来签约叫来盟。
经
【译文】
夏季,四月甲辰日,初一,出现日蚀。
经
【译文】
秋天,八月戊辰日,卫侯去世。
传 乡曰卫齐恶,今曰卫侯恶,此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人亲之所名,重其所以来也。王父名子也。
【译文】
先前记载有卫国的齐恶,现在又记载卫侯恶,为什么君臣同名呢?有德的人不夺别人的名,不夺人亲人给命的名,重视名字的由来。祖父给孩子命名。
经
【译文】
九月,昭公从楚国归来,告祭祖庙。
经
【译文】
冬天,十一月癸未日,鲁卿季孙宿去世。
经
【译文】
十二月安葬卫襄公。
昭公八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四年)
经
【译文】
八年春,陈侯的弟弟杀死太子。
传 乡曰陈公子招,今曰陈侯之弟招何也?曰,尽其亲,所以恶招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诸侯之尊,兄弟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杀之,恶也。
【译文】
先前称陈公子招,现在为什么称陈侯之弟招?是把亲属关系全摆出来,用以表明招很坏。两下互相残杀,春秋经不予记载,这次为什么记载?太子,只有他才是君王的继承人,被杀了应该慎重地加以记载。诸侯是一国之尊,即使是同母弟也不能与之兄弟相称。称弟,表明关系亲。亲还杀太子,说明招太坏。
经
【译文】
夏天,四月辛丑日,陈哀公去世。
经
【译文】
鲁叔弓到晋国去。
经
【译文】
楚国抓住陈国的使臣,杀了。
传 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译文】
记人捉了某某大夫,表明捉的是有罪的人。称他使臣,表明怨恨牵连到君王。
经
【译文】
陈公子留跑到郑国去避难。
经
【译文】
秋季,在红地打猎练兵。
传 正也。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车轨尘,马候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
【译文】
(在红地打猎)是对的。古时用打猎的方式演习武功,这是一种大礼。演练场(即围猎场)周围一圈种植的是艾兰香草。出入口处,仰起两辆车,车辕相向对接,做成辕门,插上红旗做为标志。门中的质木橛用葛草包上,以防伤了马蹄。辕门的宽度足以让车出入。车轴头离门框四寸宽。车轴头撞上门的不得进去。车马扬起的尘土只在轨辙上。战马四蹄高抬,后蹄踏上前蹄的印儿,围住众兽。赶车人有节奏地驾车,这样射手才能射中。被追者越过了艾兰树墙,便不再追逐。箭伤严重,看不清面目的猎物不能献祭,没长成的小兽不能献祭。即使射得的禽兽很多,天子只拿三十只,其余的分给众人,用以在射宫里演习射礼。射中了,即使畋猎时没得到的也分给禽兽。畋猎时得到了,按射礼却射不中,这时就得不到禽兽。因此得知,古人崇尚仁义而不崇尚勇力。
经
【译文】
陈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子过。
经
【译文】
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经
【译文】
楚军灭了陈国,逮住陈公子招,把他流放到越地,杀了孔奂。
传 恶楚子也。
【译文】
憎恨楚灵王(的做法)。
经
【译文】
安葬陈哀公。
传 不与楚灭,闵之也。
【译文】
不赞同楚国灭陈国,同情陈哀公。
昭公九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三年)
经
【译文】
九年,春天,鲁卿叔弓在陈会见楚灵王。
经
【译文】
许国迁徙到夷地。
经
【译文】
夏天,四月,阵国闹火灾。
传 国曰灾,邑曰火。火不志,此何以志?闵陈而存之也。
【译文】
国发生火灾叫灾,城邑发生火灾叫火。对“火”不记载,这次为什么记?同情陈国,希望它保存下来。
经
【译文】
仲孙貜到齐国去。
经
【译文】
在郎地修建园囿。
昭公十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二年)
经
【译文】
十年,春天,周历正月。
经
【译文】
夏天,齐国的栾施逃到鲁国。
经
【译文】
秋天,七月,季孙意如、叔弓和仲孙貜领兵攻伐莒国。
经
【译文】
戊子日,晋平公去世。
经
【译文】
九月,鲁卿叔孙婼到晋国,参加晋平公的葬礼。
经
【译文】
十二月甲子日,宋平公去世。
昭公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一年)
经
【译文】
十一年,春天,周历二月,鲁卿叔弓去宋国,参加宋平公的葬礼。
经
【译文】
夏季,四月,丁巳日,楚君在申地诱杀蔡侯。
传 何为名之?夷狄之君诱中国之君,故谨而名之也。称时称月称日称地,谨之也。
【译文】
为什么称他们的名?夷狄国的国君诱杀中原诸侯的国君,所以慎重地记载他们的名字,记季节记月份记日子记地点,是表示重视这件事。
经
【译文】
楚公子弃疾领兵围攻蔡国。
经
【译文】
五月甲申日,夫人归氏去世。
经
【译文】
在比蒲大规模地打猎。
经
【译文】
鲁卿仲孙貜会见邾国国君,在祲祥结盟。
经
【译文】
秋天,季孙意如和晋国的韩起、齐卿国弱、宋卿华亥、卫国的北宫佗、郑国的罕虎、曹人、杞人在厥慭集会。
经
【译文】
九月己亥日,安葬鲁夫人齐归。
经
【译文】
冬季,十一月丁酉日,楚军灭了蔡国,抓住蔡国太子带回楚国,用他祭祖。
传 此子也,其曰世子何也?不与楚杀也。一事注乎志,所以恶楚子也。
【译文】
记载此人应称子。为什么称太子?因为不赞同楚灵王杀他,所以把这一事专门记载下来,用以对楚灵王表示憎恨。
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三十年)
经
【译文】
十二年春,齐国的高偃领兵送北燕的国君到阳邑。
传 纳者,内不受也。燕伯之不名何也?不以高偃挈燕伯也。
【译文】
纳,表示国内不愿意接受。为什么不记燕伯的名?是不愿高偃领(一个有罪的)燕伯。
经
【译文】
三月,壬申日,郑简公去世。
经
【译文】
夏天,宋公派华定来鲁访问。
经
【译文】
昭公到晋国去,到黄河边就返回了。
传 季孙氏不使遂乎晋也。
【译文】
季孙氏不让昭公去晋这件事成行。
经
【译文】
五月,安葬郑简公。
经
【译文】
楚国杀了自己的大夫成虎。
经
【译文】
秋季,七月。
经
【译文】
冬季,十月,鲁公子慭逃到齐国。
经
【译文】
楚国攻伐许国。
经
【译文】
晋国攻打鲜虞。
传 其曰晋,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故狄称之也。
【译文】
记下晋国,把它视为夷狄。为什么视为夷狄?它跟夷狄国一齐攻伐中原诸侯国是不对的,所以用狄称呼它。
昭公十三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九年)
经
【译文】
十三年,春天,鲁卿叔弓领兵包围费城。
经
【译文】
夏季,四月,楚公子从晋国回楚国,在乾溪杀死楚国国君。
传 自晋,晋有奉焉尔。归而弑。不言归,言归,非弑也。归一事也,弑一事也,而遂言之,以比之归弑。比不弑也。弑君者日,不日,不弑也。
【译文】
记“自晋”,表明晋国帮助他回国。回国而后弑君。不说归,因为说归,就不能说弑。回国是一件事,弑君又是一件事,接着记载,就会认为是公子比杀了国君。公子比没有杀国君。国君被杀要记载日子,不记日子,就说明国君不是被杀死的。
经
【译文】
楚公子弃疾杀了比。
传 当上之辞也。当上之辞者,谓不称人以杀,乃以君杀之也。讨贼以当上之辞,杀非弑也。比之不弑有四。取国者,称国以弑。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比不嫌也。春秋不以嫌代嫌,弃疾主其事,故嫌也。
【译文】
是指君王的意思。指君王,就是指经文不记某人杀某,乃是以君王的身分杀的。声讨作乱的人是以君王身分,表示杀的不是弑君的人。公子比没有杀国君的依据有四点。如果为夺得一国而杀君,经文记载时,就举出国名。经文记“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仍称比为公子,表明比没有杀君之嫌。春秋经不让有杀君之嫌的替代有嫌的,弃疾主持杀了没有杀君的人,他倒有夺君位之嫌。
经
【译文】
秋天,昭公和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平丘开会。
经
【译文】
八月甲戌日,诸侯在平丘结盟对付楚国。鲁昭公没参盟。
传 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公不与盟者,可以与而不与,讥在公也。其日,善是盟也。
【译文】
经文用同字,表明诸侯有共同的对手,共同对付楚国。昭公没能参与结盟。可以参与而不参与,讥斥昭公。记载日期,是认为这次结盟很好。
经
【译文】
晋人捉住季孙意如,把他带回国。
经
【译文】
昭公从平丘回国,告祭祖庙。
经
【译文】
蔡侯回蔡国,陈侯回到陈国。
传 善其成之会而归之,故谨而日之。此未尝有国也,使如失国辞然者,不与楚灭也。
【译文】
认为这次会成全了陈、蔡,让二君回国,所以慎重地记载日期。这二君不曾有过国家。经文的记载却让他们像失掉了国家的样子,是表示不赞同楚国灭陈蔡。
经
【译文】
冬天,十月,安葬蔡灵公。
传 变之不葬有三,失德不葬,弑君不葬,灭国不葬。然且葬之,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
【译文】
春秋经改变义例,不记载安葬的诸侯有三种情况,没德行的不记,杀君王的不记,被灭国的不记。却记载蔡灵公的葬礼,是由于不赞同楚灭蔡国,同时也为成全诸侯平丘之会做的好事。
经
【译文】
昭公去晋国、到黄河边就返回了。
经
【译文】
吴国灭了州来。